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民族中学 黄斌华
高考,特别是语文高考,在中国,总是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国家意志,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复兴,人生价值,等等等等。语文真的很大,大语文观真的值得下大力气研究。
思考之一:语文与人生
每年高考,首发科目是语文,社会关注的热点是语文,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还是语文。为什么?如果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说,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人的人生,本来就是语文人生。
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承传,是一种研究事理物理的逻辑;而东方文化则是一种诗性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道统;从事语言与文化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启发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并非仅仅学习使用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实质上是学习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世界观、方法论;而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积淀得最深沉的部分,是艺术、是文学。诗文以取士、文章以经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和治国方略更是根深蒂固。
诗性文化与人本道统,滋润和规范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丰富的想象力,深沉的乡土情结,老老幼幼的人际关系,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以荣誉为基础的评价标准,以和谐为极致的审美追求,以忧患为核心的天下意识,以自由为理想的哲学境界,几乎构成了中国人现实世俗生活与理想精神生活的全部。
近些年,语文学界在做一个大题目--大语文观,对大语文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语文教学规律把握,各学科教学整合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我以为,对语文学科之“大”的研究还很不够:还没有放到语文人生的大环境下来思考、研究。
思考之二:语文与社会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必然要和语言文字发生关系,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交际、社会关系的维系都不能没有语言文字。虽然我们在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还是一个语文社会。
语文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你的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语文在主导你的生活。语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很多时候往往会超越语文本身的作用甚至成为唯一。
你的思维方式离不开语文--你总想找一个非常具体的恰当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思想认识而不是运用一个符号数字或者其他的表达式。你总是离不开感性的羁袢和约束。
你的认识水平局限于语文而不是意象的或逻辑的。你总是经常感受到智慧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苦恼。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上帝曰,我不进天堂,谁进天堂?而尼采则说,上帝死了!既然上帝已经死啦,地狱和天堂也就没有了,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必须超越语文而达到数学的进而是艺术的境界。
也许,语文社会--数字社会--艺术社会的道路,就是一条由模糊经历精确从而达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遗憾的是,不能否认,也不能说谎,我们还生活在语文社会。而我们对语文社会却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思考之三:语文教学与高考
古人论教育,最重厚积薄发,现今的语文教学,其积也尚不能谓之厚,其发则往往失之于薄。很多语文教师,既不在“积”上下功夫,也不从“薄”上去探索,只是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高考上,紧跟高考指挥棒,积累成题,模仿新题,集题成海,分块梳辫,强化训练,重复考查;结果是资料泛滥,试卷成灾,教师乐此不疲,学生筋疲力尽。充满刺激、创造与挑战的高考,变成了试题模式司空见惯的反复训练和遥远众多记忆的艰难回忆。苦了天下莘莘学子,逝去几多快乐时光。然而,经历了几多付出乃至牺牲,高考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却总是遗憾多多,后悔多多。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动地跟在高考的后面?为什么总是心甘情愿地被高考牵着鼻子走,甚至深陷猜题押题的泥潭不能自拔?
高考,能不能走出猜题押题和反猜题反押题的怪圈?
最懂得应试教育弊端的是教师,把应试教育推向极致的也是教师,这种二律悖反的现象何时才能结束?
期望与呼唤:语文教学,最先走出素质教育的一片天
我们高兴地看到,高考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整合有效性研究在不断地提高。从2000年以来,高考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结合令人欣喜:在试题结构方面,客观题比例降低,主观题比例提高;在试题内容方面,记忆性内容减少,运用性要求增加;就考试难度而言,已经达到选拔考试的最佳域值;以创造性思维发展而论,作文命题有了实质性的突破: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已经开启了作文创造性空间的大门,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则进到了理性的多元性层次,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发端;2001年的“诚信”,有人指责为道德指向的单一性,其实更可以看作是一种热点话题的探讨导向;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虽颇有反猜题的嫌疑,但更把话题深入到了心理层次;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 “智子疑邻”,堪称亮点,选材上回马一枪,直接从以往的初中教材中选取,话题设置具有智慧启迪特点,具体要求基本上没有限制,自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世纪四年高考作文题给中学语文教师的总体感觉是:轻松得多了。不可能猜,猜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没必要猜,把握了规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应该猜,不要低估语文专家的水平,因为在现阶段高考必竟是一种选拔性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厚积薄发,回到授人以渔,回到认知、审美、阅情、创造的语文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素质教育的一片广阔蓝天。
作者邮箱: hbh19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