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器
《语文报》特约通讯员 陈和器
谢冕的《永远的校园》(选自高一《语文读本》)是一篇充满浓郁诗意、又折射着理性之光的散文佳作,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北大教授谢冕以北大人的特殊身份,近距离观照和感受北大校园,将个人遭际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中,将北大置于国家民族的广阔舞台之上,既写出空间上的物质层面的北大校园,也写出作为“历史和精神的存在”的抽象的校园,并以后者为重点,展现了北大永恒的“精神的魅力”。
文章题为“永远的校园”,那么“永远”表现在哪里呢?
作者1955年进入北大,并在燕园之中生活了半个世纪,在那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愈来愈严峻的时代”,五年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和工作期间的风雨洗礼,使校园成为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深沉的情感世界,“青春时代的痛苦和欢乐,追求和幻灭”“希望与失望”,投入并消融入燕园,成为“永远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永远”是指作为曾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关于母校的难以磨灭的“梦和记忆”,是一段事关个人成长的心路历路。
北京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又不断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而斐声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北大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作为北大人,作者耳濡目染,时时感受到集中在这里的中国最优秀的学者身上那“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而产生的精神魅力。它就像“绵延着的不会熄灭的火种”经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继承发扬,“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北大的创建与发展,和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苦苦求索、不屈抗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作者所说:“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北大有幸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心,中国有幸让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革命先驱、思想巨人、学界泰斗、科技精英齐集于北大的麾下,并秉持“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怀着“沉重的忧患”意识,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懈的“抗争”和“呐喊”。因此可以说,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北大精神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缩影,“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魂永远绵延”。
个人校园生活的永久记忆──北大精神的代代传承──中国魂的绵延不绝,三重意义渐次呈现,逐步加深,使得精神层面上的北大校园深深烙进我们的脑海,融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永恒”的存在。
(此文已发表于《语文报》
作者邮箱: chq630628@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