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这个例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5-21编辑:互联网

邮编:433300         湖北省监利县实验中学 何相成  电话:07163303729 邮箱:hexiangcheng2002@163.com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如是说。

在语文实践中,如何具体、充分、有序地利用这个例子?笔者认为,精选教材中典型的语例,从读、品、析入手,提炼出带规律性的读写挈合点,进行创设情景的仿写训练,不失为一种简要、直接、具操作性的读写沟通方式。

还是先看课文中的例子。

这是《七根火柴》中的三个语段。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的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是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这是一组由略到详、详略分明的景物描写语例。

首先,它极具表现力。开篇奇峰突起,三幅骤进骤退、浓淡各异的风雪交汇图,向读者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沉重的一幕:荒凉凄清的草地,变化无穷的天气,忽晴忽雨,乍停又泻,环境的恶劣,气氛的紧迫,心情的焦急,引出卢进勇伤痛掉队后苦恼的感叹--“要是有堆火烤,那该有多好啊!”,从而牵出无名战士感人悲壮的故事。因此,这一组描写,将读者拉入特定的历史背景,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纵深发展。  

而且,它极具特点。三个不同形式的语段包含有多重组合。景物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重,角度由正面到侧面,由客观到主观,所描写的是由停到下再到停的全程展示性雨景,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段俭省而含蓄。一个时间前置状语独立成段,给人形式上的灵活与视觉上的强调之感,且隐含多重信息。“天亮的时候”凸现了特置的时刻,“雨停了”点明了景物主体及其初始状态,“停”与后面的“泻”比照,同末段的再“停”形成气候的遥相呼应,构成一条完整的“停--泻--停”景物变化状态链,再现出草地多变的景象。而且,“天亮的时候”,“雨”才停,道出了雨时之长、雨量之多、雨势之大的连绵之状。段落短小却含而未露,蓄势待发。

  第二段形象而富层次。全段只有一个长句,思路明晰,描绘真切。首先点出景物的总特点--“奇怪”,接着具体生动地描摹,结构上呈明显的总分层次。这种层次感又体现在连接性标志语的巧妙运用上:“明明是”、“忽然”、“霎时”、“接着”的成串连用,串联起具体的景观,既能让人从词语本身感受到景物变化的奇快,感受到这种纷繁杂乱节奏的紧迫,又能依时间的转换,从容有序地细腻描写各异景物的表象。此外,文中多个词语准确精妙,富有表现力。“月朗星稀”语含惊异,“遮”则力诉乌云的重、密、厚,而暴雨“夹”冰雹更是雨雪交加的再现,“不分点”、“倾泻”言其多、大、猛,有明显的拟人色彩。这样,多个词语的巧妙组合,把读者带进特定的声像现场,让人亲身感受那场暴风骤雨,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如临其境。

  第三段全面而具主观色彩。既有人物的活动和感受,又有景物的直接与间接描写;既有“面”的鸟瞰式勾勒,又有“点”的近镜头特写;既有工笔式的精细描摹,又有比喻拟人式的形象泼洒。出场人物的“探”、“望”,既是动作刻画,又暗示停雨前的狂暴、草地的险恶、人物的焦急与警觉,还点出了本段景物观察的角度--借卢进勇的眼睛写景,自然的由上段相对客观的描写,转入到本段带主观的描写上。在人物的眼里,雨后草地是什么样?作者先从整体上抓住景物特点。“雨雾”略写雨密、雨大、雨广,“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间接写草地的荒凉凄清,“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比喻带着夸张,“冲洗”极言雨势凶猛,“躺”的拟人化折射出人物身心的劳顿与疲惫。紧接着宕开一笔,转入局部描写,视觉由下至上引到天空,又回到地上。“天,还是阴沉沉的”,人的心境何尝不是“阴沉沉的”?几颗意犹未尽的冰雹“溅在绿色水面上”,使景物在“点”的描写上结束。最后,直抒苦恼,点明故事原委和人物焦急心情。

  不仅如此,这个语例的各段有明晰的理性特征,可以提炼出以下区分点。

一、第一段俭省,第二段形象,第三段全面。

二、第一段叙述景物,第二段描写景物,第三段情景交融。

三、第一段点出时间及描写主体,第二段点出景物总体特点并有层次的表现这个特点,第三段点出人物及其感受。

四、第一段具含蓄性,以强调段方式埋伏笔,有设悬之妙,第二段具客观性,以概括性词语和表现性词语展示一幅雨雪交汇图,有象形之美,第三段具客观性,以人物不同视角写出对景物的感受,引出情节,有钩玄之要。

  以上细腻深入的品析、比较与归纳,为我们进行迁移仿写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和思维的导引。

一、联想情景。

在生活中,我们无疑都经历过类似的景物和情感体验,或晴朗的春天嬉戏在郊游的路上,或炎热的夏天穿行在烫脚的沙地,或金色的秋天流连于丰收的田野,或寒冷的冬天行进在上学路上,……。调动这些经历,唤醒生活场景的回味,无疑为语言再造设置了良好的氛围。

二、创设感点。

  如何让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的“格”?教师不妨再捅开一层纸,形成以下“针刺点”:

天亮的时候,太阳刚露出红红的脸。

天多热啊!……。

他脱了背心,还是受不了,……。

正午的时候,天空飘着鹅毛大雪。

天多冷啊!……。

我背着书包,头缩进厚厚的棉衣里,一步一步行进在白茫茫的雪世界里,……。

傍晚时分,雨还在下。

雨多大啊!……。

她披着雨衣,……。

三、模仿写作。

仿照课文三段,选景写作。

下面是一篇仿写例文。

月夜还乡

  傍晚的时候,月亮升得老高。

月色多美啊!它皎洁如霜,给大地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带给人神秘的联想。它宁静似水,让人感受到妈妈摇篮曲般的柔情蜜意,催人入梦。

  我走在归家的路上,披着这月色,心里无比舒畅。那圆月清亮而温柔,把柔和的银光轻轻撒在柳枝上,柳树旁的小河泛着摇动的银盘,月光如流水一般。水中的玉盘,仿佛龙宫的海珠晶莹透亮。望着满星的天空,我的心不禁神往,月宫里的常娥姐姐还是不是那样轻舒罗袖……。月色更浓了,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在这个课例中,我们不仅进行了语言的品析,结构的分析,思维的解析,而且还进行了信息的类比、提炼、抽取与筛选,进行了迁移、联想、再造,尤为可贵的是,它从感性与理性、阅读与欣赏、模仿与创造多层面上,给学生以最直接可感的导引,使读写训练达到直观性、可鉴性和有序性。如果我们能不断地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大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读写训练,那么,把教材当成“例子”,就不只是一句空话了。

 作者邮箱: hexiangcheng2002@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