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渐》教学实录(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6-17编辑:互联网

师:讲课前,先跟大家分享一段视频.在这段视频中,一个肖像画师用一种充满惊奇的方式,把四个妈妈年轻时的画像跟现在的她们做了一个对比,并且,把这个对比的状态呈现给她们的子女看,给人带来深深的触动。

(播放视频“妈妈的画像”)

师:很感人的一段视频,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视频当中,有一个女儿说了一句话“妈妈,你怎么变得这么老了?”好像妈妈是在一夜之间由当年那个美丽的少女变成如今容颜憔悴的老婆婆的。妈妈真的是在一夜之间变老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很显然不是。妈妈是怎样变老的?

生:慢慢地、渐渐地。

师: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慢慢地、渐渐地变老的过程,持续了几时年之久却被子女所忽略,这里面是不是包含了很多人没有参透的人生道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议论性散文--《渐》。

师: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呢?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整篇文章围绕哪一个字展开论述?

生:渐。

师:在文中作者认为“渐”是什么呢?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文章,我们来完成下面的填空。

(PPT出示题目,学生读文检索答案。)

师:“渐”是什么要素?

生:“渐”是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

师:“渐”是什么手段?

生:在文章第一段,第二句,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

师:“渐”是什么助力?

生:使人堪受境遇变迁的助力。

师“渐”是什么原则?

生:是大自然神秘的原则。

师:“渐”是什么工夫?

生:是造物主微妙的工夫。

师:“渐”是什么诡计?

生:造物主骗人的诡计。

师:前六点告诉了我们“渐”是什么,那么“渐”有什么作用?

生:用极微、极缓的方法,隐蔽一些痕迹,让人认为它是恒久不变的。

师:“渐”的本质是什么?大家找到了吗?

生:时间。

师:倒数第二段开头一句话,我们再看一下,这里实际是抓住了中心句、关键句,一般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然后这些内容是分三个部分来介绍“渐”这个道理的,前面六点是“渐”的外在表现,这是一部分,然后叙述完“渐”的外在表现。作者再说“渐”的作用。最后,揭示“渐”的本质。你抓住了开头的关键句,实际上就建立了整篇议论性散文的一个框架。但是,议论性的散文除了关键句、中心句之外,还有什么?

生:论据。

师:论据实际上就是作者在文中举的一些事例。实际上在这篇散文中,丰子恺先生是引用了人生、社会、自然界的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事例来说明“渐”的道理,这是作者的高妙之处。下面我们逐段按照顺序把这些例子和关键句对应梳理一遍。请大家再次回到文章,把这些例子梳理一遍。

师:第一个例子是什么?

生:由孩子变为老头子。

师:这是什么在变化?

生:年龄。

师: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阶段在发生变化,如果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人生阶段是怎么变化的,你会用什么词语?请说一个两个字的词语。

生:发展。

师: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生:人生阶段的渐进。

师:好,老师的概括是:人生阶段的比较,这个词语在第一段中没有,待会我会说明我的原因。第二个例子是什么?

生:一个纨绔子弟变为贫者,然后变为佣工、奴隶、无赖,最后变成了小偷。

师:一个纨绔子弟最终变成了小偷,那么纨绔子弟、奴隶、无赖等这些是人生的什么呢?

生:身份。

生:境遇。

师:很好,这是人生境遇的什么?

生:变衰。

师:说得很好,抓住了原文的关键词,变衰,人生境遇的变衰。

师:第三个例子是什么?

生:昼夜迁移。

师:这个例子之前有没有遗漏?

生:由春到冬。

师:这是什么在变化?

生:时间、四季。

师:四季在变化,时间在变化,春萌芽希望,冬枯竭,这是四季的什么?

生:衰荣。

师:这里有荣吗?所以咱们换个词语,大胆地说出来。

生:衰变。

师:四季的衰变,加上昼夜推移。很好。接下来什么例子?

生:农夫抱牛跳沟。

师:这是一头小牛,所以我们准确点概括说是抱犊跳沟。

师:这个例子之前还有没有遗漏的例子?

生:儿女渐渐长大起来。

师:我们尽量用四字词语概括好吗?

生:儿女成长。

师:好。除了这个例子还有遗漏的吗?

生:水仙花的开放。

师:很好,水仙花开。接下来还有什么例子?

生:时辰钟的针。

师:时辰钟的针移动,还有没有呢?

生:还有乘火车时遇到旅客让座的事,以及下车时的表现的例子。

师:我们做到这一步,整篇文章的大概的框架结构就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在读议论性散文,你必须完成的第一步,叫做提要钩玄。(板书“提要钩玄”)这是我们期中考试考过的一个词语,对吧?提要钩玄就是把文章中的重要内容拎出来,形成框架。

(多媒体展示:中心句、关键句、事例)

师:大家看,课件左边写的是中心句、关键句,右边是相关事例。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作者用一些简单常见的事例说明比较难懂的道理。那么,如果我要你来说明“渐”的道理,你会用生活当中的哪些例子来说明?

生1:南昌市这几年的变化。几年前的南昌比较落后,而现在虽未达到理想状态,但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师:城市面貌的改观是什么发生了作用?

生:“渐”。

生2:读高中以后,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发现男生变得更高、更帅了,女生变得更漂亮了更成熟,更有内涵了。

生3:以前跟爸妈出去玩,草比自己还高,爸妈都找不到自己,而现在草已经在自己脚下了。

生4:小时候,学钢琴的时候,因为手比较小,手指比较短,不能很顺畅的弹琴,现在可以了。

师:这是“渐”带来的结果,手指长长了,使得钢琴曲弹得更加的顺畅,和谐。

生5:笔芯过了一个星期,里面的墨水就没了。

师:笔芯没了,但是却在书本上留下了满满的知识。

师:生活中很多事例都是跟“渐”道理有关的,同样是拿来说明“渐”这个道理,你们跟丰子恺先生所举的例子很不一样。你们举的关于“渐”的例子与丰子恺先生举的例子有什么不同?我们发现同学举的例子都是“渐”带来的结果都是好的,长高了,写满了知识了。而丰子恺先生举的例子带来的结果都是不好的,如人生的递降,人生境遇的变衰,四季的衰变,然后儿女的成长也带来不好的结果,亲戚朋友认不出来了。牛犊的长大,增加了农夫的负担,抱不动了。这些例子都不好,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悲剧性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带来美好结果的渐变的例子,为什么不用呢?

生:因为丰子恺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渐”的过程,作者对“渐”持有否定态度,所以决定他举的例子都是反面例子。通过这些反面的例子警醒大家注意到这个变化,把握这个变化。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有没有注意他的答案中有两个词语:提醒、警醒。什么样的例子才更具有提醒、警醒作用?

生:反面例子。

师:反面例子有何不同呢?举个例子,比如,咱们年级的第一名的学生,有一天变得不爱学习了,变得玩世不恭了,堕落的为非作歹了。第二个例子,一个成绩平平的同学,经过长时间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你听完,这两个例子哪一个给你的触动更深?

生:第一个例子。

师:这就是悲剧性的例子。悲剧的例子给人的认知和情感能带来极大的触动,集中到四个字上面就是:触目惊心。触目,看到的是渐的现象,让你意识到“渐“的现象带来的悲剧性的结果。生活中“渐“的例子很容易被人忽视,在文中它发生作用不容易被人察觉。“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为什么无从把握,因为他很渺茫他是用这样的方式警醒人们不要被渐所迷,被造物者欺骗。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回到文中,作者是如何说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不被“渐”所迷,被造物者欺骗?

(学生寻找答案)

生:大人格,大人生。

师:非常好。但是要成为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你必须要能胜任百年千年的寿命,虽然文中说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或千年寿命的人兴等死嘀幸灿屑父瞿苁と伟倌昊蚯年寿命的人,但人类何其多啊?才只有几人能够做到,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那么,在丰子恺的视野当中,我们把这个百年千年的寿命缩短到一次短暂乘船和乘车之中来看,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br>

生:明达的人。

师:非常好,就是明达。如果我们把时间和视野缩短到短暂的时间,谁能做到不被“渐”所迷,被造物者欺骗?明达之人,明就是明白,达就是通达、豁达,人只有看清了,你才能通达、豁达。明达的品质把它放大到整个人生、整个宇宙漫长的时间线,人才们能承受百年千年的寿命,这才是大人格、大人生,这样的人当然有,但是见过这样的人吗?没有。那读书时,你读到过这些人吗?

(PPT出示王羲之和苏轼语)

师:比如王羲之和苏轼,我们来看王羲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四句出自他的《兰亭集序》。这四句话大家能读懂吗?我们试着让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说看不懂)

师: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之想与就是人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辈子就像是抬头和低头那么短的时间,这就是人的一生。王羲之是如何看待人的寿命?

生:短暂。

师:对,王羲之看到了人生的短暂,这种短暂是相对漫长的时间线而言。这就是一种非常透彻的人生观,他看到了人生的短暂,人的渺小。第二句“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低头,一抬头,短暂的时间内,过去一切都成为了旧迹,这里面蕴含了一个什么过程?

生:变化。

师:变化的过程,渐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非常短暂,被他感知到了,这就是有限的时间之内,感知到了漫长的渐变的过程。说明王羲之对生命、对时间是有悟性的,他对时间看得非常清楚。第二个例子是苏轼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两句话出自他的《赤壁赋》。是说如果我们从变化的角度去看天地,天地万物连连眨眼睛那么短暂的停止变化的状态都不存在。言下之意,天地万物都处在什么当中?

生:变化当中。

师:对,丰子恺先生在文章中说渐变的过程非常长,但是人们很容易忽视它,人们忽视它带来了什么结果呢?带来了欺骗,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但是苏轼看清楚了天地万物一颗不曾停歇的变化状态,他看得清楚,正因为他看得清楚,所以你看第二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出自他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定风波》一词,回望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此时的内心再也没有风雨和晴朗的变化,世事如何变化,人世如何变迁,对他而言都怎么样?

生:没什么区别。

师:说明他此时的内心怎么样?

生:淡然。

师:所以他才能做到什么样的状态?

生:明达。

师:明达、通达、豁达,而这一切是什么给他的?看清楚,也就落到了我们这篇文章的哪个词?明达,明朗才能豁达,这就是这篇文章丰子恺先生要告诉读者、要告诉世人最最核心的东西:明达。你先要知道人世间充满了渐变的过程,你要清醒的意识到,你才能够去做一些事情。好,最后一步:感悟人生、社会、自然,感悟世界。而这一步紧跟前面的提要钩玄以及第二步,叫“入微”,我们知道了核心,“渐”的真正的内涵和核心,最后感悟世界。(板书:入微知“渐”、感悟世界)这就是这篇议论性散文的脉络,以后我们去读议论性散文也可以遵照这三步。最后,我们把这篇文章的小结读一遍。

(PPT出示小结)

生: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而这一变化过程是渐进的,很容易让人产生恒久不变错觉,带来悲剧性的结果。唯有以明达的态度对待世界中的“渐”,才能不被“渐”所迷,不被造物所欺,才能于有限之间收获无限。

师:好,看到发给大家的材料,最后一个问题,学完本文之后,你增添了对人生什么样的认识?先同桌之间说一说,最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啊?学完之后,你增添了什么认识或感受?

生:在生活中,要尽可能发现生活中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这样就可以过得很明白。

师:好,很透彻的一个想法,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渐”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这样的过程,之后去享受“渐”的过程。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心理肯定会有矛盾,我们要善于调节,这是一种成长。

师:说得很好,其实“渐“的过程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个积淀的过程,要不断的积淀自己的底蕴,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和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去把握、享受它。好,还有同学呢?

生:文章说要我们把握“渐”,渐可能就是说时间,所以我们要把握时间,或许我们有时间还是能够改变“渐”,或者说我们去引导这个“渐”。

师:很好,可见我们的同学对自己的人生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他思考不得结果,因而矛盾、纠结,但是他现在在不断探索,这是好的。人的一辈子就是个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过程。最后,我想说这么几句话:其实,丰子恺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他的目的是在提醒我们人生、世界、社会,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人们很容易忽略,他的目的就是让你注意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没有注意到,很有可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一辈子,很可能发生改变之后全然不知。他的目的,不在于提醒你珍惜时间,有一首词,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告诉人们珍惜时间,是一种诗人的感伤。而本篇文章给人的感伤不是这一句,而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一种哲人的思索。学完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更加明达,以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和价值。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谢离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