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自创妍美流变、遒逸劲健的书体,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圣”。他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
上已日兰亭修禊时所作的《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在兰亭聚会后两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尽水山之游(《晋书王羲之传》)。然而,王羲之“去郡”以后终老何处,因史籍语焉不详,史家持论不一。
部分学者认为,王羲之南徙到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正值绍兴鉴湖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全盛时期,其时,土地垦殖,农业发达,山青水秀。因此王羲之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以后,又在此任会稽内史数年,从而有机会尽情地享受这里的自然美景。王羲之决心终老于山阴是情理中事。王羲之七世孙、永欣寺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云门山,为便于拜扫,从永欣寺移居云门寺(《绍兴县志》)。智永乃王氏后人,且距王羲之相去不甚远,其祭祀最显耀之祖王羲之当在情理之中。因此王羲之当终老山阴。
持异议者指出,所谓王羲之因慕稽山鉴水而决心终老山阴,乃是臆测。因为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不能就此断定其所言之墓即为王羲之墓。
部分学者据宋《嘉泰会稽志》认为王羲之非终老山阴而是在诸暨苎萝。该志卷六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据《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庚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好友,有孙绰所作的碑文,又与正史所载相合,当属可信。况《嘉泰会稽志》是南宋著名诗人、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陆游主持编纂,其史学价值历来评价甚高。然而,有人认为《晋书》所 言之“王”不能妄断就是王羲之,也可能是王羲之的父辈王旷、 王异,昆弟彪之、兴之,或子侄辈徽之、越之等人,甚至包括了与王羲之不洽的王述等。总之,凡是当时的王姓贵族、闻人都有可能。还有些持王羲之生卒年为321-379年的学者指出,孙绰早王羲之九年去世,王羲之不至于在孙绰生前就请他为 自己写好墓碑。因此,王羲之终老诸暨苎萝说不足信。
近年来,倾向于终老嵊县金庭说的学者较多。学者们指出此说可信的理由是:一、可据的史料较多。唐人裴通在《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中说:“(王羲之晚年)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白居易《沃洲禅院记》中载,越之金庭“高士名人许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浙江通志 名胜志》载,王羲之好友许询(玄度)闻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迁来嵊县与王羲之为邻,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因而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佇,入剡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所指“王、许”,该是指王羲之与许询。此外,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王氏第47世孙王鉴皓主修《金庭王氏族谱》也载: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子嗣以“右军爱金庭之胜,胥宇于此,殁,遂埋王于居宅之旁”。王氏5世孙衡舍王宅为金庭观。《族谱》指明王羲之乃“自琅琊迁会稽、自会稽迁金庭之祖”。二、惟金庭至今留有遗迹。今金庭观右,还竖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王氏裔孙秀清所建立的王羲之墓道和碑坊,墓则在观后的瀑布山麓,墓前还有明弘光年间立的墓碑。金庭观今存山门、大殿。笔者数次到过金庭及其周围乡村,听到过不少有关王羲之晚年隐居金庭的传说。金庭附近有许多地名与王氏有关。如华堂乡(村)、灵鹅村、王罕岭等。今新合乡有十几个自然村以王姓为主,多自称为王羲之后裔。三、王羲之生活在佛道鼎盛之时,当时的世俗学者、官宦中也多有精通佛道、崇尚隐逸者。王羲之与当时高僧竺法潜、支遁、白道猷等交往甚密,这些僧人多在距金庭不远处建寺修禅。金庭在当时被称为道家第七十二洞天,剡山成为当时佛道修行者的中心地。王羲之崇尚隐逸,又为了便于与高僧交往,其辞官后选中金庭为归隐终老之所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也有人对嵊县金庭说有异议,如,所谓的王氏《族谱》不尽可信,为何正史不收其碑文,本传也不见载?墓中出土的砖为何是梁大同年间的?等等。但是,嵊县金庭墨池尚在,墓穴犹存,谱牒可稽,史籍记载亦最多,因此,王羲之终老金庭说近年来颇有为众所认同之势。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书画家前往瞻仰,中央电视台也播放过墓地全景。尽管如此,金庭说仍未是定论。因而,金庭王羲之墓地至今也还只是一个县级文物保护点。
(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