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3-11编辑:互联网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荧屏当中,深受观众喜爱。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品味语言

1、这首诗是北朝民歌,其用语就体现了民间色彩,比如拟声词,口语的运用,同学们可以找找。唧唧复唧唧  鸣溅溅  鸣啾啾

2、这首诗铺陈错落有致,读来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这主要是因为这首诗长短句相宜,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缘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复沓,复叠)

 ②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否则就会理解出错。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④.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⑤.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四、人物形象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附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      (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  (英雄气概)

2、讨论:本文更侧重于她的儿女性情还是英雄气概呢?

     教师小结:木兰从军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机智和刚毅令人叹服。

 3、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五、体验反思

 木兰已经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学习了这课, 你最想对木兰说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   

赵亚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