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作品明线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方法与景物描写的作用;
2、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 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2、理解本文的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讲练结合 ,安排四课时
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弄清主要情节和人物,各部分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
2、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词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本文的双线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并没有放弃医生的本职工作,他挥起犀利的大笔,给中国人开了第一副良药。这是一副什么样的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二、交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
三、学习课文
1、介绍时代背景:
本篇小说是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辛亥革命,早已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所以这次革命最后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这篇小说。
秋瑾(1875--1907)子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小说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据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节
瑜--瑾--美玉
2、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各部分所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②归纳各部分的内容,理出文章结构线索。(附:双线结构图)
情节 华 家(明线) 时 间 地点 夏家(暗线)
↓ ↓ ↓
开端:老栓买药→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
↓ ↓ ↓
发展:小栓吃药→当天早上←→茶馆←夏瑜血被吃
↓ ↓ ↓
高潮:茶客谈药→当天上午←→茶馆←茶客谈夏瑜
↓ ↓ ↓
结局:华母上坟→次年清明←→坟场←瑜母上坟
联想 :
康:左手--人血馒头 右手--屠刀
清:思想欺骗 武力镇压
华、夏 中国
3、讨论
①夏四奶奶上坟是明写还是暗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写。说明两条线索在坟场这地方汇合。选在坟场汇合意在表明两家都有着同样的悲惨结果,两家都是受害者。
②是什么东西把两条线索暗中连接起来的?
人血馒头。离开了人血馒头,两家的事就毫不相关。
③双线连接的人物是谁? 康大叔。
④两条线索关系如何,各起什么作用?
既是有主有从,有明有暗的,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明线通过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结果没治好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愚昧落后的现实。暗线通过夏瑜英勇献身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揭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⑤作者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线安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描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故将华家的故事安排为明线;夏瑜的故事表现“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重点,这样安排,会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更深刻。
B、本文写于1919年4月,尽管新文化运动已开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传播中国,但五四运动尚未爆发。在鲁迅的生活阅历中,对革命的一面了解不多,因此,不能把革命者夏瑜作为重点描写对象。
⑥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呢,有什么深刻含义?
A、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称谓华夏;华家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
B、统治阶级对华夏实行一文一武两手。康大叔代表了统治阶级,对华家实行文治(欺骗)。对夏家实行武功(镇压)。
4、归纳什么是双线结构
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双线结构就是由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本文使通过具体的事物“药”贯穿全文的,我们就叫它“物线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鉴赏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写夜景和茶馆的环境气氛,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①夜景描写既交代自然环境,又交代社会环境,“月亮下去,太阳未出”是最黑暗的时候。②交代作品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地点。③创造悲剧气氛,阴暗、凄清。恐怖、麻木的人们象昏睡着的一样。
2、华老栓夫妇的对话,为什么没头没脑,有什么作用?
①事先商量好了,行动时不必从头说起。②出于忌讳,不便明说,夫妻两心中明了。③故设疑问,引人入胜,产生一睹为快之效。
3、“掏了半天”、“抖抖的装入衣袋”两句描写有何作用?
①说明钱来之不易,藏得十分谨慎。②既是老年动作,又是内心激动的表现。③表现华老栓夫妇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4、华老栓两次“按”衣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第一次表明华老栓对钱之珍惜,办事稳妥细心。②第二次说明她谨慎机警,同时又说明社会的动乱黑暗。
5、华老栓上街买药,作者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描写是什么色彩,有何用?
①景物是又冷又静的画面,凄凉的色彩。②反衬华老栓爽快的心情,进一步反映他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6、作者两次写华老栓“吃了一惊”,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一次:显示华老栓的善良性格,同时打断他的畅想曲,终于使他冷静下来,但仍不觉悟,依然等着买药,更显其愚昧落后。二次:着重表现他善良的性格,同时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可怕,社会的黑暗。
7、刑场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和含义?
A:勾勒阴森可怖的气氛,表现华老栓的胆小和善良。
B:整个过程在无声中进行,场面寂静得令人窒息。
C:这个场面是华老栓眼中所见,看的具体真切,显示他的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思想状况。
D:象他这样的看客不只一个,形成一个无声的海洋,革命者夏瑜便是在这无声的海洋中被吞没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8、写康大叔的外貌神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的手法。
9、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写“黑的人”有什么作用?
表现唐大叔的贪婪凶狠的特点。
10、这部分最后一段问话有什么含义?
A:这是个疑问句,对华的愚蠢行为暗藏贬意。B:借以提出问题,反衬华老栓买药后充满希望和幸福的心情,移植生命的自信心。
三、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写华老栓买药在街上所见情景和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革命者夏瑜被害的过程。前者使正面写(明线),后者是侧面写(暗线)。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鉴赏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景与小栓的病状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①烘托老栓夫妇对药寄以希望的高兴心情。②小栓病状与热烈的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老栓夫妇对人血馒头的迷信,并预示了可悲的后果。
2、小栓吃药前创造了什么氛围?
①老两口的对话都回避正事,煨药时叫小栓坐着 ,“不要到这里来”,对驼背五少爷的华避而不答,馒头里“窜出一道白气”,所有这些都创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充满阴冷的色彩。②承接第一部分,继续揭示老栓夫妇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烘托他们的悲凉心境。
3、驼背五少爷此时到来,用意何在?
茶馆来客时正常现象。这里又是个巧妙安排。有助于创造神秘的气氛,突出老栓夫妇的心境。
三、学习第三部分
分角色朗读,讨论下列问题:
1、康大叔为什么连声说“包好”,有什么含义?
康大叔是杀夏瑜的凶手,又是他买的人血馒头。他鼓吹“包好”,是为了愚弄百姓。他是害死小栓的罪魁,华夏两家的悲剧就是他一手直接造成的。
2、夏瑜在监狱中有哪些行为?人们的反映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夏瑜:宣传真理,鼓动牢头造反,坚贞不屈。②人们对夏瑜的宣传不理解,也不可能接受。不仅牢头造反,连一般人也幸灾乐祸,说他疯了。从侧面反映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是不成功的。③揭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程度之深之普遍。
3、作者为什么三次写小栓的病状?
作者将小栓的病状穿插在议药的过程中,目的在于:①将药与革命者联系在一起,揭露统治者的罪恶。②进一步揭示群众的愚昧麻木程度之深,预示小栓的悲惨结局。
四、归纳:第三部分由议药到议夏瑜,夏瑜由暗转明。
五、课堂小结
六、思考和练习
朗读第四部分,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鉴赏第四部分。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第四部分
朗读第四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华夏两家在坟场相会有什么作用?
①两条线索在这里交汇,两家悲剧融合在一起,情节达到高潮。②不仅华老栓夫妇愚昧,就连夏瑜的母亲也不知道儿子牺牲的意义。还信迷信。进一步揭示人们落后的程度,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程度之深。③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夏瑜坟上的花圈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花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①热烈中不乏冷意.。②揭示夏母的迷信思想。③表明革命者后继有人,但毕竟不多,落后面之大,革命不易成功。
3、这一部分有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坟场的悲凉气氛,增强了白发老人为年轻死者上坟的悲哀。②微风、枯草,表现坟场死寂、悲凉的气氛。③乌鸦的描写,一是烘托凄凉、寂寞的气氛;二是借助乌鸦表现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揭示夏四奶奶的迷信在事实面前破产。
4、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种阴冷恐怖的气氛?
①这种气氛是前三部分气氛的继续,在这里形成阴森可怕、冷意逼人的高峰。②这种气氛给人以极为压抑的感觉,是悲剧的高潮。③升华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归纳:第四部分通过上坟的情节让明暗两条线索汇合,把故事推向高潮和结局。
四、分析题目“药”的含义
是药?--人血馒头。
是药吗?--不是药。是愚弄、毒害百姓的鬼话。
不是药吗?--是药。反映苦难,深挖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是一剂医治社会的良药。
作用:①揭示主题。②概括情节。③连接线索。
五、归纳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1、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形象。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坚持斗争,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渝,在敌对斗争中,勇于献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概。
但是,夏瑜的斗争是悲剧性的,他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得到群众的同情;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给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2、 华老栓: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具有善良、勤劳、俭朴的美德;又十分愚昧落后,这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镇压群众的工具,忠实的卫道士,穷凶极恶,贪得无厌得刽子手。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以杀人为职业,以买人血馒头为专利。对群众蛮横无理,凶恶之极,对革命极端仇视。
4、茶客们:一帮游手好闲、麻木不仁而又空虚的小市民,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对统治者恐惧、讨好,低声下气;对革命者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视。他们是封建秩序不自觉地维护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六、课文总结
以华夏两家的故事为经线,以人物活动为纬线,结成许多情节网眼,这个网眼在作品中体现为场面描写,它就是社会的一个个窗口,各类人物在这个窗口里通过言行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情节 华 家(明线) 时 间 地点 夏家(暗线)
↓ ↓ ↓
开端:老栓买药→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
↓ ↓ ↓
发展:小栓吃药→当天早上←→茶馆←夏瑜血被吃
↓ ↓ ↓
高潮:茶客谈药→当天上午←→茶馆←茶客谈夏瑜
↓ ↓ ↓
结局:华母上坟→次年清明←→坟场←瑜母上坟
联想 :
康:左手--人血馒头 右手--屠刀
清:思想欺骗 武力镇压
华、夏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