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10-6编辑:互联网

 刘弟文

  [内容提要]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是要抓好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不断创新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表现出了最本质的思维特征――创新,即思维的求异性。而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目前,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属于思维方面的,如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可以说是因为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能不归结到作文教学的失误:不注重思维训练,从而使写作这一思维性很强的科学,脱离了思维的规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 发散性思维  求异性  创新   发散机智   转向机智  创优机智

    “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这句话精辟地揭示出文章是思维形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是要抓好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不断创新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表现出了最本质的思维特征――创新,即思维的求异性。而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目前,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属于思维方面的,如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可以说是因为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的。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理,则往往拾人牙慧。况且学生手头上“作文选”“范文集”比比皆是,作文抄袭成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能不归结到作文教学的失误:不注重思维训练,从而使写作这一思维性很强的科学,脱离了思维的规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作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培养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探索和试验。

一、加强“双基”教学     优化思维环境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两个重要特征。(间接性就是以其它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而思维的概括性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由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重要特征,我们不难得知,人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这个特定的环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其它环境,切实注意多方面创设和优化思维环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如班级可以自己创办学生刊物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这样一个平台,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的成就感中强化作文的动机。某老师曾在所教班试办了这样一种学生刊物,每期刊出学生优秀作文十余篇,组稿、编辑由学生轮流担任,筛选作文时适当照顾进步大的作文,同时定期选评出最佳作文。 刊物办得有生有色,而同学们的写作动机是日趋强烈,作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而发散性思维的展开,必须建立在牢固掌握丰富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只有记忆系统中和知识越丰富,思维的发散点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广泛地联想和进行深入的逻辑推理;发散性思维的展开,还必须建立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越熟练,思维发散的起点就越高,作文在立意、遣词、造句、结构上就越有新意,作文表现出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训练发散思维机智     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运用

     1、 发散机智

    什么是发散机智呢?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思维尽可能向多方面发散的一种思维能力。

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机智呢?教师可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很多方面去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春风(   )细柳,淡月(  )梅花。”让学生动脑筋想出一字填在两组词语中间的括号中,使之成为两句意思清楚通顺的句子,并看谁填的字所构成句子表达的意境最好。很多学生开始认为很容易,分别在“春风”、“细柳”两词中间填了“吹、刮、拂……”,在“淡月”“梅花”两词中间填出了“照、射、晃……”而有两个同学,一个在春风细柳中间填了一个“扶”字,一个在淡月梅花中间填了一个“失”字,师生一起分析后都觉得“春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句所表达出的意境最优美。常对学生进行类似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思维发散的流畅性。

     2、 转向机智

     何为转向机智?即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马上转向另一方面的一种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堂说话训练课上,我出了“深山藏古寺”这一说话题目。让学生用语言把这一题目的意思描述出来,要求在其描述中必须体现出“藏”字的意思。学生看着这个题目都很茫然。众说纷纭起来:

   “在一座大山中,在密林深处隐隐约约地露出了寺院黄屋檐的一角来。……”

   “在起伏的山峦深处,有一座白色的佛塔在阳光下格外地醒目……”

……

    “大家的描述都非常精彩,但与文题里的“藏”字都不很切题。佛塔、寺院这些都与古寺有关,但同学的精彩描述里都未能很好地解决题眼‘藏’字,要体现出古寺藏在深山中同学们就要开动脑子,不能把思路死放在寺院本身上要多方面来考虑,请同学们想想与古寺相关的除了寺庙本身外还会有什么与寺庙有关系呢?”

    “庙子里的和尚。”一学生答道。

    “对了,大家想想深山藏得往古寺,但能不能藏得往和尚呢?你们不妨把思路反其道而行之,在和尚身上打打主意呢。”

这一点拨,学生们茅塞顿开,个个作出了精彩的描述来。

    3、 创优机智

    创优机智,就是从发散机智所提出的多种设想与假设中寻求最佳的组合来构思和行文的思维过程。是在大量发散思维收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设想,好比一个人面临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要设法找到一条通向目的地的最佳路线一样。作文运思的过程,可以说是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多次循环反复的过程。 因而,我们说:人的思维活动是写作的核心。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自觉地把思维规律运用于作文教学,帮助学生自觉的运用规律,使文章的格调、意境升华到一个新高度。

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呢? 

   (一)、激发兴趣,敢于质疑,鼓励思维求新。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同时,兴趣还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和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巴尔扎克也说:“兴趣比一切人为的阻力都强。”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运用的兴趣,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用新的眼光、新的概念来审视一切、分析一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间接进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其意而为之。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敢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因而,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赋予了新意,赞扬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求文为例,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有了时代性和新意。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心理,来激发学生敢于不囿于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二)、打破定势,解放思想,培养思维方法。 

    据报载:美国的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美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八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多运用定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 

    总之,在思维过程中以上三种思维机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常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机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要注意学生能聚敛思维力的培养和在作文中的运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应变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重视对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参考书目:

1、卢家楣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

2、汪安圣主编,《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奕乾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