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7-12-21编辑:互联网

 

【目标择定】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  审视千古传奇色彩》www.doc88.com/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 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 

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 

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                  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 

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二、课文探究检测 

8.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9.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柳宗元批评荆轲 :“奈何效曹子(指曹沫刺齐桓公),实谓勇且愚。”朱熹则评价他:“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而司马迁称颂荆轲:“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骆宾王也作诗称赞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那么,你是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三、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通“疠”,一种毒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B.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 

C.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顾不易邪         顾:难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居顷之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①其妻不识也   ②拔其剑以击荆轲 

C.①以子之才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①去而事智伯   ②于是荆遂就车而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1.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 ,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从中可以看出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既有谋略,又富有人格魅力。  

3.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4.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写景渲染:“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 ①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②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6. 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第二部分  对应检测 

1.国别体,刘向。 

2.B (A项 “淬”应读“cuì”;C项“箕”应读“jī”;D项,“卒”应读“cù”) 

3.C 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4.B 解析:B项,“切齿”古今都表示痛恨。A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信用”。C项,“长者”古义“德行高的人”;今义“年龄、辈分高的人”。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B 解析:①⑨是介词,因为;②③⑧是连词,表目的,来;⑥⑦是介词,用;④介词,凭;⑤是介词,按照。 

6.D 解析: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A项也是省略句,“之”字后省略介词“以”。D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7.B 解析:①句“说”通“悦”,②句“反”通“返”,③句“振”通“震”,④句“共”通“供”,⑥句“还”通“环”,⑦“卒”通“猝”。 

8.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9.①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②荆轲刺秦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壮士,什么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什么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会粉骨碎身,明知会身处绝境,有去无回,但为了正义的事业仍然蹈死不顾,一往无前,此种精神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不正是“壮士”的内涵?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塞乎苍冥之间的浩然正气,可以感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昭日月,可以慰苍生。这种浩然之气的内敛与蒸发,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宝贵支柱,诠释着我们民族雄心与壮怀的真谛。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荆轲永远怀着崇高敬意的原因吧。 

(延伸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谓之壮士的。据说,当年燕太子丹为了国家的存亡,变卖了全部家当,广招天下英才,手下有三个得意门客,一是秦武阳,一是宋意,一是夏扶。太子丹想任用他们承担行刺秦王的重任。但是,燕国有个隐士名叫田光的,却对太子丹说:“这三个人都不可用,刺秦乃涉及燕国及太子家存亡大事,不得勇之勇者,宁可不试!”为什么呢?田光接着说。“夏扶血勇之人也,发怒时,面红耳赤,这种人遇事冲动,不够沉着;宋意脉勇之人也,发怒脸青,这种人遇事外刚内怯,处危险而无韧性,不能持久;秦舞阳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虽然能沉着持久,但只是百步大王,能在熟悉环境里行事,一到陌生环境就会不知所措!刺杀秦王需要神勇之人,发怒而色不变者。”于是,他向太子丹引荐了荆轲。 

田光真个好眼力。秦武阳果真在秦廷上成了懦夫。而荆轲在秦武阳“色变振恐”之时,行若无事,“顾笑武阳”,然后又从容举步,“上前”而谢,若非神勇之人,焉能如此?而在身被八创,断股倒地之后,竟又傲然站起,倚柱而笑,然后箕踞以骂,这惊天动地之举,这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虽千载之下,犹不能不使人心惊魄动,俯身折腰) 

10.A 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 

11.C (A都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B都是人称代词,他的。C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凭借”;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12.D 解析: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3.C 解析:“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他的朋友是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襄子身边寻找机会报仇。 

14.(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 

(2)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注意“所以”“愧”的用法) 

 

惜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