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巩镇初级中学 梁琳琳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 穈先生( ) 庶祖母( ) 女红( )绰号( )摹画( ) 抽屉( ) 眼翳病( )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①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②母亲在我人生中充当什么角色?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3、本文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4、课文表达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
5、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6、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7、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精读品析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当堂反馈
四、阅读课文5-7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1.“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学习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3、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感情。
(1)“每天天刚亮时,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质疑
读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写出来。
梁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