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如何与学校的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6-2-10编辑:互联网

如何与学校的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与同事搞好关系,不是一种技巧,更不是一种圆滑,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周围老师的尊重与欣赏。以开阔的胸襟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人际关系自然越来越好了。

尊敬的李老师:

很冒昧地在这个时间打扰到您,因为现在我的心中有好多心事都解不开。它们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的教育事业。我也没想到我跟同事之间的不愉快,会闹到他将偏见带到了我带的学生班级里。有一次,我跟同事吵架,我以为吵完就完了,谁知道后来同学多次反映给我,同一本教材的内容,我们班讲的速度就比别的班要快很多,很多知识点都来不及吸收。我同事之前带我们班的时候讲课都蛮好的,就是吵完架之后态度猛然来个大转弯。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想知道如何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毕竟学生是无辜的。

作为一个年轻班主任,你现在的烦恼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其实,我觉得不要把人际关系想得那么复杂。我曾经给一个年轻老师说过这个观点,他不同意,反驳我说:“不是我把人际关系想得很复杂,而是本身这人际关系就很复杂。你想或者不想,它都很复杂。”呵呵,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何尝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复杂关系?但我的态度是,以单纯对复杂--让别人复杂去,自己单纯些!

我这里的所谓“单纯”,其实就是两点:第一,尊重;第二,欣赏。

先说尊重。“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人是有尊严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再说得深刻一些,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别人,就是一种民主生活方式的体现。在拙著《民主与教育》中,我这样写道--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对民主更为深刻的理解。将民主看作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即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于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信人性的潜能;相信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相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和睦相处能够真诚合作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这一切的核心,便是“尊重”。

既然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其核心是“尊重”,那我们自然应该在生活中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对朝夕相处的同事,更应该尊重。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理论上明白了在行动上却不一定做得到。我年轻时也懂得要尊重同事,但实际上我恰恰做得不好,所以刚参加工作时,我的人际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和同事交往特别是交换看法时,我往往片面地强调或者说表现出自己的所谓“真诚”、“直率”,而忽略了对方面子和接受程度。

一次,快半期考试了,我和备课组长一起研究考试命题。在讨论一道题的答案时,我和备课组长发生了争执--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这里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我认为应该是借喻,因为前面已经说杨二嫂瘦骨伶仃像圆规,这里便只用喻体“圆规”来指代杨二嫂。可是,备课组长却说是借代。争论了很久,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本来,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尊重老教师,尤其是自己的指导老师。可是我当时很天真地认为,即使我的答案不对,与老师争论也属于“学术问题”,与“礼貌”无关;当然,如果与我争论的老教师真这样看,这的确也就只是个“学术问题”,然而这位老教师恰恰不这样看,他认为我不够尊重他。而且,不只是这件小事上我没有“尊重”他,在他看来,我在许多问题上都没有尊重作为组长的他,而是“我行我素”,比如,语文课我把学生带到菜市场,叫大家仔细观察后回来写作文;又比如,我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当小老师讲课文;再比如,本来按常规要讲两节课的课文我却只用一节课来讲,节省下的课时我给学生读小说……

这些在我看来是教学改革的尝试,实话实说,这些“我行我素”如果放到今天,我会被人誉为“大胆的教改探索”;然而在当时我只是个嘴上无毛的小伙子,因此在备课组长看来,简直是“乱弹琴”!

今天看来,我并不认为我在对待组长的态度上是正确的。尽管我的做法是“创新”是“改革”,但我完全可以抱着尊重的态度与组长多商量多沟通。我相信,如果这些事放在今天,我会坚持改革的同时又赢得组长的理解与支持的。

但当年,由于我和备课组长的争执,他对我越来越怀有成见,觉得我处处抢他的风头;而我则抱定“走自己的路,让人说去”的信念。这样一来,我们的冲突更加剧烈。

我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这里就不细说了。我想说的是,经过我的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便努力改正不足。尽可能尊重身边的同事。我并不认为,我就变圆滑了。其实,尊重别人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则而一味迎合,而是让自己善良的天性在与人相处时自然表达。

我长期担任班主任,非常爱学生,学生也非常爱我,如何让学生像爱我一样也爱每一个任课老师,这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之所以给你特别提出这一点,当然是有针对性的。由于班主任处于某种中心地位,所以往往更容易被学生们关注和尊敬,相比之下,任课老师和学生接触相对少一些,则容易被学生们忽略,感情相对要“淡”一些。弄不好,有些老师会吃醋的。这样一来,自然会影响你和他们的关系。所以,你要善于通过点点滴滴的发现,让学生们也像爱班主任一样爱所有任课老师。

在这方面,我有些做法,也许可供你参考。

新年前夕,我让学生们给任课老师写贺卡;虽然班主任不提醒,学生也会写的,但班主任要细心地想到会不会有老师会遗漏,比如实验室的老师,等等。另外,我留心任课老师的生日,每到哪位老师生日前夕,我都会暗中让学生做些小小的准备,第二天给过生日的老师一份小小的惊喜与感动。

有一次,我班的英语老师上课迟到了十来分钟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学生就不高兴了。因为在我的班上,班规也管我这个班主任的,比如我如果迟到了或不按时下课等等,将按班规处理,一般是唱一支歌;如果无故缺课或冤枉了学生,还要罚扫教室。这些规定,我完全能够接受。因为在我看来,师生遵守共同的规则,天经地义。但对其他任课老师呢?最初我怕老师们的认识跟不上,所以班规没有对任课老师做任何要求,也就是说班规不管任课老师。

既然班规不管科任老师,这位迟到的英语老师当然就没有被“罚”。但学生对她不高兴,她对我就不那么高兴了。我想,班规不管任课老师,其实对任课老师不利,也无助于任课老师在学生中树立真正的威信。于是,我私下和这位老师沟通,坦诚地说了我的想法。我特别强调,我不是想“罚”她,而是真正帮她树立威信。她终于理解了我。第二天上课时,主动给同学们唱了一支歌,同学们的掌声让她非常开心。后来我把相同的道理给所有任课老师们讲了,他们都同意接受班规的约束。于是,班规里便对所有老师都作出了限制性的规范:不得迟到,不得提前下课,下课不得拖堂,不得当着学生的面吸烟,不得用脏话批评学生,等等。时间一长,老师们都习惯了,教学行为更规范了,学生自然更尊敬老师了。

当学生和任课老师发生冲突而明明学生没有做错什么的时候,是班主任最难为情的时候。维护“公正”而直接指出老师的不对吧,这样有伤老师的尊严;维护老师的面子而批评学生吧,又对学生不公平。我的做法是尽可能做双方的工作,增进双方的理解。

曾经有一个物理老师,是个小伙子,他在一次课堂上评讲作业的时候,因一个学生没有交作业,便狠狠批评了他,其实这个学生已经病了好几天,于是该生便解释了几句,这个老师厉声喝道:“你居然还顶嘴!”一边说一边走过去给他一个耳光。这事在班上引起强烈反响,我也觉得物理老师不对。被打的学生找到我哭诉,物理老师在我面前埋怨学生不好管。一时间我也不好办,非常为难。

我仔细分析,觉得物理老师的举动很反常,便和物理教研组长一起对这个物理老师进行了分析,从教研组长那里,我了解到,原来物理老师的母亲因患癌症住进医院已经一个多星期,最近他的情绪低落,很容易发怒。知道这一情况,我完全理解了物理老师的失态。于是,我专门去医院看望了物理老师的母亲,我还动员班干部代表全班给物理老师写了一封慰问信。然后我又找被打学生谈心,给他说了物理老师最近遇到的困难,我说老师打你肯定不对,但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失控,你要多理解老师。我建议他给物理老师写一封恳切的信,再次就不交作业的原因做个解释,并向老师表示慰问。

我对这个学生说:“我不是要你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而是希望你表现出你的宽容与大度,在这个前提下,给老师有理有节有情地提意见,老师会接受的。”同时,我也找物理老师谈了谈,主要是说教师的修养,我说我理解你的冲动,因为你是有原因的,但无论如何打学生是不对的,何况这个学生是被你误解了。我建议他在适当的时候,与这个学生沟通一下。我说的“沟通”其实就是“道歉”的委婉表述。一周之后,我没有想到,这个老师不但向这个学生道了歉,而且还在全班认了错,全班同学用掌声向老师表示了谅解。

有时候,在同一年级,某位平行班的班主任可能同时担任另外一个班的任课教师,这时候如果出现了老师在教学上偏心的情况,也很让班主任棘手。有一年我教高三,学生给我反映,教数学的凌老师明显偏心,在咱们班评讲试卷,就只说A、B、C、D答案选项而很少作分析,说明为什么要选某一答案;但在她当班主任的那个班,则讲得非常细致。还有,她给她班上的学生增加了许多模拟试题,而这些试题她根本不给我班学生做。等等。

开始我认为这是学生的偏见,所以便对学生说,不要瞎想,你们的基础好,凌老师讲得略一些,给你们少做一点题,不是很正常吗?但后来我略作了解,知道学生所说基本属实。作为班主任我真的很为难,我理解她把我班作为竞争对手的心理,但也不能太过分了呀!我的学生也是你的学生呀!然而,我不能这样直截了当地去质问她,还得想办法和她搞好关系,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和她产生对立。

有一次,凌老师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但她依然坚持上课。那天下午放学后,我把班长叫到办公室,悄悄对他说:“凌老师最近是带病坚持给你们上课的,今天晚上又是她的晚自习。你做两件事:第一,在讲台上放一把椅子,请凌老师坐着给你们上课;第二,用班费给凌老师买点营养品,周末去凌老师家里慰问她。”

第二天上班,凌老师坐在我后面,很有感触地说:“李老师,你班的娃儿确实懂事!”

我故作惊讶:“怎么啦?”

她说:“我病了好几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都没有觉察到,可你班的娃儿就感觉到了,昨天晚上专门在讲台上放了一把椅子,要我坐着给他们上课。我非常感动!”

我心中一喜,但嘴上却很平淡地说:“学生尊敬老师,应该的嘛!你也要多注意身体呀!”

过了一周,凌老师再次很感动地说,星期天我班一群学生去她家里看她,给她买了营养品,还感谢她带病坚持上课。凌老师再次说:“我班的学生怎么就没有你班的学生懂事呢?”

这以后,我明显地感到了她对我班的热情,学生也反映,凌老师不偏心了,甚至对他们更加关心。

我曾经把这件事给一些年轻老师讲过,有的老师坦率地对我说:“李老师,你这是教学生讨好老师,教他们世故。”我则不这样认为。班主任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增进沟通,引导学生关心老师,用情感去打动老师,感化老师,这没有什么不对。

只有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我觉得这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法宝”。

再说“欣赏”。

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互相欣赏。当然,我也知道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欣赏远方的人容易,欣赏和自己没有“利害冲突”的人不难,欣赏自己身边的人不容易。比如说,我们欣赏李娜,欣赏姚明,欣赏刘翔……我们也可以欣赏远方的同行,比如欣赏程红兵,欣赏魏书生,欣赏窦桂梅,欣赏朱永新;但我们能够欣赏自己办公室的某个同事吗?能够欣赏和自己一个年级的同学科教师吗?实话实说,不容易。

不容易不等于做不到。欣赏别人,能够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这不就提升了自己吗?同时,你欣赏别人,被欣赏的人感到了自信,心中充满阳光,对你自然特别感激,你给对方带去真诚的鼓励,还搞好了人际关系,多好!

当然,这和我们的胸襟有关。如果斤斤计较于一些琐碎的得失,弄得和同事成了“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的敌人,你快乐吗?你如果心中有阳光,看谁都是阳光灿烂的,看谁都很顺眼,反之如果你心里一直有阴影,你看谁都很阴暗,谁都见不惯。都是同事,工作中难免会有摩擦有争执甚至冲突,事情过了就过了,积在心里干什么呢?有人之所以心里老不平衡,老见不惯这个见不惯那个,是因为心小了。俗话说:“心眼小了,事就大了。心胸大了,事就小了。”

你看学校一些老师,随时都是那么开心那么大气那么乐呵呵的,难道他们就没有遇到过不顺心的事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心胸很豁达。你现在老纠结的一些事,老想着“要讨个公道”,再过10年20年50年,还算事吗?尘埃落定,什么都是浮云!

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就是要多看甚至放大别人的优点。一定不要老盯着别人的不足。完人是没有的。谁都有不足,甚至缺点。但这不妨碍我们向每一个人学习。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你会感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比自己强,都值得自己学习。当你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别人也会把你当作学习的对象。千万不要恨别人,这是自己折磨自己。一次和任小艾老师聊天时,她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恨一个人,就是在自己心里钉一个钉子,是自己惩罚自己,自己折磨自己。”想想也是。如果你心中装着某一个“仇人”,这个“仇人”又是你的同事,不但你一想起就郁闷甚至“气不打一处来”,而且还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如此,真是痛苦啊!

要珍惜缘分。想想,人生就这么几十年,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遇相识相伴于一所小小的学校,居然能够成为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纯属偶然,但恰恰因为偶然,便让人感到多么奇妙!现在大家相处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那么普通,但若干年后大家退休了,某一天在大街上或小巷不期而遇,一定会非常惊喜,然后站在路边滔滔不绝,一定会说到今天的一切,该多么亲切!假如你现在对周围的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充满仇恨,这为你以后的退休生活留下了不快的记忆,何苦啊!但如果你现在和每一个人都和谐相处,真诚相待,这给将来留下多少温馨的记忆啊!

所以,我还是说,要互相欣赏,要学会宽容,要珍惜彼此的缘分。有了欣赏,有了宽容,有了珍惜,人际关系就简单而温馨多了。

一是尊重,二是欣赏。以我三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我有理由说,凭着这两点,足以应付各种所谓复杂的人际关系。

你也许会说:“我的身边的确有小人呀!难道小人也要‘欣赏’吗?”我理解你的心情,我还记得你前段时间给我说,你周围有不少“小人”对你的“嫉妒”和“诽谤”。对此,我想说的是,不要轻易给别人戴上“小人”的帽子;再说,即使真有小人,我们难道能够降低到小人的道德水准吗?

类似的经历我年轻时当然也有过。开始我也和你一样感到郁闷,感到不平。但渐渐成熟之后,我越来越认为,我遇到的所谓“挫折”并不都是周围的错,我自身的确也有许多缺陷呢!心态一平和,我便开始冷静地思考来自同事的议论,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

我想,平时所遇到的来自同事的议论,不外乎三种情况:中肯的批评、善良的误解和恶意的中伤。对于中肯的批评,我应“闻过则喜”,不应“一蹴即跳”。既然是自己错了,“跳”也没用--那只会显出自己心胸的狭隘。

我曾经感到委屈的是,既然是中肯的批评,为什么不当面向我提出,而要在我背后议论呢?现在我却认为,只要人家说得对,就别计较别人是当面提出还是背后议论;如果硬要“计较”,不妨“计较”一下:为什么别人不愿向我当面提出呢?真的这样一“计较”,可能又会“计较”出自己的一些不足--这不又有利于自己进步了吗?

对于善良的误解,也应心平气和地对待。同事之间,在性格特点、处世方式、思维角度乃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某些正确的见解与做法暂时不被人接受甚至遭到误解,这是难以避免的。既然人家没有恶意,也就大可不必怨恨人家。明智的做法是,能够解释的尽可能解释,一时解释不清的干脆不解释,自己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要相信“日久见人心”,更要相信“事实胜于雄辩”--消除误解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做出让人信服的成就!

至于恶意的中伤,也没有必要“奋起自卫”、“迎头痛击”,仍然不应与之争斗。因为恶意中伤者往往是你说的那种真正的小人。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他根本无法理解我的思想境界更无法进入我的精神世界,我何必与他一般见识呢?因为“当你与傻子吵架时,旁边的观众往往分不清究竟谁是傻子”(外国谚语)。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大写的人”,是不可能因小人的流言而失去自己的尊严的。 

当时我还有一个想法--摆脱嫉妒最好的办法是“拉开距离”。想想,如果鲁迅来到我们语文组,谁会嫉妒他?假如徐悲鸿到我们学校教美术,谁会嫉妒他?当我们不管周围的流言蜚语而埋头干自己的事业,执著地前行,三年五年过去了,我们一定会将自己与那些小人的距离拉开。当他望着你的越来越远同时也越来越高大的背影自叹不如的时候,他还能嫉妒你吗?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我真正成熟了。以开阔的胸襟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人际关系自然越来越好了。

总之,我要告诉你,与同事搞好关系,不是一种技巧,更不是一种圆滑,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周围老师的尊重与欣赏。如果你真正做到了这两点,何愁搞不好人际关系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