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密的文笔,壮美的图画--漫谈《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8-17编辑:互联网

董自展  

泰山,位于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奇观,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登攀的人。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很值得一读。在他的笔下,日观峰那雄浑的气势,泰山日出时那壮美而又柔和的色彩,作者那顶风冒雪的动人经历,得到了形象而准确的描摹,生动而细密的表述。因此,无论是构思还是文笔,它都是无愧于前人而对来者又有所启发的一篇杰作。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用移步换形之法,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本文题目名为《登泰山记》而不用一般的“游泰山记”,就意在表明,他着重写的是“登览”。事实上也是这样,作者就是按登览这条主线移步换形,组成四幅气韵生动的画面。而在这幅山水长卷中又以日观峰为主体,从而使整个长篇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隔,引人入胜。

第一幅是泰山地势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是从时间上来形容,姚鼐是从地势上来介绍,但都使我们对泰山的雄伟神奇获得了生动而准确的印象,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介绍了泰山的地势后,最后缀上一笔:“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是作者登临泰山的目的地,也是这幅泰山地势图的点睛之笔。

第二幅是雪后登山图。这是一幅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三幅是泰山日出图。这是整幅山水长卷的主体部分。“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段描述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光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 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第四幅是泰山景物图。这是作者观日出后游兴的余波,也是让读者在观日出的强烈震动和感奋后来个间歇小憩,表现了作者在构图上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特色。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为两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另一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征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很见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赣榆县海头中学  董自展)

                   

 作者邮箱: maguzhai@sina.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