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3.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 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相关背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遍(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4.词语的特殊含义
(1)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故逐之 (所以)
以:何以战 (凭借)
可以一战 (凭借)
必以信 (按照)
必以分人 (把)
之:肉食者谋之 (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 (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 )
公将鼓之 (助词,无实义)
(3)古今异义词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 连接)
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
必以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5.重点句子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明确: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明确: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明确: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明确: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通过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
(二)分析课文第1自然段
1.曹刿的身份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自然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板书设计
战前见之原因:肉食者鄙
问其准备: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五、课外拓展
庄公是“肉食者”,他“鄙”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为庄公不鄙。庄公能接贤纳谏,有明君风范。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他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 之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背诵第2、3自然段。(重点)
2.结合课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重点)
3.学习本文巧用对比、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曹刿论战》中,曹刿这一人物算是很神秘的了。他虽非肉食者,却能见到鲁庄公,而且能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指挥作战,庄公对他言听 计从。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各有不同,曹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是值得研究的。在这场战役中,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长勺之战的胜利仅仅是因为曹刿完美的战术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鲁庄公在这场战役中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让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一起来探究答案吧。
二、自主预习
1.翻译下面句子。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明确: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明确: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 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
曹刿把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他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 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 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二)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
鲁国获胜后(“既克” ),“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 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 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三)分析人物形象
1.“远谋”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文中的战前、战中、战后都是围绕“远谋”进行的,你 能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吗?
明确:(1)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2)战中采用了“彼竭我盈”和“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3)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2.文章是怎样塑造鲁庄公的形象的?
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 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写作方法探究
1.巧妙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分析下面句子。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明确: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
(2)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明确: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反映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2.剪裁得当,详略突出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你能结合文章说说哪些地方写得详,哪些地方写得略吗?
明确: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则一笔带过,这样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五、课外拓展
刘扬所在的班级举行“我眼中的________”活动,他打算写一段《我眼中的曹刿》,你能帮他想想怎么写吗?
示例: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在国难当头,你能忧国忧民,不顾个人荣誉与生命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向鲁庄公阐明政治上要取信于民的主张,你是好样的!你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作战,实施了军事上后发制人的措施,最终帮鲁庄公战胜了强敌,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我真佩服你!
侯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