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师说》是文言文中王牌中的王牌,战斗机中的战斗机。当我们受到白眼冷遇,冷嘲热讽,不公平歧视时,我们总会从老祖宗的八宝箱中气宇轩昂的拿出这块《师说》的伤痕累累的盾牌和破烂不堪的遮羞布,来遮蔽自身的软弱和苍白。当《师说》彻底离开语文教材,不再让学生默写,背诵之时,便是我们老师彻底翻身,幸福像花儿开放时。尊严、幸福、公正、公平。
设计的整体框架:《师说》议论文的特征,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特点,设计一个主问题:这篇《师说》写给谁看的?串联个个散落的点,完成一个文和言和谐统一的整体。
师:荀子的《劝学》意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怎样做好学生。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勉励学生内心要有学习的冲动,即学不可以已。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即善假于物也,另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累坚持再加专心,这样才能学业有成。今天要上的《师说》是论述怎样做老师,怎样做优秀老师的一篇论说文。标题中的“说”就是议论文体的标志。(从学过的知识引渡过来,把两篇的议论文打通,然后能找出这两篇文本的特性,即怎样说理或者说理的技法的解读)
师:说到老师的话题,大家最熟悉不过了,如果说要给好老师定些标准?你会定哪些标准,(学生自由说,比如学识渊博,态度和蔼,公平公正。老师相机评)(问题设计贴近现实,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不流离于话题)
师:优秀老师的标准各有各的不同。唐代特级教师,高考研究专家韩愈老师是怎样谈论这个话题的呢?我们先自由朗读《师说》,老师布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书本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熟悉文本,这里韩愈面前为何要加“高考专家”这样的现代感的修饰词,还是为下文打埋伏。)
师:韩老师写给谁看的?
生:李氏子蟠。
师:这四个字怎么读?(学生很容易在氏后面断开,读错,师纠正)(这是教学细节处理,文言断句是一个重要知识点,怎样讲解这些知识点,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犯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师:确实是写给李蟠的。李蟠是怎样一个人,和韩愈的关系?(两分钟背诵最后一节,开始)(两分钟后学生抽背,学生能背出,其中“传”读错,老师纠正,讲解)(为何要当堂背诵,文字较短,适合背诵,课通过背诵能基本理解句式、词语的大意。)
师:找出划出有文言特色的难懂的词语、句子。并尝试翻译疏通。(学生找出了不拘于时这个句式,“贻”“嘉”字)(这是文言文最基层的词句解释,不要求字字句句翻译,有些跟现代汉语没区别的课放过,有些有明显文言句式的,要突出,深入。)
师:能翻译这句话吗?
生:(讨论)不被时代所拘束。
师:这是一个
生:被动句。
师:哪个字表示被动?
生:于。
师:这还是一个倒装句,是状语后置。这是文言文的一个知识点。当然,于不仅仅表示被动,这里还有一处“于”(怎样把文言字词解释落到实处,老师的追问很关键,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小的口子看见大的世界)
生:学于余
师:呵呵,读起来和拗口。这里的“于”是
生:向的意思
师:很明显,这是倒装句,具体说是状语后置。学于余,前面省略了主语李蟠。这些都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些是文言教学内容的干货,如果这些基本内容不落实,连文本的基本意义不理解,其他一切免谈,文言教学就是空对空,虚无缥缈。)
师:刚才说道李蟠,谁是李蟠,李盘是蟠?
生:韩愈的学生,17岁。喜欢古文。
师:年轻啊,那为什么韩愈特意强调李蟠喜欢“古文”,这和韩愈有关吗?(停顿)(这里有难度,老师须有耐心和手法)首先解释一下唐代的古文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文是不一样的,唐代的古人是相对于用词华丽,内容空洞的骈文而言的,要学习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一句话,就是接地气。(为什么要这样详细介绍古文这个点呢?其实有个《师说》这篇古文质朴自由特征的考量)再问一下,为何要强调李蟠好古文,这和韩愈有关吗?要不老师提示一下,看韩愈的解释(停顿)(学生看韩愈有关注解,发现了古文运动)
师: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扛大旗者,冲锋陷阵的带头大哥,当然还有柳宗元等一帮小弟摇旗呐喊。
生:李蟠好古文是说他理解并支持韩愈。
师:也可理解为是韩愈忠实的
生:粉丝。(学生思路阻塞时,要善于引来活水激活,用一些资料做支撑,让课堂重新流动,通畅)
师:更厉害的是这位粉丝还是位学霸,读一读。
(学生朗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哪些字要重读?
生:皆和通。因为李蟠厉害、牛逼。
师:诗书礼乐易春秋,相当于语数外,政史地,科科优秀。厉害呀,更厉害的是这样的学霸还要向韩愈学习,让我们这些学渣情何以堪啊。
师:更更可贵的是,这还是一位有自己见解,有自己判断的学生,哪一句?
生:不拘于时,时就是时代。
师:当时是怎样的时代风气?尊师重教吗,有没有9月10的教师节,领导给我们发发红包。
生:注解告诉,李蟠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那么就是说跟老师学习是很羞耻的。
师:如此一来,作为老师的韩愈,对李蟠这么多的优点更看重的是?
生:不拘时时。(以上就是文言文的文本细读,善于通过对表示情感的词语如“皆、通”的细心品味看出韩愈的欣赏和欣慰之情)
师:很好。《师说》写于802年,让韩愈感到欣慰的是,第二年803李蟠参加高考,就高中进士。这很不很不容易。唐代科举“五十少进士”说,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你看杜甫永远没考中进士,当然像李白这样天众奇才不屑于这些科举。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27岁白居易考中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自我感觉良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还是为下面蓄势)
师:这一方面说明李蟠厉害,另一方面说明韩愈的学问大和教学质量高。你看,经过仅仅一年的辅导,学生就能进比北大清华还要难考的学校。可见老师是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教学内容在暗暗的过渡,杀人于无形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师:关于老师的作用,韩愈有一句精辟的定义。能找出来吗?并背诵记忆。(文言文中的精要关键句必须能当堂背诵)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到如今,在一些教师的表彰会上,还能经常听到这句话,成为了经典语录。这是一个判断句,标志是
生:…….者….也。(这是文言知识落实的技巧)
师:猜测一下,韩愈会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句话?
生:自然,很相信自己,有底气。
师:就是自信,那我们读出自信的感觉来。让我感到幸福,教师的作用(学生朗读)
师:你再猜一猜,教师这个行业会消失吗?(有学生说会消失,电脑可以替代,绝大部分说不会消失)
师:大家基本上说不会消失,那我的幸福指数又升高了,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了。那如果要让你来讲,为什么教师这个行业不会消失?你会怎么讲(学生自由说)
师:那我们看看韩愈怎么说?他这样说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朗读相关句子。
师:为什么需要老师?最关键的是哪个字?
生:惑。
师:说一说,这里的三个“惑”的解释词性是否一样(学生辨别,两个名词,疑惑,一个动词,有了疑惑)(落到实处)
师:我们连起来疏通一下,注意三个惑(学生解释疏通)
师:只要学生有疑惑,老师就有存在的必要。韩愈这样的分析是客观冷静,公正。那么问题又来了,那我凭什么当你们的老师?是不是我年纪比你们大,要么我天生就是老师吗?
生:学问高,读书多。
师:我们教师有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呵呵,老师难当啊,尤其当你们的老师,我是好老师吗?
师:刚才我说了老师的八字真经,在韩愈看来,可以浓缩两个字,我能当你老师的资本?哪两个字?
生:闻道。
师:闻道是
生:懂得真理。
师:孔子有句名言,叫朝闻道
生:夕死可矣。
师:什么意思(学生>生:夕死可矣。
师:什么意思(学生翻译理解,易错,老师纠正,早上听到真理,即使到了傍晚为这个真理而死,这也是值得的)
师:因为学生有疑惑,而老师掌握了道,即知识真理。这里在有意识的强调“道”,真理。
师: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遍,自己口头翻译。注意其中的“师”字。(共同解释)
师:大家读了这些文字后,能不能体会韩愈老师写这些文字的心情?猜一猜。
生:韩愈讲的理直气壮,气势很足。非常自信。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发现第一段的句子很连贯,自然。句子长短交叉,有些句子首尾相连,这样文章有气势,势如破竹,气势磅礴。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写给学生李蟠看的,但如果从第一段来看,极力的写出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必要性,以及好教师的标准,韩愈自身是全国名师,那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老师,写给韩愈自己。
师:是不是可以理解,韩愈作《师说》来激励自己,更激励所有像韩愈这样的老师,不仅仅鼓励李蟠。你看,韩愈的套路真深啊?留两个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古之两字能去掉吗?这篇文章还写给谁看?下节课继续。
《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课前检测一些学过的知识点。“惑”“师”,“于”“乎”被动句、状后句,判断句,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文言文的教学特色,不要虚空要扎实)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一个主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开头就集中火力,攻其一点)
从文章结尾可看出是写给学生李蟠的,表扬肯定这位好学生。从第一段我们又可以看出是写给
生:韩愈自己看的,鼓励自己。(概括引入,不拖泥带水,用主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流程紧凑而不枝蔓)
师:如果从第三段来说。你说又写给谁看的?自由朗读第三段,能口头疏通语言。注意其中的“师”的解释。(文言中朗读太重要了,通过朗读可以直观感知哪些字词学生不懂,是知识盲点,当然,老师自己要有预设,可以猜测学生的不易明白处)
师:这一段的观点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老师的理解,甚至说革命性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停顿)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你觉得哪句话你读起来最爽?(这是一句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句子,难度不大,问题设计的梯度要有体现,不能一下把学生闷死,有话可说,想一想有话可说,在无话可说处有话可说是课堂提问的梯度)
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好吧,读出并背出的自豪感来。(学生兴奋读)读来很解气吗。为什么解气?
生:是说学生能超越老师,老师不比生聪明。
师:是学生一定能超越老师,还是老师一定比学生笨吗?这里的不必是(怎样讲解“不必”这样的文言异义,这也是一种方法,故意出错,
加深理解)
生: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师:看来“不必”现在的意义和古代不一样,这样解释我听了更舒服。
师:能再说说颠覆你观念的句子吗?
生:圣人无常师。就是说圣人没有平常的老师,
生:是固定的老师。圣人老师不固定,有很多。
师:对,说到圣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
生:孔子。
师:文章是怎样引进孔子的?
生:孔子拜的老师很多,并且这些老师也比上孔子。
师:这是举了著名的例子,叫例证法,很有用的。(及时总结)
生:还引用孔子的说过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这是引用的手法,引用和举例简洁明了即可,因为孔子是大人物,在封建社会是神一样的存在的,有说服力,你不服不行。(这是对怎么写和写的怎么样的总结,是写作技法范畴)
师:当然,这些观念在当时可能比较难以实现,是理想化的境界。(出示)后来有位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提出这样的观念: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引进外来资料,增加课堂教学深度和厚度,也可开拓视野)
师: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最好写给谁看的?
生:后来的老师的学生
师:是,这是对未来的老师和学生的勉励,是一种期待和理想。我们再读一遍第三段,向1000多年的韩老师致敬。(学生朗读)(朗读的方法的方法最实用,简捷,短平快)
师:重要的问题问三遍,这篇文章还写给谁看的呢?(停顿),答案就藏在剩下的段中,我们先读一读这个段,我们会发现这个段语气词很多,这是什么原因?找出相关语气词,自己揣摩,如有时间,可以做相关联系(在横线上加上不同的语气词,使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
1.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2.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3.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表现出疑问的样子 .
嗯要表现出肯定的样子.
啊,哈等语气词,要表现出惊奇的样子.(此环节是搭脚手架,让学生领会,语气词的作用和效果,可灵活机动)
生:语气词有嗟乎,矣,乎,也与、呜呼。
师:有些语气词是单用,有些是两个字连用,这一段作者似乎很有情绪?韩老师似乎很激动,小宇宙要爆发的感觉。这一种情绪怎么来的?如果我们联系一下结尾的“不拘于时”四个字,可能会新的发现。那当时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时代?能用原文中的话语来回答吗?
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耻学于师。(学生不传也的“也”停顿有错误,老师之处,文言的停顿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师:这里的耻是
生:以什么为可耻。(重要的词语必须落实,不玩虚的,只来真的)
师:韩愈对此的态度是,
生:难过
师:不仅仅是难过,还痛心,哪个语气词表示这种心态
生:嗟乎
师:你看,语气词背后站立这忧心忡忡,痛心疾首的韩老师。为了更有力的批判这样一个荒唐的时代,韩愈有了一种很有表达效果的杀手锏,很明显的表达手法叫?
生:对比
师:找出对比手法的句子来,并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表示情感和语气的句子(学生找出三处,和三处语气句,并疏通)(这是解读第二段最重要的一次设问,《师说》中最难讲的就是第二自然段,总是感觉没讲到点子上,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文本的精彩和奥秘,作家的情绪、内在的不平和批判精神容易丢失,师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浸染了韩愈的呐喊,尽管孤独而缺少知音,这种孤独类似于鲁迅的孤独,是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更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延承。三处对比和三处重要的语气句照应,就是突破文本阵地最好的点)
师:古代的圣人和今天的一般人比较,找出了圣人和一般的差距,不仅仅是天资,更主要的是情商,一个爱学习,一个以学习为耻。所以作者有个反问句,读一读?
生:其皆出于此乎、
师:哪两个词表示反问?(指向性明确,切口又小,效果很好)
生:其。。。乎
师:这里的“其”是猜测语气,实际上也可以理解韩愈对这样的结果是深信不疑的。对比手法,在我们平常太常见了,我们学习时,永远有个对手叫
生:别人家的孩子。
师:呵呵,别人家的优秀的孩子对我们幼小的心理是大大的刺激。第二处对比是?
生:对自己孩子和对自己本身
师:能不能在爱其子前加上合适的主语?
生:家长。
师:在这处对比中,我们发现一个表示转折对比的词语
生:则,翻译为“但是”(重要文言虚词的落实和手法,内容融为一体,不是单纯的讲解虚词的用法,而是放到句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文章的章法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教学的大视野)
师:第二处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为家长的家教观。即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这对我们现在也有借鉴意义。想想,我们的父母师怎样教育我们的((这里点到为止,否则很容易划入家庭教育讨论的话题,这不是语文的教学内容,而沦落为政治社会的话题,千万不要黄了自己的地。打住刹车)((停顿)家长对子女要求其好好读读,天天向上,而对自己却
师:则耻师焉
师:同样是学习,却采用双重标准,小孩的学习就很纠结了,我们看看,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用原话来回答?
生:受之书而习句读者,就是一些文字的诵读。
师:当时家教的观念也有问题,用原文回答(这些都是贴住文本教学,牛皮糖一样粘住)
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这些学生学到的可以理解为一些基本知识,比如数理化中的一些公式定理,但是你不会用,这些知识的价值就不大,这些都是家长错误的观念导致。家长只要求子女学一些基本的知识,而放弃了了对道德追求,只注重智育,不忽视德育。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区别,也是智商和情商的区别。(此处比较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时,老师要及时灌输,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高。怎样灌输是一门学问,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束缚手脚,水无定势,教无定法)
师:“吾未见其明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责备讽刺。
师:最后一处比较,是--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师:这些人,用现代语言怎么说 ?
生:手工业者和公务员比较。
师:这能比吗?为什么韩愈偏偏要比?
生:手工业者不耻相师,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一直在学习
师:而士大夫对于学习?
生:则群聚而笑之
师:这里的笑应该是?
生:嘲笑、讥笑。
师:嘲笑并且似乎有充分理由。(朗读相关句子,位卑则足羞一句)
师:韩愈对于这样的嘲笑他人的士大夫是很
生:生气,失望,
师:甚至痛恨。你看他马上抓住这些人不放,又用了对比,关于士大夫用了两处对比,为何用两处对比?(学生讨论回答)
师:韩老师的情绪激动到了极点,有一个词表示这种语气,
生:乃,竟然
师:出乎意料,严厉的表示出对你的鄙视。最后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读一读,其可怪也欤?(学生朗读)能体会其中的语气吗?(依然抓住语气句做文章)
师:士大夫的智商竟然比不上打工者的智力,难道值得奇怪吗?言外之意是
生:不奇怪,很正常。
师:这里“其”和“也欤”三个虚词连用,我们感受到了韩愈对这些可笑的士大夫的自作自受的鄙夷和唾弃。
在这一段三处对比中,韩愈更关注是第三处对比,一个国家士大夫也就是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代表了社会的良心、良知、正义。他们理应成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如果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这样的代表人物都这么堕落,这么下浊,这么丑陋,这么卑鄙,这么寡廉鲜耻,欺世盗名。那么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还有什么出息的呢?现在,你认为这是一篇写给谁看的文章?
生:社会上的这些丑陋的人,尤其是不学无术的士大夫。
师:这是一篇写给谁看的文章?表面上表扬李蟠,实际上在鼓励自己独自前行,还展望了未来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更不留情面的批判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和不学无术的所谓的社会精英,这哪怕是现在,也是发人深思的。
文章开头之所以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其实韩愈在痛心的说今天的读书人已经没有老师,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当一个时代以个人出生贵贱,地位高低,来评判衡量人的价值时,这又是一种更大的更深的悲哀。我们相信有朝一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对整个教学程序的浓缩总结,提升。)
小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