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省宝鸡市第一中学 张永娟
摘要:探讨肖培东老师的浅教艺术。以具体课例说明浅教就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核心,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
曾读过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深深被他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打动。以下试图对肖培东老师的浅教艺术做一些梳理。
一、浅教真读,读出语文滋味绵长。
肖老师的课几乎都是以读为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活动。他倡导的“语文课就是读书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读中悟,悟后读,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行走,几乎不从文本外搬任何救兵。(2)所有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学目标都是通过读达成。(3)以读促析,以读促思,以读贯始终,读出动词、形容词的生动形象,读出标点的精彩妙用,读出虚词中暗含的情味,读出了文本深处的真意……
1.读书声中入课。
肖培东老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会问学生,课文读过没有和读了几遍,以此强调读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如果哪节课学生说没怎么读,或者肖老师觉得学生读得还不够,接下来他一定会领着学生继续读。比如《春酒》的教学,上课伊始肖老师就领着学生读课文--先是引导学生齐读重点段落发现读的问题,指导后再让学生自由读,接着指名学生个别读,然后自己示范读,再让学生体会后齐读剩下的部分。其间老师的简单点拨也是为着“读”。就这样,一遍齐读指导下来,学生已经读得像模像样,味道渐浓,也让在场的听课者明显感受到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读书声中品语。
肖培东老师的课,总是抓住语言这个基本元素,沿波讨源,设计课堂的朗读活动。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教学,肖老师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中能体现“我”恐惧、害怕的句子,在一遍遍的演读中引导学生们体会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以及副词中蕴含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如,《自己的花让别人看》一课的教学,肖老师带着学生反复品读“莞尔一笑”一词。在饶有兴趣的探究中,学生既理解了女主人的和善,也理解了花的心声。正如他所言:“语文的教学,是深深扎根于文本语言的教学,是贴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前行的教学。”
3.读书声中结课。
肖培东老师的课从读中开始,在读中结束,既回归文本,又实现了情感的提升。比如《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是用朗读关键句的方法结课--师生一起朗读“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菩萨蛮》一课的教学,是用对比朗读结课--对比朗读白居易的《忆江南》与韦庄的《菩萨蛮》;《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是用朗读描写句结课--师生用低沉的语调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学生在读中不仅记住了这一课,更留下了对文本主题的思考,可谓余音袅袅意无穷。
肖老师的课,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学生品味关键词后的个别读,有学生们互相启发后的集体读,有老师追问引导之后的表演读……但不论哪种形式,最终学生一定都会读得绘声绘色,情味盎然。 “读到才是悟到”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像肖老师这样让朗朗读书声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习得“语言深处的珍奇”的课还真不多。言及此,我不由想起余映潮老师“没有诵读的语文课是语文课,但绝不是美的语文课”的说法。毋庸置疑,充分朗读是肖培东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美点之一。
二、浅教善问,问出文本意蕴深远。
“好的课一定是靠好的问题来推动的”,肖培东老师如是说,亦这样做。他的课堂发问有主问题,也有主问题生发的小问题,但一定都是可探究、能思辨,能让学生呆一呆、冷一冷的真问题。
1.从文本出发设问。
肖培东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植根文本、紧贴文本,发掘文本,进入文本的密码可能就是一个字,如教学《孔乙己》是抓住“记”字一线串珠;可能是几个词,如教学《老王》是抓住“闲话、对话、闲笔”设计课堂问题;也可能是几个句子,如教学《在沙漠中心》是抓住文中带有“双引号”的句子走进文本;还可能是从文体入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就是从童话最主要的特征“夸张”入手,寻觅到了解读文章的脉络……课堂上,肖老师总是能独具慧眼,把文章丰富的信息用一个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发问将学生带到探究文本的主干道上来。课堂也因此聚焦度高,指向性明。
2.贴着学生认知追问。
“学情之上,才有自由”,学情中最难驾驭的就是动态的学情。肖培东老师的课,非常重视动态的学情,而且处理得当。比如,《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说出“这是一次勇敢又令人震惊的飞渡”,并说“是从最后两个‘我没想到’看出来的”时,肖老师马上提出问题“两个‘没想到’能互换位置吗?”启发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体会第一个“没想到”变现的是智慧;第二个“没想到”表现的是从容牺牲,从而理解虚词“更”的表达效果;《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学生认识到“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才使闹剧顺利进行”后,肖老师适时追问学生“那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这份虚荣心吗”,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迫于生存生活压力,大人有时说了假话”,理解了“童话的事件就是成人世界的故事”……肖老师就是这样能随时摸准学生的思维走向,找到其语言的提升点或思考的模糊点,给予最真实、及时、机智的追问和引导,不知不觉间,便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文本深处。
三、浅教细导,导出学生思如泉涌。
1.导学无痕,巧合迭生。
肖老师的课堂,看似一直在跟学生聊天,一切都自然生成,呈现出完全自然真实的情境,但随意的几张ppt就可见肖老师的精心预设。比如《春酒》一课的教学,学生一说出课文表达愉悦之感的句子,肖老师就用课件呈现出这些句子;《在沙漠中心》一课的教学,学生品读完 “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后,肖老师随即呈现“那么作者最后挤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后拎出了文章中充满哲理的句子,让课文学习走向另一个高度。肖老师的课,看似师生“心有灵犀”,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实际上是肖老师贴着学生认知实际设计的课堂“巧合”。这种导学,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有对学情的充分考量。正如他所言:“浅浅的教,是希望教得适度,任何有深度的教学,都不能绕开学生的眼睛,任何有厚度的解读,都不能避开学生的实情。”
2.导学有法,浑然天成。
《孔乙己》一课的教学,课堂上肖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读了这篇小说,最能记得的是孔乙己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来阐述,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也可以是表示境况的形容词,当然,也可以是表示性格的词。”这一引导,既给了学生思维以明晰的指向,又给了学生以方法指导,还让学生明白了原来评价一个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让看似模糊的人物形象分析更条理清楚。像这样指导学法的例子,在肖老师的课堂里俯拾即是。比如“读书就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这关系到小说中的一个概念,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她懂得散文不仅仅是在写事,更重要的实在写什么呢?对,写‘我’的情感”……
3.导学有爱,精彩频发。
课堂上,肖老师眼神特别丰富。他会用眼神等待,他会用眼神鼓励,他会用眼神静听……捕捉学生可能进步的机会并及时指导。他会让一个朗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反复读,直到这个孩子读出自信;他会让一个对文字不恭敬的孩子反复读一句话,直到他读出庄重,读出感情;他会故意说“我要找那个手举得最高的学生发言”,可孩子们把手举成丛林时,他却叫起那个没举手的孩子;他会不停地观察教室哪个位置的学生有些沉闷,然后下一个发言者必定从这群学生中产生……正因为如此,肖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总能鲜明感受到学生的进步。
肖培东老师曾这样说:“课堂不是得于教师的精彩,而得于学生的进步。”课堂永远是学堂,如果说课堂上的教学处理是“术”的话,那么“以生为本”就是“道”。“心中如有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如若浅教,就要像肖老师这样把将“诵读”还给课堂,让琅琅读书声润泽学生心灵,使之潜滋暗长;如若浅教,就要像肖老师这样让语文回归语文的初衷,让学生在语言中漫溯,把语文学成语文;如若浅教,就要像肖老师这样用淳厚而智慧的心去凝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一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