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人物的动作(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作文序列化训练学案)

发布时间:2016-12-3编辑:互联网

设计人:夏国余

一、学情分析:在学生作文时,动作描写有三个误区:

1.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为描写而描写。2.东鳞西爪,杂乱无章,游离于人物性格、品质等之外。3.动作相仿,陈词滥腔,表现不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教情分析: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半壁江山,然而我们平时的写作训练不论是指导还是讲评,都喜欢就题论题,缺乏专题性指导。我们总在告诉学生要注重动作描写,究竟如何注重,或者说学生究竟如何来进行动作描写,往往很模糊,鉴于这种现状和初一课文中大量涉及到人物动作描写这一事实,我们选定了人物动作描写这一专题指导,希望能对学生的写作真正有所帮助。

二、训练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动作描写的作用。 

2.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三、训练重点(难点):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重点)。能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难点)。 

四、训练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女卖刀,她不能说话,无法用富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她就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演示刀的锋利。她把刀搁在铁丝上,一瞬间,细铁丝分为两截,而刀刃无损;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铁丝转眼间被分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话,但她的摊位前排起长龙,人们争相购买她的菜刀。顾客们众口一词:“好就好在她是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令顾客信服。” 

哑女卖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怎样把人物的动作写具体呢?这就要求我们用准确的动作词来写人物的活动过程,把人物的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连贯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

(二)围绕重点,讨论交流

1.动作描写概念: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

2.动作描写作用: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走)而去。  我终于爬(登)上去了,蹲(站)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走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靠)过去。“看见了。”我说。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找)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这是摘自《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的一段话,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把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来探寻动作描写的作用】

原文当中的词能够表现我恐惧的内心和我害怕的特点。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动作描写的作用是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们再通过下面的两个事例来体会一下:

妈妈从挎包里拿了一瓶桔汁,拧开盖,倒进茶杯里,又拿起暖壶往杯里兑了些开水,用勺子搅了搅,然后舀起满满的一大勺,慢慢地放到嘴边吹了吹,又把一滴桔汁水滴到手背上,试了试凉热,接着,把勺送到我嘴边,我喝着这酸中带甜的水,感到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我的妈妈》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的老师》

 

(三)总结归纳,要领指津

有位同学写了“猪八戒到河边喝水”这们的情节。这样写太概括,太笼统,动作不具体,因而不生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修改为:“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黑不黑、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就‘咕噜咕噜’喝起来。”这里的“跑到、趴下、撅起屁股、喝起来” 等一系列动词把猪八戒“渴不择水”的喝水动作具体描绘出来,因而形象生动传神。 

在写作文时,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写出一个人做事情时的动作。如实地写好一个人的动作,才能够把人物写活。老师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描写人物的动作,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的动作呢?

方法一: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

例:《放学回家》

a.放学了,他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回家去。

b.放学了,他把书本练习簿什么的一古脑儿往书包里一塞,书包扣带只扣了一个,就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还哼着小调。到了校门口,他左右一望,正是车流空隙,就一窜过了马路。他拐过一条小街,这才慢慢走着,因前面就是他的家。

这两种描写显而易见第二组更细致一些。

方法二:选用准确的动词描写。

例《雪地捕鸟》

a.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b.他扫开一大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方法三: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动作进行描写。

例:食堂里,张老师急着要去上课,他端起饭盆,一仰头便呼呼噜噜地将里面的米粥喝了下去;一低头,却发现衣襟上洒下了几滴粥,于是他撩起衣襟,伸长舌头将粥滴舔入口中。     《节俭的张老师》

方法四:适当加入肖像、神态的描写。

试加入适当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我仔细打量着我的同桌,1.60米的个头,不胖也不瘦,剪的是“板寸”头;往下看,两道黑眉下一双大眼睛,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黄色短袖衫,下身穿一条白色运动裤,脚穿一双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着一个网兜,里面是一个篮球。

充实之后:我仔细打量着我的同桌,1.60米的个头,不胖也不瘦,剪的是“板寸”头;往下看,两道黑眉下一双大眼睛,(眼睛一眨一眨地,眼神中透出聪颖,还有些许的顽皮)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黄色短衫,下身穿一条白色运动裤,脚穿一双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着一个网兜,里面是一个篮球.(他终于被我看的不好意思了,不自然地冲我笑笑,低下头去看地面了,右脚尖在地上轻轻的擦着。)

练习:我很紧张,心想:老师,我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呀!我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

示例:我(坐在座位上)很紧张,(两只手紧紧地握着钢笔),心想:老师,我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字呀!(我觉得手心里在出汗,连心跳的声音似乎也听的见)。我(用祈求的目光)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

由以上诸多事例可以看出:动作描写可以很细致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全面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

小结:

动作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最终达到表现中心的作用。

动作描写的方法:

(1)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物的动作;

(2)动作描写的关键--选择准确的动词;

(3)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动作进行描写;

(4)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它常常和人物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结合起来。

结束语:动作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四)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请写一篇有关人物动作的作文,主题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名家美文】

武松打虎(施耐庵)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哪得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阵,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咯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传》一书)

【阅读手记】《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打虎”是武松做的事情,是“行为”。虎要吃人,武松要打虎,为了表现武松的勇敢无畏,作者具体描写了虎的气势及武松打虎的具体过程。

先看老虎扑人的动作,“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这老虎的行动描写,足已叫人汗毛直竖。接下来再看人虎相搏,“那大虫扑来”,武松“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这是第一回合。那大虫“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这是第二回合。那大虫“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这是第三回合。猛虎的“扑”、“掀”、“剪”,写得很活,很有生气。面对老虎,武松的动作是一个接一个“闪”。“闪”这个字准确、鲜明,写出了武松机智、敏捷的特点。当武松躲过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他开始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用大棒尽平生之力打去。先是打折哨棒,继之拳打脚踢。“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把人虎相搏的场面写得神采飞扬,虎的凶、猛、狠和武松的沉着、机智、勇敢,都充分显现出来。

【佳作示例】

贴玻璃纸(王  星)

“长约半米,宽也半米,就这么裁吧!”我拿着白色的玻璃纸,准备给窗户“更衣”。

按尺寸剪裁好了玻璃纸后,我把它们拿到了窗边的写字台上,拿起一块,在窗户上又比了比大小,正合适。我搬来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开始贴纸。

我把玻璃纸背面的保护膜撕掉,露出了不干胶,两只手各拿着一个角,往窗户上贴。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这玻璃纸一点也不听我的话,像顽皮的小孩子,到处乱粘。上面的纸贴得还行,可下面的纸却错了位。只好揭开,重新贴,但它与窗户像长在一起似的,“难舍难分”,让我无可奈何。

这时,我看见了桌上的小刀,于是我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揭开纸的一角,然后慢慢地从这个角一点点往外撕,还好,完整地揭下来了。然后又把纸从上往下展平,这才算粘好一块玻璃。

剩下的纸可不能按这种方法贴了。这次我没有把保护膜一次都撕下来,而是撕了一半,把上半边展平后,才把剩下的保护膜撕下来。可这又让纸与玻璃之间留了气泡。我在阳台找了一块小木板,从上向下刮,把气泡赶到了一起,然后再次用小刀把这一部分纸揭开,让气泡跑掉,最后再铺平,这回比第一块贴得好了许多。我按照这种方法,很快把剩下的几扇窗户贴好了。

阳光通过这层“屏障”,不再那么刺眼了。这次给窗户的“更衣”行动终于成功了。

【评析】这篇习作的作者详细叙述了“贴玻璃纸”的过程。如果你不知道怎样“贴玻璃纸”,读了这篇习作之后就知道怎样贴了,这就得益于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我把玻璃纸背面的保护膜撕掉,露出了不干胶,两只手各拿着一个角,往窗户上贴。”具体写出了贴玻璃纸的过程及方法。当纸贴“错了位”时,作者以“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揭开”、“一点点往外撕”、“完整地揭下来”、“从上往下展平”等行动描写,细腻地写出了重新贴的具体过程。为了解决“纸与玻璃之间留了气泡”的问题,作者“找了一块小木板,从上向下刮,把气泡赶到了一起,然后再次用小刀把这一部分纸揭开,让气泡跑掉,最后再铺平”。这些行动描写,仿佛作者就在我们眼前操作似的,收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设计文题(二),明确要求

题目:《我有一双_______的手》。

【思路点拨】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你每天都要用到这双手。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在这个半命题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如“灵巧”、“能干”、“笨拙”、“闲不住”、“令人羡慕”等词语,然后作文。无论你有一双什么样的手,都是用于劳作的手,因此这就要求你写成叙事的记叙文,叙事中要细致写手在劳作过程中的动作。这就要求你运用动作描写,用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你自己在文题的横线上所填的词语,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雷真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