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6-18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1、学习简洁概括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积累文中的词语。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学习快速阅读,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等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语句和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里?(珠穆朗玛峰)你们可知道它有多险峻吗?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同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千米,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最为高耸的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尤其是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2、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预习交流--展成果

1、板书课题  “登上地球之

2、出示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的意思

锥形(zhuī)形   冰镐(gǎo)  砭骨(biān)  履践(lǚ)  崔巍 (cuī   

Wēi)   滞留(zhì)  窒息(zhì)  匍匐(pú  fú)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匍匐:爬行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一)概述文章内容

1、师:通过预习,你能从题目中获得什么信息?

2、生:题目概述了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和记叙的中心事件。

3、师:我认为不完整,同学们能不能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师多媒体出示: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知道,无论面对多长的叙事文章,我们都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信息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梳理文章脉络,复述印象深刻的情节。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大家梳理文章脉络。

2、板书:时间顺序,多媒体出示文章脉络

3、师:大家看,这些情节中有没有印象最为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到?

师板书:刘连满甘当人梯; 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刘连满舍身留氧气;队员们进行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登上峰顶的自豪。

师小结:看来,在四个登山队员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大家找出有哪些段落写他。

生:6、7、11、14、15、段

四、深入探究,认识英雄

师:我们知道,登上珠峰的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这三个人,刘连满并没有登上山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写他呢?

生:预设一:作者认为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山顶,但是他把氧气留给队友。虽然失败,但也是一个英雄。

预设二:他不应该算是失败,如果没有他提出建议搭人梯,没有把氧气留下来的话,可能这次登山也不会成功。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刘连满在队员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搭人梯的办法,可能此次登山也不会成功。而且刘连满为队友们留下的氧气在队员们下山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找一找有哪几个段落写“第二台阶”(5、6、7、8)

师:大家速读这几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描写?

生:…

师多媒体出示:“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   “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

师:动词“插”“蹬”有什么作用?

生: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师:这里用了一些数词,这样用了数词的句子在后面还有没有?

生:“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师:用这些数词有什么好处?

生:预设一:运用数据“三米岩壁”“长达三个小时”是对比的写法,跟前面的“一寸一寸地上升” “爬了四次,跌落四次”都突出了他们攀登的艰难。

预设二:最后三米的地方非常陡峭而光滑。

师:这样用了对比的句子,不只“第二台阶”部分有,后面还有。

生:11段“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  12段“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22段“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刚才大家都感受到了,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作者还是重点写了他,是因为他在攀登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第九段“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这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但是“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他们在雪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继续攀登。所以我觉得他有坚持不懈和牺牲自我的精神。

师:刘连满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哪里体现出来?

生: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师:生齐读15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弃了氧气,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刘连满没有登上山顶,作者重点写他,那是因为:1、他在登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他有自我牺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师:我想问大家,难道这些精神,其他队员身上没有吗?

生:他们也有。

师:我们看,作者详写刘连满,是不是也就是同时写到了其他队员?

生:是

师:那么从写作角度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作者要写登山队员应该写四个,可是文章篇幅有限,难道我们要面面俱到四个人物都写吗?如果每个登山队员都详细写的话,估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些细节就都不会深刻了。所以,作者抓住刘连满重点写,就是选取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的细节,详略得当地叙写了这件事。所以从刘连满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团体具有: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甘愿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小结提升  多媒体展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人不大可能去攀登真正的珠峰,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座珠峰,在攀登人生的峰巅中,不管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要学习英雄们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课后第三题

附板书设计:     刘连满甘当人梯                         不畏艰险

          时     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   坚持不懈

          间     刘连满舍身留氧气                       甘愿奉献

          顺     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团结协作

          序     登上顶峰的自豪 

 

吴国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