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语 文 年 级 七 年 级 时 间 2016年 月 日
课题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
文修养。
教材分析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
教法提示 诵读法
教学时 间 3 课时 累计( 9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二、资料展示--作者简介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正音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2)节奏
(3)释义
四.品读诗歌--讨论探究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
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五、研读诗歌--体悟情感
感情基调:
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 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解题导入--引出课题:
2.资料展示--作者简介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4.品读理解--合作探究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2)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5、研读理解--赏析名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小结分析-- 体悟情感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天净沙 秋思》
一、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二、介绍“曲”这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
四、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因为作者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点拨: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景物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3、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点拨: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子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4、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5、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教师小结: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教学后记
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