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宁市一中 陈京龙 (2003年8月27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教育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施行,网络教育的发展,给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课堂及其教师、学生、教材等诸组成要素,从而树立新的课堂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材观。
一、重新确立课堂观
传统的课堂是几乎与教室等同,教师只管自己的教,只管完成自己讲的任务,而不重视学生的自立学习,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现代课堂应是“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①她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代课堂,应既重教师的教,更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材、教具等物质要素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与学及其相关的物质要素都应在课堂中统一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落实师生的“双主”地位。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而学生在“台”下,师生界线森严。而创造力的发展需要民主平等和谐氛围。教师应敢于走下讲台,学生也应敢于走上讲台。变学生“听”为学生“问”,变森严的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教学合作关系,从而形成教学互动、和谐平衡的新型课堂。
2、课堂是师生的对话场。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平等的、多样的、多向的交流。课堂不应是“一言堂”,也不应只有“单一”的所谓正确的声音,而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建立“对话”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没有对话就没有互动,就达不到相互提升的目的。教师唱独脚戏,只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学生的生气与灵气。因此,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创建灵活互动的对话课堂,形成朝气蓬勃的对话场,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3、课堂是师生共同提升的园地。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场所,更应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提升的园地。教师的成长主要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学生的成长主要在课堂,学生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教师在教学生学中学会如何教,从而成就自己。学生在教师教中学,从而得到发展。师生互依互存,共生共长。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理想课堂。许多的教育专家都是在课堂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教育理论,教研论文,大都来自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只有研究课堂,服务课堂,在课堂中探索,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成就自己亮丽的人生,从而实现自己精神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重新确立教师观
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在教师。作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树立新的教师观。
1、教师不只是蜡烛。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梯”“教师是渡船”“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人梯”“渡船”,这些比喻,都强调了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对的,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仅有了这种精神还不够,应该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又不毁灭自己,成为一盏长明灯。因为教师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必须在培养学生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成为一个对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奉献自己的人。“一桶水”说的仅是从知识量的角度来说的,但教师仅有“一桶水”还不够,更应有将“一桶水”适时适量适当灌出去的能力,更应有不断吸满“一桶水”的能力,只有这样,“一桶水”才不会枯竭,不枯竭的活水才能发挥巨大的持久的育人作用。至于“工程师”一说,它强调了教师对人类灵魂影响作用,但如果认为教师是学生人生蓝图的设计者,是学生人生大厦的施工者,那就错了。学生的人生蓝图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描绘;学生的人生大厦应该由学生自己建造,教师只能是他们设计中的指导者,建造中的督导者、帮助者。
2、教师应是教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只是占据教这一边,也因为占据了教这一边,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为教的主体。作为教的主体,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应做思想者,实践者,专业知识的研究者、开拓者与创造者。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理解方式;对知识,应有自己的独到的感悟与创造性的见树,而不应成为知识的奴仆,书本的搬运工,教参的传声简。也就是说,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不再是教书匠,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而形成自己风格,成长为专家式创新型教师。
3、教师应是学的引导者。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学识的领先人,还应是学生学习、人生的引航者、导游员。是引航者,不仅传道受业解惑,还应挑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关注其身心健康,带领他们战胜困难。是导游者,不仅引领学生游览,讲解沿途风景,还应让学生自由观赏,自
己探寻,像苏轼教子探究石钟山得名一样,引领他深入实地考察,让他自己观察、体验,点拔他领略真谛,悟出哲理,而不做唐李勃,更不做寺僧童子之类的人。
4、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是说一不二的布道者。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总是引着学生钻自己预先设计的某个圈子。如果稍有偏离,就要遭到白眼,遭到嘲弄,教师成了绝对权威,学生唯老师是从,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哪还有个性,哪还有创造性?现代教师应走下神坛,在课堂上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重新确立学生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角色的认识早已过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反思自己,重新认识学生,应看到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关系中的人,是文化遗产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应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1、学生不应是“容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管往里面灌“水”,甚至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的“一桶水”全部灌进去,学生也只能默默地接受。现代的学生要成为创造型人才,就不再是“容器”,他们接触面广,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已不是那么听话的“容器”。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对人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2、学生应是学的主体。学生为主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不能把学生当“容器”,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个性化的见解。学生是教学的伙伴与合作者。
3、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姓学,因学而生。生者,成长发展也。学生来学校就是来学习来发展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教材都是外因,他们自己才是发展的内因。他们的身体,心智、品德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处在一个特别需要帮助发展的阶段。我们看待学生,应用发展的眼光看,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不能一看到学生有缺点、有不足,就生气,就另眼相待。更不应对尚待发展尤其是缺点较多或个性鲜明的学生进行嘲讽。学生是发展的,而发展有快有慢,发展需要动力,发展需要引导,发展需要鼓励。我们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阻力,并使之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由单一发展转向全面提高,从而成为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四、重新确立教材观
1、教材不再是“圣经”。传统教学中,教师奉“教材”为“圣经”,学生只埋头在教材之中而不越雷池一步。学生接触的除了受教材,就是教辅书了。课堂上学教材,自习课学教材。这样,学生学得兴趣全无,教师教得索然寡味。一些学生尽管教材学得好,平时考教材内容或教师讲过的内容,成绩也好,但一旦变化一下,特别是到了高考,就考不出理想成绩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高考命题重能力测试,而我们的教学却只限于教材的传授与接受。实际上,现在的教材已不是“圣经”。再好的教材终究是教材,终究是教学的凭介,而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其实,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早已就是多种多样的了。
2、教材是多彩的枝叶。大纲具体化而形成的教材可以有很多种。事实上,现在已不再是人教版一统天下,而早已是“一纲多本”。如果说“大纲是根本,那么教材就是枝叶,根只有一个,而枝叶可以有很多,但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仅仅是很多枝叶中极少的一部分”。②丰富多彩的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广阔的选择平台。
3、教材无非是例子。从用新课程观看,教材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来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可以用这个,也可以用那个,无论用哪一个,都可以达到目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嘛。既然使用教材,可以用这套,也可以用那套,那么适当地对教材作一些处理,更是顺理成章了。也因为教材是例子,我们就要选好例子,用好例子,让例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培养能力的作用。
总之,对课堂及其诸组成要素的重新定位,而树立新的课堂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材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只有树立新的“四观”,才能创建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才能实现课改提出的新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注:①徐陶、彭文波《课堂生态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第22卷P37
②苗金德《大胆一些,大气一些》(《中学语文教学》2003.8P10)
作者邮箱: cjl9898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