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①苏轼(1037-1101):字 ,号 ,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谥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宋神宗元丰二年即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这一年,谏官李定、舒亶、何定臣三人,摘出苏轼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苏轼被捕入狱,年底得释,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谪黄州。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②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其词开 一派,与 合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
2、“三苏”:
3、“唐宋八大家”: .
4、记: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二、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
1、风水声如钟
由于山体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要水位、风力和风向诸条件都适合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
2、石声如钟
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岩石的发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
石钟山下部的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硝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和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彭蠡之口( ) 钟磬( ) 桴( )止响腾 硿硿焉( ) 栖鹘( ) 磔磔( )云霄( ) 鹳鹤( ) 罅隙( )
噌吰( )( ) 窾坎( ) 镗鞳( )( )之声
汝识( )之乎 无射钟( ) 臆断( ) 郦元( )
铿然( ) 至莫夜月明( )
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课上学习案
第一课时
一、朗读第一段,学习字词句知识。
1、解释句中加点词。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②郦元以为下( )临( )深潭
③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 ( )
④声如洪钟( )
⑤虽( )大风浪不能鸣( )也
⑥至唐李渤始( )访( )其遗( )踪
⑦得双石于潭上( )
⑧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 )腾( ),余韵( )徐歇
⑨自以为得之矣( )
⑩而此独以钟名( )
2、一词多义
⑴之
①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② 人常疑之( )
③扣而聆之( )
④自以为得之矣( )
⑤余尤疑之( )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 )
⑵是
①是说也
②然是说也
③所在皆是也
⑶以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②此独以钟名
⑷而
①而况石乎
②扣而聆之
③而此独以钟名
⑸得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自以为得之矣
3、词类活用
①微风鼓浪
②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而此独以钟名
4、偏义复词(找出文段中的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的词。
①钟磬:偏“钟”。(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②昼夜勤作息
③便可白公姥
5、文言句式(先翻译后判断)
(1)、今以钟磬置水中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得双石于潭上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通假字
南声函胡
二、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看法?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三、学生展示。
【课堂测评】
1、苏轼,字 ,号 ,宋代著名 。其散文与 并称“欧苏”,其诗与 并称“苏黄”,其词与 并称“苏辛”,
是 词派的创始人。
2、补出下列句中省略的词。
①今以钟磬置( )水中
②( )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找出第二段中的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
2、朗读并翻译第二段。
【合作探究】
一、朗读第二段,学习字词句知识。
1、解释句中加点词。
①余自( )齐安舟行适( )临汝
②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
③得( )观所谓石钟者
④硿硿( )焉
⑤余固( )笑而不信也
⑥森( )然欲搏人
⑦磔磔云霄间( )
⑧或( )曰此鹳鹤也
⑨则上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
⑩有大石当( )中流
(11)空中而多窍( )
(12)古之人不余欺( )也
2、一词多义
⑴而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而山上栖鶻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④徐而察之
⑤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⑥空中而多窍
⑵之
①送之至湖口
②徐而察之
③窾坎镗鞳之声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魏庄子之歌钟也
⑦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因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因笑谓迈曰
⑷于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②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大声发于水上
⑸舟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舟回至两山间
⑹焉
①硿硿焉
②如乐作焉
3、词类活用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石侧立千尺
4、古今异义 古义:
①余方心动欲还
今义:
古义
①空中而多窍
今义
5、偏义复词(找出文段中的偏义复词)
例如:钟鼓、浅深
6、翻译句子并指出属于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2)或曰此鹳鹤也
(3)大声发于水上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6)古之人不余欺也
7、找出语句中通假字
(1)至莫夜月明
二、根据文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4、第2段描写月夜石钟山绝壁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有怎样的看法?
4、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
⑴“余固笑而不信也”句中“笑”
⑵“因笑谓迈曰”句中“笑”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朗读并翻译第三段。
【合作探究】
一、朗读第二段,并疏通文意,掌握字词句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殆与余同( )
②而言之不详( )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④故莫能知( )
⑤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⑦余是以记之( )
⑧此世所以不传也( )
2、一词多义
⑴而
①而臆断其有无
②而言之不详
③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⑤而笑李渤之陋也
⑵之
①郦元之所见闻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③余是以记之
④而笑李渤之陋也
3、词类活用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②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古今异义
古义: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
今义:
古义:
②自以为得其实
今义:
5、翻译句子并指出属于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此世所以不传也
(2)余是以记之
二、根据文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游石钟山后,有何心得或感想?
2、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3、作者对郦道元、李渤说法各持什么态度?
4、学完全文后,我们该如何看待苏轼的见解和做法?
三、学生展示。
【课堂测评】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始访其遗踪 (访,寻访)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坐船;适,到)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通“暮”)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鼓动,动词,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读yí,遗留的,形容词)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副词,只,本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选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课后达标案
(一)填空
1、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文学家有 、 、 、苏辙,王安石、曾巩。
2、《石钟山记》选自 ,作者 ,字子瞻,号 , (时期)文学家。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4、余是以记之, , 。
5、事不目见耳闻, ,可乎?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