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发布时间:2017-11-27编辑:互联网

 寻路--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作文教学可谓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同阅读教学一起,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综合表现,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升华,它涉及学生的语言水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觉悟等诸方面的因素。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文学水平赶不上城市中学。所以我们这些农村语文教师对这“半壁江山”打得是异常艰难。每次写作,很多学生就望题生厌,叫苦连天,化用鲁迅的一句话就是“愁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咬碎钢笔头”,学生胸中无墨, 硬挤强凑,自然不能泼洒成文。我和很多老师都讨论过,发现现在学生作文最为难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改作文难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也就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风向标。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1 观察生活,抒发真情。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说过: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这话虽然是对作家说的,但对学生写作同样也有指导意义。而现在的学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对大自然的风霜雪月、花鸟虫鱼,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麻木不仁;国际的风云变幻、纵横捭阖,他们更是漠不关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写作与生活的天然联系,直接导致作文教学远离火热的社会生活。巧妇难煮无米之炊,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为了完成任务,许多学生不得不炮制虚假的语言来敷衍,或干脆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应付,于是假话、大话、套话比比皆是,缺乏生活汁水和思想内涵的“木乃伊”式的作文频频出现。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学生在写作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加深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写作水平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心生活,投入生活,才能真正拥有生活,这样才会有写作热情与兴趣,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农村学生生活比较单调,但饮食起居,邻里亲情,田园野趣,晨雾朝霞,校园喜怒,花鸟虫鱼,并不比城里学生少。我们教者就可以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思考。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我带223班的时候,有一次和小兰谈到这方面的话题,她的课前说话训练的方法启发了我,于是我就东施效颦,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每一周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由我事先布置或观察乡村小景,或者校内趣事,或者街头小贩……开始学生说得少,讲得抽象,慢慢的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李新华老师的儿子钟威的一次说话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次是八月十五我要同学们观察体会中秋的气氛。他是这么说的--我站在自家的阳台上,凭栏远望,家家灯光都亮着,远处的山朦朦胧胧一片黛青,周围有三两户放礼花的,氛围不甚热闹,抬头看天,没见着理想中的大玉盘,但周围星光点点也让天幕熠熠生辉,转过身子只看见客厅里一盒月饼孤单的躺在桌子上,那还是妈妈单位分发的,我凝视许久,突然月饼幻化成爸爸的笑脸……他说完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不仅观察了生活,而且用情、用心去感受生活。所以我们平时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雨中的蜻蜓怎么飞,林中鸟怎么歌唱,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 、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情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以从“小”察起,“大”到像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这样,学生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应该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亲自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老师也都是这么做的,元旦,圣诞,艺术节活动都让他们自己组织,清明节让学生祭奠已逝的亲人,祭奠英烈,五月份,六月份可以开展感恩父母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手为爸妈做一次饭,或者洗脚揉肩,或者制作卡片,或者唱一首歌,写一封信,倒一杯茶……这些举措都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添砖加瓦。比如我们的组长同志今年暑假就指挥刘璇去北京旅游,由于有了亲历的体会刘璇的游记《故宫,永久的历史》是字字珠玑,行文如流水。写太和殿抓住了它的金碧辉煌,抓住了蟠龙绕柱的特点,写中和殿的时候既写出了它本身的特点也写出了它与太和殿的不同,我记得她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和殿与太和殿相比多了一份清静。大家都知道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这里的确比太和殿要清静一些。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不亲见她能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能不能得出“清静”一说?她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故宫已定格成永久的历史,它的外面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小作者已经对生活不仅有仔细的观察,还且有深刻的感悟和思考。”故宫三大殿刘璇只写两大殿,组长问……在这里我特地和大家交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别忘了让他们带情,带情感的观察才细致,带情感的语言才灵动。

常言道“感人最是由衷曲,纸花再美没灵气。”其次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即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功之花总是情感孕育的结果,好作文是从心里掏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些事给学生留下热铁烙肤般的感受,任光阴荏苒,它们像滚滚河流中溅起的条条浪花,不时泛开在记忆的河流上,使尘封的岁月闪出光辉的一幕,只有选择这样的材料,文思才能敏捷,倾吐才能流畅,文章才能打动人。如我布置了一篇以“感恩父母”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位学生写《我的父亲》,父亲是位油漆工,夏天傍晚父亲还在大门外,自己老远能闻到爸爸毛巾上那种汗味加上特殊的味道。每当这时,自己会马上迎上去,替爸爸解下搭在自行车上的毛巾,帮爸爸清洗,写出了爸爸的辛苦和自己对爸爸的感激和爱,很真切,很朴素。

2 借鉴范文,积累语言

   有了生活这第一手材料,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块漂亮的布料裁剪缝制成美观的衣服。学生一跨进初中的大门,我们都会教学生如何应用语言,如何布局谋篇。但老师抽象的说教,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三年下来,学生理论知识可能一大堆,但还不知如何应用。

    对此,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练习形式。我认为老师千遍的说教,还不如一篇范文直观。除了传统的教学中的课文外,同龄人的佳作和历年中考满分作文都可以作为范文。这些范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有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学生写作前,可先念或印发几篇佳作,通过聆听范文,同龄人的佳作很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赞叹不已。读了范文之后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评析,否则范文也就流于了形式。怎么去评析呢?让学生或从选材主题上,或从构思谋篇上,或从语言技巧上着手。范文犹如导航灯,给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学生在范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然后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迁移思维, 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 碍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当然也有人认为给学生读范文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但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生,范文不可少,比如你说讲究开篇技巧……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的取材角度、写作技巧、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

     有了材料,有了布局谋篇的技巧,需要有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积累也就举足轻重了。积累语言的途径不外乎这几种: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 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学生说话或作文时就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可以利用文本,收集信息。当今是信息时代,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快捷方便,引导学生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这样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开辟说话园地,开展课前三到五分钟的系列演讲训练,演讲的稿子可以是自己写,也允许是提前准备的课外精彩片段,这样做不仅促使学生阅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是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 、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的进行阅读,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点,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写作时便能呼之欲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其实我们都是这么做的,比如有一次我听见先锋布置寒假作业就是阅读摘抄随笔,我们教室黑板上每天让学生写的名言,有的老师让学生一天记几个成语等等。这些方法看起来很老套,但我觉得很实用,穿钉鞋走老路也未必不可,只要路走稳了,只要路越走越宽,我觉得是可取的。三是生活中积累语言。语文来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语言的积累也离不开生活,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为语言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去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库存“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利用媒介,积累语言,比如要学生看电视,听广播。遇到一些好词佳句随时记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读写结合,随堂说写。

  因为作文教学头疼,我们也许在教学中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更有甚者,可能为了赶进度,作文课也被改上了课文教学。我自己是有这方面的劣迹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有时候在课文教学中采用老套的“串讲法”,把一篇血肉丰满的课文按考点分解成一道道冰冷冷的训练题。如记叙文教学,先分层,再概括层意,概括中心思想。然后找出课文的重点段按照文体特点模拟考试特点出几个题让学生做,自己还美其名曰的“对准了靶子”,殊不知阅读课常成了习题演练场,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切断了联系阅读与写作的血脉,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这种穿钉鞋走老路的后果不仅崴了老师的脚,而且折断了学生的翅。

  读写是紧密结合的,读是写的基础,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是为写作铺路的。因此,应该以课文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片断训练,随堂随说随写。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乐趣。首先是仿写。教师在教课文时,可抓住课文中的某个精彩语句或片断进行仿写。如阿芳在教《巨人和孩子》时,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用精美的语言来说,如小华在教学《爱莲说》时,请同学们仿照作者的描写手法,另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学生也写得很好呀。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仿写的兴趣,抓住时机加以指导。要注意的是仿写不是照般,“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来。其次是续写和扩写。续写即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延伸课文情节,再造细节。扩写往往应用在古诗教学中,如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用想象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生动。再次是学生对课文的赏析和感悟,也可随堂写下,如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初中学生已有了主见,他们常因一件事的观点不同而引发争论,以至争得面红耳赤,激动不已。面对他们的唇枪舌剑,教师应及时加以诱导:“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地潇洒成篇。经常这样随机练习,学生写作技巧娴熟了,描述细腻而适度了,兴趣大增了,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了。

4 多样批改,印发鼓励。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独揽批改大权,埋头“精批细改”, 而其弊端已是有目共睹,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了。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他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秉承叶老的教导,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学校早就做了改革。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增。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最后规定修改符号,学生就开始兴致勃发地批改了。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同时可将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自改作文的最终目的不是减轻老师的批改负担,而是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师的认可是对学生写作的最大激励,学生批改后,老师可从学生的作文中筛选出既有真情实感,又别具匠心的作文,或者是有明显进步的作文,进行打印,分发给两个班的同学,每当看到自己散发着油墨香的作品时,每当听到同学由衷地赞叹 “写得真好”时,他们掩饰不住的内心的欣喜。写作欲望会跟加强烈。当然除了学生评以外还可以师生互评,面批等等方式,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叙。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只要老师积极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 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将永远地成为过去,出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成功之花一定会让我们撷取!

 

李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