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长春版七下)

发布时间:2016-10-9编辑:互联网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 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 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朝灭亡后 ,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 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 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 、读准注音:   

崇祯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毡    更有   喃喃

4、解释实词:

绝      拏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白          一芥       焉得        更        强饮            大白        客此         及  

三、走进课文 

1 、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 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 

1、初探叙事内容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                B地点:西湖湖心亭

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 料介绍一下湖心亭

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冬季的湖心亭风景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C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D事件:看雪,喜遇知音

2、共赏雪后奇景

(1)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4)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A体会量词的妙笔                                    B写法:白描

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 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C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吧,“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同品冰雪痴情

(1)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2)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3)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五、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

 

刘维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