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失街亭》(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8-13编辑:互联网

王励辰

   《三国演义》中和《失街亭》关系密切的共有二回,分别是九十四回后半部分《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和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及九十六回前半部分《孔明挥泪斩马谡》。这前后共二回的故事中,高潮迭起,精彩异常。罗贯中活脱脱地塑造了孔明的“神”和仲达的“妖”。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段落却是“演义”得最多的段落。

   首先是在司马懿擒孟达一回中,罗贯中虚构了大将徐晃的死。九十四回中写到:“却说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而在《三国志徐晃传》中则有“病笃,遗令敛以时服”的记载,看来徐晃并非战死而是病逝的。

接着,便是罗贯中虚构的一个重头戏了--司马懿。《演义》中写到:“遂命张郃为前部先锋,随司马懿离长安来破蜀兵。”而《三国志张郃传》明确写着:“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更重要的是,在《晋书宣帝传》(司马懿死后被晋武帝追谥宣帝)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有,只有说到这一年司马懿杀了孟达后被召回洛阳。看来,司马懿并没有加入这场战争。而直到这之后两年,即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才有司马懿和曹真伐蜀的记载。我想罗贯中安排司马懿早点登场,主要为了激化司马,诸葛之间的矛盾,为后文诸葛的其他“五出祁山”作一个开局。

作为《失街亭》的一个看点,即《三国演义》中写到的司马懿与马谡之间的战斗,在史料上并未详细记载,但从《三国志》中的《赵云传》和《曹真传》来看,此二人并没有参与战争,这二人也是虚构的。

《空城计》又是罗贯中一手杜撰的一出戏。但也不怪他,《三国志》中确有这样的记载:在裴松之的注中有这样一段《诸葛亮传》中:“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军前,当亮六十里所…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于是引军把趣山。”当然,裴松之也有批注道:“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故知此书举引皆虚。”如此说来,裴松之也以此为虚。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马谡怎么死的?据《三国演义》中写道“挥泪斩马谡”,在《资治通鉴》也写得明白:“收马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如此写道:“戮谡以谢众。”但事情在《三国志蜀书向郎传》中有了变数:“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个与前头截然不同的说法使人联想到,马谡会不会逃亡到成都,后来怎么死的就不知晓了,反正和前文有出入。不知裴松之读到这里有何感想。

说完了街亭,再来说说诸葛亮其人。无疑,在《三国演义》中他是神,呼风唤雨神机妙算。那么,就让我大致列举一下《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1. 火烧博望。此事在三顾茅庐之前。

2. 火烧新野。此事无史料可考。

3. 赤壁大战中的“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无史料可考。

4. 三气周瑜,少数史实,多为虚构。

5. 夺益州。为庞统功劳。

6. 夺汉中。为法正功劳,诸葛亮当时“镇守成都”

7. 八阵图困陆逊。无史料可考。

8. 安居平五路。无史料可考。

9. 七擒孟获。实为一擒。

10.六出祁山。实为五次北伐,其中二出祁山。其中脍炙人口的 “智取三郡”“雪夜破羌兵”“奇袭陈仓”大部分为虚构。“骂死王朗”“空城计”“火烧上方谷”则无史料可考。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演义中的一出出“奇兵制胜”和“神机妙算”基本出于虚构,他充其量只能算个出色的政治家。《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即郝昭)才有千馀人。”这样的形势诸葛亮且攻不破城池,何谈其神机妙算呢?

最后说一说马谡。他并非如《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平庸,他一生至少有功两件:《三国志马谡传》中写道:“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这说明诸葛亮一擒一纵孟获时,策略为马谡所出。还有一件便是大家熟知的离间司马懿君臣了。

其实《三国演义》中“恶意”贬损的不止马谡,还有蒋干,魏延等等;故意捧人的也不少,诸葛亮和关羽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看《三国演义》有必要对照史书看,否则我们会被《演义》所蒙蔽。

附:主要参考书目

《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大江东去--三国志随笔》(陈华胜著)《三国漫话》(沈伯俊著)

 作者邮箱: eyuxiong@sohu.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