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字该读cháng!(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9-22编辑:互联网

山西省沁源一中语文组  闫录怀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一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其中,“求木之长”的“长”字,课文注解为:“长(zhng),生长。”对该字如此读音,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如次,敬请同仁予以斧正。

首先,课文注解有违文章原意。

这篇文章写于贞观十一年(前637年)。当时,唐王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开始变得富裕起来;再加上对外战争连年取得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并且四出巡游,劳民伤财。为了提醒太宗“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率先垂范,“戒奢以俭”,在这一年的三至七月,“诤臣”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其为了确保国家达到长治久安之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迫不及待地慷慨陈辞:“臣闻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在这个句子中,“求”的目的应该是树木成长的最后最佳之结果,即树木长得“高大(‘木茂’)”,而不是去“求”树木成长的过程--“生长”。正象“浚其泉源”是希望河水流得“长远”而不仅仅是为了“流动”、“积其德义”是希望国家“安定”而不仅仅是为了“治理”一样,“固其根本”为的是达到使“木”长得更加“高大”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使“木”“生长”的过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恰恰是从反面说明了“固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求木之长(cháng)”。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只能望文生义地曲解文章的原意。 

其次,课文注解破坏了原文的和谐完美。

从整个句子的修辞、语法角度来看,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修辞格是毫无疑问的。而作为组成排比句的各个分句理应遵循排比句的基本要求,即:各个分句句式结构相同或相近,各分句语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处在各分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词性上也应该相应统一。我们看到,在原句中,三个分句的句式结构是完全相同的,“求”、“欲”、“思”三个动词分别为表达某种心理欲求的能愿动词,三个能愿动词的连带成份分别为“木之长”、“流之远”、“国之安”,其短语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固其根本”、“浚其泉源”、“积其德义”三个短语的结构形式分别为动宾关系,语义上也很关联,从而使整个句子形成了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式。而且,动词“固”、“浚”“积”所带的宾语“根本”、“泉源”、“德义”这三个词就其内部结构而言,也是完全相同的,皆为同义复合词。整个句子的语言精工洗练,绝非信手拈来,足见作者驾驭语言文字之深厚功力。如果我们不受课文注解的影响,把三个能愿动词“求”、“欲”、“思”的动作对象“木之长”、“流之远”、“国之安”分别理解为:“树木的高大”、 “河流的长远”、“国家的安定”,那么显然易见,这一组词语中的“高大”、“长远”、“安定”都是形容词,是极为和谐工整的一组词语。如果按照课文的注解,把“长”读作“zhng”,作“生长”解,那就破坏了这种和谐完美。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结果决不是作者的本意。

    再者,“长(cháng)”字本身有“高大”的义项,这在经典的辞书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解释:

   《中华大字典》:“长,直良切;音场,阳韵。……㈢高也。《后汉书赵壹传》:‘身长九尺。’”

   《康熙字典》:“长:《集韵》:直良切;《正韵》:仲良切,从音场。……又大也。《世说新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实用大字典》注解与《中华大字典》同。

 此外,在古典文学作品中,“长(cháng)”字可解释为“高大”意义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例如:

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

③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西方有名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凭高视下)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荀子劝学》

这些句子中的“长”都可以读作“cháng”、解释为“高大”或“(长得)高大”,本文中“求木之长”的“长”读作“cháng”、解释为“高大”应该是有据可寻、顺理成章的。

  不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求木之长”的“长”之注音、释义能为一改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