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刘 成
2002年和2003年高考作文题在立意方面的要求相同,都是“立意自定”,但是,就这一方面来讲,笔者认为今年的作文题是近几年来出得比较成功的一次,如果把去年的作文题比成一碗口感不错但容易上头的家酿米酒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就如同一坛蕴藏了与《韩非子》一样长年代的老窖,苦辣之后满口余香。
首先,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立意方面的特征之一是从“心灵的选择”到“别无选择”。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虽明确“立意自定”,但从阅卷内幕传出的消息是,由于侧重于学生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隐含的要求,实际上考生被逼上了一条并没有自由和权利的别无选择的立意之路,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况下只能做出和那位登山者一样的选择,不论你是少年还是儿童,如果“见死不救”,就不算“心灵的选择”,至少作文中的你就会被毙掉。在这样别无选择的无赖之下,莘莘学子就做起了“选择”的文章,唱起了“心灵”的赞歌,于是有的同学竟能把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放屁”也写得妙笔生花,唱得余味绕肠。正因为这种“别无选择”的尴尬,去年作文的整体趋势就由要求本身所规定的“立意自定”演变为事实上的“同一首歌”。
特征之二,从“生死抉择”到“无情选择”。由于材料本身值得怀疑的虚假性,学生所抒难算真情,文中的选择多是很轻率的“无情选择”。如那位登山者在“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的恶劣环境下,对一个“快要冻僵的人”只经过了一番按摩,那人就可以活动了,自己也暖了身心。我们不必实验也不必精确计算,按常识就值得一问,按摩所产生的热量效果能挡住滴水成冰能冻死人的寒冷吗?真实的结果估计是登山者不但救活不了别人,同时也葬送了自己。这简直是对学生一种非人性的误导。
乍一看,2003年的作文题好象无从下笔,许多考生如是说,虽然“智子疑邻”的故事小时候就听说过,作文的话题就是寓言的寓意:“感情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识正误深浅”的关系。可是考生却总有一种无从下笔的感觉,对试题和出试题的人大骂特骂。其实,只要静心思考一番,就会有一些理性的深层次的挖掘,在不同的条件下,放在特定的环境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事物的认知深浅可以说既有联系又没有联系。从有联系的角度讲,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个人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操的导引,也会受到个人好恶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有偶然的联系也有必然的联系,特别注意的是,生活远远不像寓言故事那么简单和幼稚,感情上的亲和近既可能有助于人们正确和深刻地认识事物,也有可能导致人们错误或粗浅地了解和认识事物。例如,同样是对学生殷切的爱,有的认为赏识教育好,有的主张惩罚教育;同样是对儿女的情感,有的爱之深,有的恨之切。同样,感情上的疏远既有可能对事物认知的正深的影响,也有可能对事物认知的误浅的作用,因为有些事物在人们分析和认识的过程中不需要丝毫的个人感情,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智,而有些事物的认知却离不开人的真心真情真意。从没有联系的角度讲,很简单,可以说就是那种“就事论事”或者说“对事不对人”的处事方式,抛开人的因素,客观的认知。说具体一点,今年的作文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相反的立场去构思和立意,既可以进行共性化的概括和理性化的思考,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挖掘和形象化塑造,既可以正面的歌颂和赞美,也可以反面的讽刺和鞭挞,既可以倾诉个人的遭遇和感受,也可以论述人类的极限和超越,更何况这一主题本身就蕴涵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一天的生活中和学习工作交往的每一个人生里,应该有切身的体会,应该有话可说,应该有感可发,应该有情可抒,应该有志可明!由此可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立意方面真正为广大考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领域和思维驰骋飞扬的空间,由去年的“华山一条道”变成今年的“条条道路通北京”。
那么,为什么不少考生反而认为去年的作文好写,今年的文章难做呢?我想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许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培养了学生唱高调、说假话、抒虚情、明空志的机智和能力, 使得广大考生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诸如“心灵的选择”和“诚信”之类的话题作文。别说高中生,恐怕连有的小学生在这方面也已经老练和成熟了。话又说回来,这怪不得学生。你想,作文是老教授出的,老人和孩子本来就存在代沟,有些甚至是无法逾越的,老人感兴趣或受震动的话题,不一定使孩子们也感兴趣,不一定也打动得了他们,这种作文实际上是要求孩子们去抒发老人的情怀。再说,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不能光顾着埋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得要照顾到阅卷老师,极尽心思地去迎合他们的口味和心态,抒他们的感情,发他们的议论,这样一折腾,文中的“我”早已不是“我”,是一个怪物,一张娃娃脸,一颗老人心,满腔园丁味。
第二,当今语文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碰到需要用心用脑的问题时就束手无策。放眼当前的语文课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武装到了牙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业务水平也今非昔比,在一部分老师的课堂上也出现了师生交往,生生互动的迷人风景,各种观摩课、示范课或公开课上,朗读、表演、交流、讨论、争鸣等艺术色彩浓郁的教学方法为课堂为老师增光添彩,学生发言之主动,课堂气氛之热烈,答案结论之标准,令听课专家和老师不停地微笑颔首,同时也着实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议各方面的能力。可是,不无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课堂上,教师普遍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步骤和过程,在讲到重点难点的时候,或者需要同学们用心用脑的时候,执教的老师常常是这样安排处理的:“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按小小组讨论,呆会儿啊我让大家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句话,同学们果然三三两两、前前后后地进行了快速的组合,叽叽喳喳,说说笑笑,活跃异常,热闹非凡。老师也不断地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忙忙碌碌。常常就这样,一篇课文,一堂课,所有重点和难点被“轻易化解”,没有让老师下不了台的问题。但是,这样的课,少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也少有让人长挂心头的果子。学生也缺乏主见,缺乏远见,缺乏真知灼见。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第三,对生活情感的疏远是今年考生作文时面临的又一障碍。特别是要分清“感情”与“真理、原则、公德、法规……”之间的联系,难度更大。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感情的亲疏远近与认知事物的深浅正误存在多重关系,只要是生活的主人,又善于调动生活积累和运用知识储备,掌握必须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不论是哪一种体裁的文章是不难的。不管是反面的针砭时弊,还是正面的赞美歌颂,都可以找到一些感人肺腑的生活素材,感动自己,也可以感染别人。但是,当今中学生自己却很难被打动,身在爱中却不知什么是爱,被感情浇灌着却不知何为感情,沉迷于网吧,依耐于网络,无动于亲情、师情,从各大网上对今年高考的谩骂及对出题老师的骂语中就可以明白,这些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具有怎样的内涵和修养,这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情感的付出,更需要用情感来呼唤!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年高考作文题关于立意方面的一点思考和粗浅看法。
2003年6月12日
作者邮箱: liucheng05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