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中见光明--谈《小桔灯》人物形象的塑造(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6-11编辑:互联网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冰心以女作家独特的敏感、细腻、生动、含蓄的笔调在《小桔灯》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机警勇敢、沉着镇定、乐观自信的小姑娘的形象,透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外观,我们了解到解放前一幅广阔的生活图景,也看到革命者是在怎样艰难的环境里与敌人进行屈死的斗争的一个个场面。正是从作品的这种社会意义上讲,我认为,《小桔灯》的艺术魅力当首推小说主人公的塑造。

《小桔灯》是怎样塑造小姑娘这一形象呢?通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表情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肖像描写。《小桔灯》一文中对小姑娘的肖像描写只有一次,那就是当“我”第一次接触小姑娘时,看到“她”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从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小女孩,破旧的衣裤、赤裸的双脚,发紫的嘴唇,瘦白的脸蛋,无不向人们展示,这位年纪轻轻的小姑娘过早地饱受了她不应接受的生活的磨难。她出身贫寒,生活的艰辛坎坷使她过早地成熟了,尽管她只有八九岁光景,可是,家庭的重担还是无情地落在她瘦弱的双肩上。她没有像一般儿童那样幸福愉快地度过自己的童年,相反,处于那个时代的她的父母亲一样,她以成人的坚毅顽强去对待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厄运,并为之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

显然,这唯一的肖像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生活际遇,但是对于她的性格和思想了解,我们还是模糊。

(二)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以一个人的语言往往能够折射出她内心世界之光。其实《小桔灯》主人公的镇定、勇敢、乐观、善良也大都可以从人物的言谈中窥知一斑。

“我”和小姑娘第一次接触时,从“我”与她的谈话中可知,她的语言干脆果决,语调急促,表意清晰完备而决不模棱两可。这说明她并非一般的八九岁的小姑娘,而是一个在特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类似成人谙熟事理的精明能干的小姑娘。她的答话,要言不烦,点到即是,充满了一种镇定感和些许的焦虑感,这说明她内心深处的活动是复杂的,渴望早点打电话给胡大夫以便使她尽快到“我家”给妈妈治病的焦虑和由于过早成熟,历经风雨而显示出来的镇定交织在一起,活脱脱地把一颗纯洁美好的心展示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说主人公语调的稳重急促,表意的清晰完整足以体现了她沉着镇定的性格和纯洁善良的心愿。

当我第二次和小姑娘接触的时候,我问她大夫是否来过,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从这儿可以看出,我十分关心她母亲的病情,小姑娘也很善于体察人意,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一阵子说话来安慰我。照理,她的母亲,病倒了,她很痛苦,我应该安慰她才是(其实,我的关切的询问也正是如此),可是,现在由于我的急切询问,反倒使她安慰起我来。这就足以见得她的善察人意、心地善良的品格和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处事态度。“她现在很好,”“你放心,大夫明早还会来的。”除了更多的安慰人心之外,也颇带几分坚强和自信,当我问及她的母亲是否吃过东西的时候,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春节吃“红薯稀饭”,可她还笑呢!苦笑?否也!她不因生活的艰辛贫苦而悲观失望,相反,而是满腔热情,以笑脸来对付一个又一个的厄运。多么坚强的女孩!在她身上,革命者的坚毅顽强和乐观自信的品质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我问她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现在没有人。”好一个“现在”,弦外之音即是,将来我和爸爸将会在一起过幸福日子的。眼下,爸爸的离家只不过是暂时的离别而已。由此可见,小姑娘坚信,她的爸爸一定会回来,她没有悲观失望,而是满怀信心地等待。“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答话巧妙含蓄,不直接点明爸爸的去处,说明她的机警精明。对于一个陌生人,她怎么能够随便说出爸爸作为一个革命工作者的真实身份和去处呢?同时,“到外面去”又不失乐观自信之感。

当我离开她家时,“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两个“好了”,含义不同,前一个指妈妈病愈,心情舒畅;后一个侧重指解放后我们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它们都充分体现了小姑娘的乐观自信。对未来,她充满了信心,自始至终,对于生活她都保持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去思考,她为什么能矢志不移的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呢?而课文为了弥补读者这种心理“缺陷”,最后又巧妙地借朋友之口,交代了小姑娘爸爸的身份以及他的一些革命生活。由此,我们恍然大悟:小姑娘乐观自信,勇敢顽强的生活态度源于她爸爸的革命影响,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典型环境,铸就了她的刚强、勇敢和乐观自信的性格。无疑,从她身上,我们又看到了革命者生死拼搏的动人事迹。

(三)动作细节描写。思想支配行动。反过来,行动又反映思想。好的“行动描写”从来都是为着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思想”服务的。《小桔灯》在塑造小姑娘的独特性格时也充分运用了行动细节描写。或者说行动描写也是《小桔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主要手段。从小姑娘的一些举止行为,我们同样可以窥见她的内心活动。

课文中通过“我”的听觉感受写了小姑娘进屋打电话的一些轻微动作。“忽然听见外屋极门吱的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竹凳子。”“吱”原指小动物发出的声音,这里喻指小姑娘开门时发出的细小声响。显然,她的动作是相当轻巧的。如果换成“砰”则大为逊色,因为“砰”声响很大,反而反映出小姑娘性情急躁,也失却了她的谨慎机警。“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竹凳子。”为什么要“过了一会儿”呢?在这“一会儿”内,小姑娘会怎么想呢?无疑,这“一会儿”的暂停是“吱”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姑娘要仔细观察一下屋里是否有人。只有在安全可靠的情况下,她才“挪动竹凳”。显然,这儿又进一步揭示了她的机警聪敏、谨慎行事。“挪动”意即轻轻地移动竹凳。不难知晓,这也是小姑娘行事谨慎、胆大心细的表现,所以,一“吱”一“挪”这个细节,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其次,作品还写了我与小姑娘第二次接触时她的一些举止行为。“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联系前文的“招呼我进去”来看,小姑娘谙熟人情世故,待客热情周到却又不失小孩子的天真好奇与聪慧机敏。“打量”颇见功力,小孩子一般见到陌生人会远而避之,可是她却相反,“蹲在我身旁”,甜甜地向我微笑,轻轻地向我招手,亲切的安慰我,热情地给我让座,好奇地打量我,这一切近乎反常的表现,无不真实地展现出小姑娘的谙熟世理,热情好客和天性善良。通过深入的思考,人们会惊叹于小姑娘一家为革命冒险斗争的可贵精神。

再有,当“我”拿出带来的桔子放在桌边的小矮桌上的时候,“她没有作声,只伸过手拿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发揉捏着。”尽管她心中有难言的痛楚:妈妈的重病,爸爸的失踪,年夜饭的寒酸……可是这一切都被一种微笑,一种信念淡化了。她把这种深沉的痛楚埋在心底,而一种坚强的渴望光明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支持着她。因此,她的动作是那样的自然,从容,镇定。这里完全没有一个因内心痛苦而外露出呼天抢地的人的手慌脚步乱,相反,却是在极度苦中表现出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可见,小姑娘在困难面前是何等的勇敢,沉着,乐观!还有,这儿的动作描写也是十分含蓄的。她为什么要挑一个大的桔子呢?为什么要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仅止是为了照顾母亲吗?看完全文,我们会为小姑娘善察人意,热情善良所震惊。原来,天色已黑,她是为了制作小桔灯,让我回家方便啊!多么聪明可爱的小姑娘!总之,小姑娘的沉着镇定,热情善良,精明能干在此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有,作品还写道:“她没有说下去,只是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细节描写,蕴藉含蓄,颇见精神,动作的缓慢稳重折射她性格的镇定,沉着和坚毅顽强,同时也透露出她对母亲的悉心照料,对陌生人“我”的周密关照。寥寥几字,形神兼备,传达了丰富复杂的内涵。

总之,类似以上我所举的有关小姑娘举止行为的描写,作品中还有不少。通过上面几例的分析,我们看到,人物的一投足,一举手,一颦一笑对人物思想性格的揭示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物的举止行为也是窥探人物内心世界奥秘的一面镜子。

(四)神态表情描写。严格地说,这也应归入动作细节描写中去。鉴于这篇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的神态表情的细微变化独具特色,我们把它单独提出来,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语言描写,行动细节描写比较起来,小说的神态表情描写是要少一些,但是,小而精,仅有的几次神态表情描写恰到好处,同样能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当我掀开布帘时,正准备摘取听话器的小姑娘发现了我。“她”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回来。”“吃了一惊”道出了小女稚气未脱的天性,“把手缩回来”即那种本能的对外界刺激的机敏反应,更重要的是,结合小说后面的描写,这里更多的是展示小姑娘办事的机警敏捷。由此可见,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神态表情变化,却传达了种种复杂的内心活动。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妙笔。

再有,当我第二次和小姑娘接触时,作者对她是这样描写的:“抬头看见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招手叫我进去。”这一表情细节,生动传神,“先愣”表明她并未料到我的贸然来到,因此感到惊讶。“微笑”暗示她想到刚才我在乡公所楼上帮她打电话,我关心询问她的住址和她母亲病情而流露出感激欣喜之情。进而“招手叫我进去”。(这本身就是一种酬谢),显然,这“先愣后笑”的瞬间表情捕捉,极准确,极生动也极深刻地刻画了小姑娘短时间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使人联想到,这是一个纯洁善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

复次,作品还写到她对我说话时的表情,“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这里的”安慰似“的面部表情很充分地表现了她的镇定,乐观的性格。母亲的重病,父亲的失踪等一切厄运不能使她倒下,相反,她却以成人的口句安慰我这个陌生人,小姑娘的早熟事理,乐观自信,,由此亦可窥见。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敏锐地捕中富有特征的神态表情细节,并恰当地运在用在作品里,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以上,我们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表情描写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小桔灯》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析决不意味着作品在塑造小姑娘这一形象时运用了这四种表现手法。其实,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充分运用了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小桔灯“道具”的巧妙设置,“我”的抒情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正如我在“神态表情描写”一节所论述的,我们只不过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才做出取其一点突破其余的决定,总之,无论哪种表现手法,无论哪些表现手法是怎样运用,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塑造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服务,具体说《小桔灯》这篇小说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塑造了一位机智警惕,沉着镇定,顽强勇敢,乐观自信的小姑娘的形象。这也是文章为人称道的一个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原因。

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可以发现,小姑娘这一形象自身的社会意义是巨大的。首先,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旧中国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革命者的艰难处境和他们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它也启示我们,应该学习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的革命精神,尽管生活贫困,身处艰难坎坷之中,也不要失却对光明的渴望,对革命胜利的坚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其次,这篇小说是作者在1957年1月19日为《中国青年报》写的一篇短文,旨在记下这段往事,希望生活在“我们大家都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青少年,不要忘记旧社会劳动人民身受的苦难,热爱我们的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时间,奋发努力,为建设新中国作好准备。当然意义远不止这两点,对于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来说,形象大于思想,小姑娘身上所蕴含的一切是丰富多彩,数之不尽的。

作者邮箱:xccwxx@163.net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