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
同课滚动,现场生成新的教学设计,是很有趣的教学活动。大家都爱用“滚雪球”来比喻这样的语文教学,即多人同上一篇文章,在第一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做出不断修整,最后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不过,我倒是觉得“滚雪球”之说并不恰当,雪球是越滚越大,课堂设计则不该是越滚越臃肿,而应该是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简洁,越来越实效。雪球的滚动是为了沾上更多的雪来增量,教学的滚动则是在不断的删调修补中趋向精准高效,外形上更讲究简单,内涵上更见得深刻,效果上更能体现学会学习。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四川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成长与核心素养研讨会,我们选择了《心声》这一课做“滚动式教学”研究。
黄蓓佳的《心声》,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篇儿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感染着每个读者。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很是独特。李老师的这一课,分为三个步骤:梳理情节--品析心理描写--听出谁的心声。从这三个教学点看,李老师在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上是比较准确的。小说情节的梳理,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小说主题的多元思考,应该说,很简单地就把《心声》这一小说的重难点给抓住了。在梳理小说情节的时候,李老师的点拨尤其令人称道,“想读--偷读--听读--朗读”,寥寥几字就把小说的情节给概括了出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品读李京京的心理时,老师结合重要语段,训练学生读出读好他的内心活动,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态自然亲切,表达流畅温婉,关注学生的学习,注重语文训练,李老师确实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这堂课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这堂课怎么样再有提升?
上海陈友勤老师六教《荷塘月色》,不断摸索,不厌修改,对“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是什么”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他说:“(教学设计)问题的核心,其实就在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解教材编制的意图;是否读懂文本内容并进而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是否真实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和准确地定位阶段学习要求;是否恰当地选择教与学的策略和适切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鉴这段话,再去比照今天的《心声》教学,我们就会有很多思考。
李老师第一个环节是“梳理情节”,很必要,也落实得很好,教师引导巧妙,点拨精当,过程显示学生确实学有所获,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后两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再做调整。
心理描写是文章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在这篇小说中,黄蓓佳借助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少年李京京孤独寂寞和强烈渴望的内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孤独苦闷少年的心灵挣扎和精神憧憬。李老师抓住这一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去理解李京京深入李京京,是很正确的。但是心理描写这一教学点的切入,李老师是自己告知学生的:“心理描写是这篇文章的最重要手法,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用教师告知来代替学生思考,这里就有失教学的本义,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要让学生主动走进李京京的内心世界,在黄蓓佳的文字中寻找到这一描写方法的重点运用。然后,李老师就引导学生品读其中几处重点句子,感受李京京的渴望,读懂李京京的心声。这一环节简单如此,就缺失了很多意义。教学的目的不是仅在于读读找找,零碎地读读只能是浮光掠影而不得其旨。把心理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正确的,但教学的意义还要去思考黄蓓佳为什么要用心理描写去写李京京,而不是用其他描写,要去思考黄蓓佳是怎么样用心理描写去写的,这样,才是真正深入文本去理解小说的语言形式。“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是语文教学的现实目的。李京京内向,孤独,善良,这个孩子,在万卡上找到了内心共鸣,很想去读读这篇文章,他多渴望温暖、爱与关注,要表现他,就要借助心理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他的心理历程,才能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同时小说也制造了这样一种感觉:京京总是一个人心事重重,似乎周围知心同学极少,倍感孤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诵读与感悟,我们渐渐走进了李京京孤独苦闷又怀有强烈渴望的内心世界,又能从这些心理描写中窥探出家庭与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李老师再让学生品读的时候,一定要想明白小说借助这一手法的原因和目的,了解作者如此写作的必要性。那么,心理描写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我们在文章中,可以读到很多精彩细致的直接描写,比如,黄蓓佳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时候,还借助了间接描写的方式,即通过写神态、动作等去展现人物的心理,这些,李老师还要思考得更深入。
当然,如果仅仅抓住心理描写品析这篇小说,还是不能达成对小说的教学目标的。心理描写丰富的文章比比皆是,而作为小说,本文写法上最重要的特征还有双线索的交织使用。这,决不能忽视。《心声》一文,作者很有匠心地设置了两条线索,明写李京京读书,暗写李京京的家事,双线索的交织,我们才能理解李京京为什么要读《万卡》,我们才更能读出“心声”的深刻来。双线交织的结构特色使得小说中的“心声”有了更深厚的内涵意义。只写李京京读书,文章只是在呈现教育问题,但有了李京京的家事线索,文章就有了更深刻的心声内涵,社会、家庭、教育,老人、老师、孩子,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方向。所以,李老师仅仅品读心理描写,小说就显得单薄了,仿佛就是在教学一篇普通的记叙文,阅读的很多视角就会被关闭,心声也就缺乏社会意义。
第三个环节,听出了谁的心声,这是文本的主旨剖析环节。从李京京的心理描写转到“听出谁的心声”,明显感到少了一座桥,显得勉强了。正常的教学顺序应该是“读李京京的心理描写--思考李京京的心声”,怎么会“读李京京的心理描写”去想“听出了谁的心声”,这“谁”从何而来?李老师应该这么问的,“你从李京京的心理描写中听出了他怎么样的心声”,当学生的回答多聚焦在学校、老师、同学上的时候,李老师再进一步提示心声的多种内涵。“联系李京京的家事,你还能听出他怎么样的心声?”李京京渴望有个温暖的家,渴望家的完整,这个单薄孤独的少年太需要抚慰了。这时,教师水到渠成地开启思考的大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事件中找到震撼,心声不仅仅是李京京的,也是所有人,是我们的。让社会充满关爱,让教育显示公平,让我们远离虚假,让人心不再迷茫,《心声》三十多年了,可是“心声”依旧存在!黄蓓佳的小说意义绝不是停留在上个世纪。
没有对双线索推进情节的准确理解,我们对小说“心声”就难以深刻理解。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作者的写作本事,进而去理解小说丰富的内涵。
读小说,尤其要关注结尾艺术。《心声》的结尾,就很耐人寻味。黄蓓佳始终在思考着儿童问题,她的作品表达出“每一个孩子都是极其珍贵的宝贝”的新的儿童观,于是,她在给李京京没有温暖的家庭和缺少关怀的课堂的同时,也给李京京孤独无依的幼小心灵一个温暖的小树林。真正读进文章的读者应该不会疏漏作者设置的这个环境。当李京京声情并茂地在公开课上朗读《万卡》后,我们不怀疑小说该会有一个很温暖感动的结尾--老师和同学们给以李京京掌声的同时,也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尊重,然后,李京京的家也因此多了一份和睦一份微笑,李京京从此阳光般地行走在校园的路上……可是,细读小说的结尾,我们又看到了那片小树林,“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个“躲”字颠覆了所有光明式结尾的设想,原来,心灵的伤口只是在那一刻暂时愈合,李京京依然孤独沉重。如果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变成一片片大大小小的温暖又安宁的树林,那么,李京京的心里,将永远存有这么一片孤独与阴冷。长期被冷落的孩子不会因为一节课就得以阳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地址,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等社会问题。小说教学要遵从小说阅读的审美规律,引导学生读出故事背后的真正内涵。
最后,我们还得注意这篇文章的编者意图。《心声》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是肯定有差异的,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化知识为能力,《心声》这课更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文学阅读力和小说鉴赏力去品读,去发现,去提问,去深思。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实践,通过独立阅读使学生把在小说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深化、迁移和运用,以期在小说的阅读鉴赏等方面真正获得进步。所以,怎样教好这一自读课文,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重点思考。
“到哪里”是目标,“教什么”是到达目标的凭借,它往往决定着“怎么教”。在决定“怎么教”之前,确定合宜的“教什么”,乃头等大事。立足于言语形式,培养学生听、读--吸收能力及说、写--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逻辑选择。唯有如此,初中语文教学才谈得上有效。
刘菊春老师说的这一段话,很是我们教学语文的“心声”,送给李老师,也送给所有语文人。教学,别让孩子们“躲”在树林里,要引导孩子们学会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