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简案及学生自学案

发布时间:2017-11-28编辑:互联网

湖南师大附中 李显亮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并了解本文的“倒叙”方式;

2.细读课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通过探究小说中写到的“变化”,感受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痛苦,并体会作者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3.深读课文,把握小说主旨--通过探究小说中写到的“不变”,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体会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

二、教学重点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以鲁镇为代表的旧中国的社会现状。

三、教学难点

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四、设计理念

1.着眼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祝福》这篇小说的内容和特点,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我的教学方案:(1)在语言方面,积累语言,感受、学习名家表达的精准与凝练;(2)在思维方面,体会作者思维的深刻性,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辨识、比较和归纳等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3)在审美方面,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之美;(4)在文化方面,辨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了解中国人性中的美好和丑恶,并能联系现实生活取优去劣,扬善弃恶。

2.着力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小说《祝福》作于1924年,时代久远;内涵丰富,意蕴深厚;长约万字,篇幅较长。作为一篇既难且长的老小说,如何高效地教与学?作为一篇经典常谈的老课文,如何有新意地教?这个课题确实极富挑战性。因此,我把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放在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为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力求做到:(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重视学生预习,落实课前自学;(3)挖掘文本价值,突出教学重点;(4)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5)回归语文本色,追求简约课堂。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在课前,组织学生做好充分预习。预习的要点如下:1.标记段落序号,通读整篇小说;2.根据课后练习,做点个性批注;3.完成自学简案,提出疑难问题。其中,自学案的内容要点:(1)简要复述小说的故事内容;(2)整理一份“祥林嫂年表”;(3)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4)提交其他疑难问题,并与同学研讨。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这也是生活》)

2.初读小说:梳理小说情节。

3.细读小说:(1)明确目标:围绕“变”与“不变”来阅读和探究小说,进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2)阅读探究一:小说围绕祥林嫂写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小结一: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

4.深读小说:(1)阅读探究二:鲁镇及其民众在哪些方面一直未曾改变?这些不变与祥林嫂的悲惨人生有何联系?(2)小结二:分析小说主旨。

5.超越小说。联系现实,谈谈小说及作者的当代意义。

六、板书设计:略(详见黑板)。

《祝福》自学案

一、标好段落序号,通读小说,完成以下预习作业。

1.把“祥林嫂年表”补充完整。

年份 岁数 到鲁镇 主要事件

1911年 26-27 第一年 丈夫祥林去世。冬初到鲁镇做工。

1912年 27-28 第二年

1913年 28-29 第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1914年 29-30 第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去世。

1915年 30-31 第五年

1916年 31-32 第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赎罪。

1917年 32-33 第七年

1918年 33-34 第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坏,常忘淘米。

1919年 34-35 第九年

1924年 39-40 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二、细读小说,完成以下预习作业。

1.小说写了祥林嫂的哪些变化(外貌、心理、语言、生活处境等方面)?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小说写了鲁镇中其他人的哪些变化?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小说中的下列人物(或环境)在哪些方面实际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请在课文中找一找依据,并分析这些“不变”对祥林嫂带来了什么影响,作者写这些“不变”又有何深意?

⑴祥林嫂

⑵四叔四婶

⑶鲁镇的其他人

⑷鲁镇

三、补充资料

(一)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的小说主要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作品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二)《祝福》写于1924年2月,收录为小说集《彷徨》的首篇。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成立了中华民国,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但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阻碍着中国的发展和国民的觉醒。

(三)补充知识

1.封建思想:一般是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泛称。

2.封建礼教:它是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它是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标志、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束缚人民大众,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3.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者忠,绝对服从于君;为子者孝,绝对服从于父;为妻者节,绝对服从于夫。“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和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4.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宋代程朱理学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求妇女为夫守节,不能改嫁,甚至要求妇女为夫殉葬,并为这样的妇女立“贞节牌坊”。若寡妇再嫁,则是对“天理”的破坏,将被视为失德。

5.男尊女卑: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地位高,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卑下的社会状况。即以女性体力、经济、生理及社会意识的弱势,来体现男子相对体力、生理及社会意识上的优势,淡化和否定女性的人权、经济、生理、生育的价值。

6.族权:在宗法制度下,族长对家族的支配权力,或家长对家庭成员的支配权力。宗族对族内家庭以及个人事务的决定权和审判权,族长做出的决定具有强制性

7.迷信:是指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非理性的、没有科学基础的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是愚昧落后的表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