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阅卷笔记(全国卷)

发布时间:2016-8-9编辑:互联网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凌苑玲

2003年6月7日到10日,从教三年,我第一次带的高中毕业生踏上了高考考场,我的心情无法言说。幸运的是,我参加了今年的高考阅卷工作。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心情同样无法言说。因为一方面深知责任重大,而自己又缺乏经验,难免心中有些不安;另一方面通过阅卷,又可以更深入地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及内涵,对评分细则有更清楚的了解,还可借此机会了考生在某些试题上的缺陷,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所以心里自然也是十分欣喜的。就在这样的心情下,我来到了华南师大阅卷点,成为其中的一名高考阅卷老师。

我是作文组的成员,在此录上每日所记,权作为我第一次与高考阅卷亲密接触后得到的感触吧,肤浅而凌乱,但对我而言,确是一次难得的经验积累,我从心里感激广州市语文教研室以及华南师大阅卷中心组给我这样宝贵的机会,也很希望从今后能够继续得到这种机会。

6月13号

今天是阅卷的的第一天。

上午阅卷动员大会。主要是华师阅卷场的总评卷组长柯汉琳教授对我们进行阅卷动员。他介绍了今年的考生情况、阅卷老师情况以及阅卷规则。其后华师陈妙云教授讲述了作文的阅卷要求以及评分标准。她对今年的话题作文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一:凡是能就感情与认知的关系作文的,只要写得好就判切合题意。第二:凡脱离关系只谈感情或只谈认知,写得再好,判基本符合题意。第三:凡是紧扣关系无论是正方向立意还是反方向立意,只要言之成理,写得好,都可判为切合题意。这里说的正方向是指与寓言立意同,富人受了感情影响作了错误判断;反方向是指反寓言立意,对人越亲越了解,作出的判断越正确。正反方向无优劣之分。第四:凡紧扣关系谈感情与认知的双方向互动作用,写得好也应判为切合题意。互动作用指感情的亲疏影响认知,认知也会影响亲疏。另外,陈教授还给出九份已评卷作为标准卷。分一二三四等标准(后附有部分标准卷)。她说作为一名阅卷老师,应做到“胸有标准卷”。

下午到机房进行试评。阅卷教师先自行熟悉标准卷,然后自行看作文,试着评分,但不正式给分。有一篇作分写得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题目是《青春分析》,文中一字未提话题,着实一败笔。这真令人扼腕叹息。

6月14日

今天正式评卷。在我评的试题中,好文章不用多说,在此列举出现的问题。

第一:考生只片面说:“感情”或“认知”就是不注意话题中的“和”字以及提示语中的“关系”两字。

第二:议论文论据相当贫乏。论证也带主观性。如一考生说:富人应当认为儿子是小偷,而不是老邻。这本身就是作者的主观臆断。

第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明题意。如考生说“我们这些祖国的希望,更应该培养这些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别让我们的亲情与认知发生关系,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明显不知题意。

第四:许多作文无一点亮点。语言干巴巴的,也不会运用修辞手法等为文章润饰。

第五:标题无诗意。文章政论色彩浓,不像文学作品。

另外,有一问题是:现代诗歌究竟应该怎样评?

有一首考生写一现代诗:

    打开窗心明亮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的心仍是阴霾、仍是紧闭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已习惯原来的生活节律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的双耳已习惯那熟悉声音的抚摸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的眼里装不下任何东西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还不知道阳光为什么会使你温暖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还不知太阳每天的又落又起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还不知万物组成的基本粒子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还不知伊拉克的硝烟为何而起

请打开窗吧

即使

你还不知昨夜那缕光的启示

只要打开窗

风会使你舒畅

阳光会使你温暖

心与心的距离就会消失

只要打开窗

心明亮

    

点评:此诗只是涉及到话题中的感情两字,最多判为基本符合题意。华师一位专门研究现代诗的博士后认为该诗已写了情感,细细品味此诗,还是可以给及格分的。此诗最后得分为15+18+3-0=36分。 

片断:

  $我们生活在熙攘的人群当中,当我们经历长途跋涉,心力交瘁的时候,走进了亲情这片茂密、阴凉的森林,躺在树叉上,晃着双脚,闭上眼睛,打开久未开启的宁静心扉,便能立即品味到春的芬芳;捕捉到夏日的热闹;欣赏秋的魅力;拥有冬的魄力。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像潺潺的流水,赏心悦目,让你心旷神怡。

这便是我们依靠于亲情的原因所在。然而,并不因为有了这些,我们就轻易地对事物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

6月15日

今日所感以下:

一:有考生举下面一例,较有说服力。

林太太遇到了李太太,便聊起了家常。

李太太问起林太太的儿子:“我听说你儿子最近结婚了,过得好吗?”

“糟透了!他娶的老婆懒得要命。家务一点也不做。全是我儿子做的。”

“哦!你女儿过得不错吧!”李太太又笑着问。

说到女儿,林太太的脸上笑开了花:“还是女儿命好。嫁给了一个好男人,不让她干活,每天都把一切弄得妥妥帖帖的。她可以睡个安稳觉!”

……

其实这不是一样吗?只是立场不同而感情变了。很多事情就改变了。我们如果做到一视同仁,那这个世界该多美妙。

二:有人另挖角度,展其华美文采,可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一考生《好心没好报》中认为富人怀疑老者,那老者好心没好报,于是从好心没好报这个角度写了一文,自然偏离题意;又有考生由这个富人随便怀疑别人而推出此人无人生气度,进而从做人需人生气度这个主题说开去;也有考生由富人怀疑邻居老人却说儿子聪明而从“爱,要换一种方式”说开去;还有考生认为富人之所以如此是缺乏与人的沟通,于是从沟通说开。这些例子都说明考生是有自己的一番思考的。但是犯了高考的大忌,叫你走东,你偏往西走,亲爱的考生,你想想,最后谁吃亏?

三:有考生的作文其实就是对材料的扩写,这种文章在内容上只能给三等及三等以下的分;表达按实际得分给分。如果是对材料的续写,还能表现一点创新,可给高一点的分。

四:比较美的一篇文章:

走出情感笼罩   正确认识事物

曾经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认为所有的不幸只会落到不听话的孩子头上;曾经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认为自己是个很坏的学生;曾经因为好友的热情推介,常到一间味道普通收费昂贵的餐厅吃饭……就这样,人们常会因为感情亲疏导致认识和行为的主观和盲目,使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从小,我们受到的第一教育就是听妈妈话。因为小孩子对事物不能形成认识,需要成人的指导。就像小鸟听母鸟的话留在巢中待哺,幼狮遵从母狮的指导猎食。渐渐地,我们的认识上便产生了“唯亲是听”的倾向。而且这个“亲”还会发展为们们的亲族、好友等等。就像宋国那个富人,对儿子和邻居说的同样的话,却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儿子是他的亲人,他认为儿子是不可能骗他的,这也是出于一种对于亲人的偏爱吧。又如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对远自在外的诸葛亮的劝告不理不睬,而对身边的整天与自己寻欢作乐的小人言听计从。还有那个在开元盛世中的唐玄宗,听到爱妃杨玉环要“日啖荔枝”便认为岭南只在官城外,命“一骑红尘”博红颜一笑。

当然,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帮理不帮亲”或是对“亲”有一种判逆心理,“唯亲不听”的。三国时的曹操对身边的贤臣心腹都抱着诸多猜忌,别人提出意见,他都认为是对他的挑战,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曹操总疑心他们知得太多,要反他的。于是对他们的话不甚听取,反而“大举集市井之贤士”听他们的进言。现在很多孩子在社会各种各样的影响下,对亲人、老师、朋友的话产生了叛逆心理,认为长辈父母的话是过时的,老师的教导是不必要的,从而对事物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做出过激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上离家出走少年渐渐增多。

人,作为有感情的生物,或多或少地总不能避免想问题办事情依赖主观情情感。而对身边亲近的人听从信任,对疏远的人不愿相信也是普通的现象。但这样,对事物的认识过分依赖感情,会造成我们对客观事情认识的偏见。我们只有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理性对待亲人或陌生人的话,我们才可能拥有更真实的世界。

朋友,用科学作动力走出那个被情感笼罩的世界吧,你会发现那才是我们自己的世界。

本文得分:内容22分;表达23分;发展等级10分;扣分0分。共55分。

6月16日

片断:

情,杯中的水,我们看得见,感觉得到。

理,水中的盐,我们看不见,感觉不到,但尝得到。

人类是生物界最最聪明的种群,我们懂得发明创造主宰世界,但很不幸,我们智慧的头脑却常常在情与理之间辨不清真正的方向。

                                          --《情与理》

诸葛武侯一世英明,却折于街亭,也因其唯亲是用也。能人智士常为情所困,为亲所累。因曰:智勇常困于所溺。

唐太宗听取魏征之言,虚心以纳下,正心以黜恶,善用百官,方能垂拱而治,方有“贞观这治”。然而,历代君王,因宠信宦官而失天下者多也,为何?皆因情感用事也。

                                          --《用黑色的眼睛看光明》

最多学生引用的例子:

一:商纣王与妲己

二:孔明失街亭,曹操疑人

三:包青天铁面无私

四:班上同学被偷钱包或钢笔,总有人被冤枉,最后总被澄清

出现不同一般之体裁:

一:《韩非子》寓言话剧版:不要感情用事

二:已知,求证

三:“心”透镜说明书

四:天平的相关操作实验报告

五:高低眼(医疗报告)

六:一个普通官员的答题卡

七:文言文

武侯自责表

(公元×××年,考古人员发掘晋安乐侯墓,得诸葛亮兵败自责表一章,全文如下。)

臣汉丞相诸葛亮拜表汉帝:

臣此次兵出祈山,为业复五铢,镶除奸凶,北定中原,还于旧都,以恢宏先帝遗志,报三顾草庐之恩也。然此次出兵又无功而返,臣夙夜兴叹,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此次出兵之时,大将魏延曾献计,兵出斜谷,则长安唾手可得,然臣以为魏延引人屡次叛主,有勇无谋,此计定于凶险,便未采纳。近来细想此计真为妙计,臣心中颇有感慨,便向皇上进言一二:

人立于世,身旁定有亲疏远近不同之人,近亲近之人原本人之常情,,然疏者之言不可不听,亲疏之分乃皇上心中之所定,而忠佞之分却不为皇上心中所定矣。商纣亲妲己,远比干,箕子等忠言之士,以致身死而国亡;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子兰,上官大夫等奸佞,却外放屈原于汩罗,不听其忠言,终身死他国,为天下笑;始皇帝文才武略,一统天下,振长策而御宇内,然信臣赵高,不纳外将蒙恬之言,最终三世而族灭;近至桓灵三帝,偏信近臣宦官之言,不纳外朝忠言,以致十常侍之乱,董卓进京,山河破碎至此。此等事例概览史册,不可胜记。

陛下身为人主,深居内宫,是与侍女宦者近而与廷臣远矣,倘若陛下以此来分亲疏,则汉室社稷摇摇欲坠,恐不得保。

望陛下不分臣之亲疏。内侍外臣都心系陛下,以报先帝之恩。所纳之言,望陛下无论出自谁人之口,皆深思熟再加判定。若陛下能做到引,则为天下之圣主,汉室之兴可计日而待也。

臣分将之亲疏而纳言,以有今日败绩,然臣将再整旗鼓,奋力北向。讨灭曹贼;但若陛下分臣之亲疏而纳言,则将失汉室之天下,不可复得矣。望陛下思先帝艰苦创业而得西南二州,勿使天下之民失望矣。

臣顿首再拜。

点评:本文有点像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但表达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就文言文体裁看,本文作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本文得分:内容23分;表达22分;发展等级10分;扣分0分。共55分。

6月17日

有时改卷真的不忍下笔!有的同学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其中不乏文采飞扬之章。有的信笔拈来,写妒忌,写青春,写人生,写山水,写父爱,写母爱,写熟悉的地方有风景,就是不写情感亲疏与认知的关系!你的字迹再潇洒,你的文采再飞扬,你的感情再真挚,阅卷老师也只能叹息一番,照样给三等以下。

如下文:

幸哉!中国的文化也便跳出了污泥,从此,一道道神光射向山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山水带来了禅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山水带来了雄美;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柳絮,梅子黄时雨。” 山水带来了凄美。

我品尝着这些或壮或凄的章句时,我同时也在品尝着一种种心境,一种种人生态度。

此文美吗,美!但是,与题何关?

6月18日

片断:

%人总是很奇怪的,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总会带上眼镜。可惜这眼镜不是学生的近视镜,也不是老人眼前的老花镜。人们带上的是“感情”这一市面上不出售的有色眼镜。它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它使我们目光短浅,致使我们认识事物时不再清晰。

%“白鹜立雪,庸者见鹜,明者见雪,智者见白!”短短十六字却道出了人与人之间认识的深浅不一!为此对生活,生命我们不仅要做个明者,更要做个智者!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童年童稚纯真,老年返僕归真,于是一切便都是真真切切的。青年时的人们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虽然会带来更加刺激、丰富的人生经历,却不免带上了主观色彩。

%这又令我想起了一个幽默:在法庭上,法官问一个罪犯说:“你为什么欺骗那么信任你的人?你不觉得心里不安吗?”罪犯回答:“法官大人,请你告诉我,怎么去欺骗不信任我的人呢?”法官哑口无言。

%敞开胸怀,放下成见,倾听世界上不同的声音。我们会发现,世界因此而变得更精彩。虎啸深山,不是可怕而是可爱;杂花生树不是凌乱而是绚丽。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我们的认识就有了质的升华。

%如果你是大海,何必让感情束缚着你而成为小溪;如果你是雄鹰,何必因为感情的劝阻而成为一只安分守己的公鸡;如果你是一片春色,何必因为感情的拖累而成为温室里的一朵鲜花。握住真理的手吧!它将带领我们奋勇直前,直挂云帆济沧海!

6月19日

谏父亲三思疏

亲爱的老爸:

今天儿子给你请安了,自我哭着来到世间到现在,都在你的襁褓中长大。现在,我离开了你在外面,让你“相思”了。以前我总认为你最受我爱戴,从没什么可以抱怨的。但我昨晚一夜没睡好,终于想出我们家穷的原因,就是因为你啊!老爸,儿子以忠臣的身份身你“进死谏”。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真言,则佞化为忠。现将谏言罗列如下:

一做事:老爸你也不把儿子爱惜。君爱其民,而上次我和小B打架,明明是我被他打,而你反“帮”他打我屁股。很痛的,老爸你知道吗?俗话说:“手指向里弯而不向外弯”,而你却相反。看人家小A父子,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这样才能使臣民心服诚悦,怪不得老妈回娘家去的了。此死谏一,望君一思疏。

二为人。这个我最有权利说了。为人之道,你几十年来做得最差的了。上次在江边捉鱼,明明是你先捉到鱼,阿强说了一句,你就说是他捉的了。白白送给别人,真的气死人。这是家穷的重要原因。而你反得安乐说“自己吃亏好过别人吃亏”。别人笑你“傻雷锋”,你也得到“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荣誉,可有谁向你学习呢?活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都不懂。反而自得其乐!呜呼!君家之穷至此也!臣望你能以史为鉴,好好自省。别学老布什而抛弃乌纱帽,此死谏二,请君二思疏。

三处世:几十年以来,你都没有渗透世途多变的哲理。担心别人说你为世不仁,死把“仁”字不放,难道你真的要“舍生取义而成仁”吗?吾悲乎!望你能够“回朕车以复吾路”,“哀吾生之多艰”啊,想想为富不仁怎样?别人住洋房,开小车,而你反而说骑自行车环保,老爸,你怎么没看到世奸巨滑的世道啊!你的“路不拾遗”的理想还有可能实现吗?别人不从你口袋里把你的掏出来实属万幸啊!悲乎,哀吾生已。望君能明世懂道。此死谏三,望君三思疏。

老爸,其忠言逆耳,为兴家立世之道,望接纳。

祝龙体安康!

                                            臣民  儿上

点评:本文仿了<谏太宗十思书>一文,然更多的是体现了考生的幽默.文章紧扣题意,从做事、为人、处事三方面谏父亲要“感情用事,否则导致家穷”,正话反说,很有趣味。本文得分:内容23分,表达24分,发展等级10分,扣分0分。共57分。

6月20日

 歪曲的眼光

战争在平静的

日子里来临

犹如一双

生病的目光

为什么要求肤色相同

为什么要求语言一样

为什么要求文化不变

为什么要求……

因为眼光已经歪曲

同一样的东西

同一样的生命

同一块土地

总是留不住同一种眼光吗?

子弹

总是从歪曲的眼光中突出

同一样是在创造

同一样是在构筑

可是得到的为什么

总有分别

不要泪水和雨水总是分别

不要将血液和生命混合

假如

一切都为了寻找不同

生命请留在最后

眼光却要保持

黑夜和白昼

分开吗?

    点评:本诗内容切合题意,形式较新(诗),读起来比较有诗意,但表述还不够理想.内容20分;表达22分;发展等级9分;扣分0.一共得分51.

6月21日

爱的呼唤

浔阳江头,江州司马的心被琵琶女的琴声触动了,不觉青衫尽湿,不觉间长叹一句“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西域之路,诗人把酒临风,仰天长吟“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情依依。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管仲感慨万千。鲍叔生前,对管仲亲如手足,与管仲经商时,成天让管仲多分些钱,是因为管仲家中贫寒,更重要的是,他认为真正的友谊远比金银更有价值,而并不因管仲非自己亲人而心存戒心。

“呼”地一声,俞伯牙的凤尾琴的弦断了,俞伯牙的眼泪打湿了他憔悴的脸,曾几何时,他曾感叹:“钟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然而钟子期走了。他的《高山流水》才成千古绝唱。在俞伯牙的心中,钟子期是知己,也是自己的灵魂。子期虽为友,然而却胜于父兄妻子。

历史仍在演绎着无数志人的事迹。是的,古今多少风云人物深知“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他们博大的心胸中,他们并不以亲疏决定自己的人情冷暖。他们把人间的真挚感情作为人生最珍贵的事物。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这种爱是一种博大的包容,是一种温馨的给予,是一种纯真的信赖,若没有这种爱,何来杜甫宁愿独自受冻,而祈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洁情操,何来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也正是这种爱才有孔明对敌手周瑜声泪俱下的哭丧。项羽的红颜知己,死又何憾!

然而,今天,太多人感叹世风不古了,无数人心中的天平上只有利益和亲疏关系,太多人的眼中把对事物价值的认识都以感情的亲近程度以及金钱的多少为标准。难以忘记,氓江轮船失事的悲剧,上百难民在水中挣扎,然而江上的人只愿救起熟悉的亲人而置别人于不顾,甚至上演了与落水者讨价还价的丑剧,可悲啊,我看到历史老人的心在流血。难以忘记,一场“九一一”事件发生后,在美国境内的关爱和信任更多了,然而他们却不顾阿富汗平民的苦难。当你看到阿富汗难民的残肢断腿;当看到阿富汗难民血流成河,美国大兵,你于心何忍?当我读到阿富汗小女孩的话“天空的鸟不愿飞回,因为何富汗在流血“时我的泪流了下来。为什么,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有那么多的“围城”和“战壕”?为什么那么多人心灵沙化,精神荒芜?为什么世间不多一些特里萨修女,把爱留在被她帮助过的孤儿的微笑中,把爱留在被她关爱过的死者临终前欣慰的眼神上,为什么世间不多一些爱神维纳斯……也许真应感谢“非典”,是因为它让更多的人找到认知事物的标准以及人间的爱。

无私的爱,是冰天雪地中的一抹微笑,温馨而甜蜜。这种爱衍生的认知是群芳斗艳的一株水仙,淡然灵动。此时我想呼唤:“让真善美永远飘扬,让爱来得更猛烈些吧!”

点评:本文作者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挺强的。只是并未能很好地扣住话题的意思“情感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来说,所以在内容上只能叫符合题意。本文得分:内容17分;表达21分;发展等级9分;扣分0分。共47分。

6月22日

片断:

$不快乐的时光,就像跛了脚的人,越走越慢,总担心在某一个地方会跌倒。

$假如父母是天空,我们便是天空中的云彩,假如父母是海洋,我们便是海洋中的鱼儿。云和鱼是感觉不到天空和海洋的存在的,虽然他们一离开将无法生存,我不奢望和完全了解天空和海洋,只希望做聪明一点的云和鱼,能多一点地与父母沟通和交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感情迷惑,我们需要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亲疏与认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了。果如其言。然而,富人觉得儿子很聪明,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偷的。可见感情的亲疏对人认识正误深浅密切相关,甚至是主宰。

认识是船,感情就是风,它可以把你吹到真理的彼央求,也可以把你掀翻到无底深渊;认识是土壤,感情就是太阳,它可以孕育出绿洲,也可以暴晒出撒哈拉沙漠;认识是河流,感情就是大地,河流能因山成曲折,亦可随地作纸平。

一方乡土育一方人。故乡作为一个人的起点,自你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给你的人生烙下了印。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在童年的回忆中深深地植下了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邻里乡亲的一言一行,在你身上文不了故乡的风俗。在故乡亲情的摇篮里,人生观开始孕育。这人生观一旦进入了人的骨髓,就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哪怕遭遇了人生浮沉。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在学校里,老师成了人的第二父母。其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他不只是解决“句读之不知”,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传其道,解其惑。好的园丁种出鲜花,不好的园丁栽出野草。这也是老师之所以要“日参三思而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原因。

感情亲疏对人的认识的影响可谓甚矣。有的人于亲者,则听其言而信其行;于疏者,则听其言而观其行。

玫瑰虽美,然而带刺。感情无论亲疏都有其可取和不可取之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应有明辨其伪之智,而不为亲疏所左右。

有人听信亲朋之言而去追涨股票。其必成为套牢一族。因为他听从亲信之言,而缺乏自身的理智。试想,当一个事物别人都知其价值了,而你才后知,你还能享受其价值吗?

用心聆听,擦亮眼睛。不论亲疏,去伪存真。

点评:本文作者擅长引用,使文章增色不少。第二自然段用整句把感情与认识的关系说得很透。得分:内容23分;表达24分;发展等级10分;扣分0分。共57分。

跨越情感的感知

   古语说:人无痴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深情也;人无癖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真气也。古人交友,如此看重情感。可见,在我们人生的磨励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其感染。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在人们的脑海里,感情是孩儿的呓语,是情人的依偎,父母的疼爱,朋友的信任。如此美好的事物,左右我们的思潮。但无论何时,总必须坚定心中的道德尺寸,衡量对与错,是与非。以正义来认识世界。

   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的一场思潮变革,而我们铮铮铁骨的英雄谭嗣同和其它五位同志们在菜市口洒下了震惊世人的鲜血。原本,他可以随同朋友,携带家人远走东洋。远离衣衫褴褛的祖国,与家人共享天伦。可是,世人需要鲜血,需要振憾。他毅然放弃了一切。走上了断头台,为腐朽的社会敲响了重重的一记警钟。中国的振兴,世人的觉醒是他真正深情所在。亲情、友情在他的爱国深情之中,只有在心中眷留。所以,跨越了感情的牵绊,感知才真正升华了。

   在非典肆虐的今天,我们的医务人员为世人注入了一股暖流。她们有的主动请缨去前线。有的放下新婚燕尔的伴侣,待哺的婴儿,义无反顾地与病魔战斗,直到筋疲力尽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叶欣不止一个。她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继续与逆镜拼搏。白衣天使们并非至亲情于不顾,而是在神圣的使命之前,以正义为准绳来衡量自己的人生。跨越了情感,为世人无私的奉献。

   生活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总是掷地有声。尘埃虽微,却构成土地;水珠虽小,也折射太阳的光芒。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有所建树,就必须不爱感情的亲疏远近的牵绊。正确地以正义,道德为尺寸,认知世界,认知生命的价值。从而才能对社会有所奉献。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跨越了情感左右的正义的认知,决非对感情的毁灭,而是进一步使情感升华。在那如同白驹过隙的人生之中,我们要生如春花之烂漫,死如秋叶般静美。创造一部人间的正剧。必须从正确的深化认知开始,决不能感情用事,即使步履是踉踉跄跄,也至死不渝地往阳关大道前进。 那才是生命的真谛。

点评:本文紧扣话题,内容充实,论据丰富,论证有力。最大特色就是点题意识特强。得分:内容24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10分;扣分0分。共59分。

   今天是阅卷的最后一天,为期十天的艰辛工作终于结束了,不禁舒了一口气。下午在评卷场召开了总结大会。评卷组长柯教授概说评卷情况以及存在问题;陈建伟老师宣读了获奖名单(没我的名字,但我相信如果有下一次,一定会有我的名字);陈家明老师讲述二卷的评卷情况。下面是对陈家明老师讲话的几个要点的概括。

一:今年一卷总分较低,二卷总分较高。二卷中作文得分低于去年,语言表达题得分高于去年。二卷总分平均为64.08分。

二:唐诗鉴赏,大部分学生能答对诗眼是“咽”和“冷”,但不会解释,赏识分数得分很低。

三:名句默写中《论语》选答率为1%;《陈情表》为41%;《登高》为75%。此次默写得0分的占18%,满分占12%。平均分为1.8分,难度为0.45。今年考生写的错别字特别多。如“僮”写成“童”,占20%;“萧”写成“潇”等等。考生因为写错字不得分的占10%。由二、三点分析可见,我们对字词句的理解的教学不好,故失分率高。

四:第六题仿写题创意较大,重点考的是修辞,包括修辞生为动机的确定等等,有一定的难度。较有创意的答案:虽然有口,请别喧哗;虽然有手,请别打闹。/离别时别忘了把报刊放回原位,多谢合作!(此句用含蓄的语言讲出别把报刊拿出,有新意。)

五:今年高考作文题出得较好。自恢复高考来二十多年未采用古代文化材料,现在又重来,而且用并列短语的形式写下话题作文。但此次作文的立意的自主性不强。作文标题也难以用话题来充当。在阅卷标准上,内容和表达分开,目的是约束评卷老师过分地强调审题立意,从而保证和保护语言评分的位置及分数。

六:考场上用什么文体最好?就广东考场来说,略略统计如下表: 

文体 比例 平均分

议论文 28% 38.6

议论性散文 37% 43.5

记叙性散文 27% 43.1

故事小说 6% 44.5

实用文体 2% 36.5

其中,就满分作分及59分作用看:

文体 比例

议论文 14%

议论性散文 40%

记叙性散文 28%

故事小说 4%

实用文体 4%

由此看来,评卷老师偏爱散文,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可以说是为我们备考高考作文提供了一个信息。

   

总结大会开完了,然而我的思索却没有完。在这十多天枯燥却并不乏味的阅卷日子里,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接触了不少华师的教授,他们对事业的那种兢兢业业的精神,激励着我不能停下奋斗的步伐;也接触了不少来自全省各地的高三一线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对高考备考的独特的思考,令我反思我自己的作文教学;更接触到不少学生或优或劣的考场作文,让我明白到高考作文备考的方向性和备考方法的重要性。

第一:针对这次作文题很多同学感觉与以前备考的作文题很不相同就“措手不及”的情况,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学生备考期间不要依赖猜题、压题。猜题压题实际上就是想投机取巧蒙混过关。一份高考试题,不知有多少专家,通过多少论证,才能出台,这才体现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哪里会没有防止猜题,押题方面的考虑?所以,要完全猜到、押到,想蒙混过关,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多就是给你沾点边而已。说到沾点边,只要用心备考,你就是不猜,不押,也会轻而易举地就办到。所以,平时备考就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从高一开始,就应该从不同文体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许多人认为,考试作文“文体自选”了,就不要在文体训练上下功夫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一方面“文体自选”必须有所凭借,如果能掌握多种文体,就会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听任学生选择文体,就有可能回避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

第二:针对许多学生审偏题意的情况,即只片面说“感情”或“认知”,就是不注意话题中的“和”字以及提示语中的“关系”两字。在作文备考中得加强审题训练。一审错题,就是“一失神成千古恨了”。无论你的文字有多美,无论你的写作功底有多深,都只会留下深深的遗憾。

第三:针对学生千篇一律写丢钱丢钢笔都有人成小偷都有人被冤枉最后都被澄清的事例,我觉得高考作文备考,重要的是要写出真情。作文是要反映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作为学生,在备考中,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要舍得投入一定的时间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了解写什么,怎么写的一般规律。作为老师,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更应注意引导,此举为“磨刀不误砍柴工”。从中训练出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正所谓“我手写我口”。如果不加以独立地思考,只会像一台机器一样被动地去写,去练,去摹仿,必然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结果只会落得个出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第四: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写作素材库”的积累。从高一开始,学生就应该有自己的资料库,老师定期召开交流会,让全体学生互通有无,丰富“写作素材库”,到高考时才能“有的放矢”。

第五:就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给分情况看,在备考阶段尤其要注意按《考试说明》中的要求进行分点训练。一般而言,经过前一阶段的复习训练,“基础等级”的要求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达到,所以,后期复习重点要在“发展等级”上下功夫,尤其是对“发展等级”中经常涉及的技能要加以突破:如“深刻”一条中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一条中的“材料丰富”,“有文采”一条中的“词语生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有创新”一条中的“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等能力点,这些要求正是通过专门的讲解和训练,以期在几个小点上有所突破。但在高一开始就应注意学生作文的片段训练,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两处甚至几处精彩的局部,就会显著提高作文的档次。片段训练可以改变学生浮华的作文习惯,培养他们写出精彩片段的习惯和能力。这种片段训练的形式可以通过高考复习中的扩展语句、仿写语句等练习来完成。

  

   附:高考作文部分标准卷

情与理的抉择

   常常听到长辈们说:“中国是个人情大国,走到哪儿都得或多或少地讲点人情。”

   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人治”时代,重人情轻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因为这样,重人情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一种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边有宠臣,父母膝下有宠儿爱女,感情的亲疏,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俗话说“虎毒不吃儿”,身边至亲近的人,当然也是至可信赖的人,这确是无可厚非。记得在看一部电影时听到这样一句对白:“中国人和洋鬼子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人有人情味!”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常常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有机会体验人情味这种炎黄子孙所独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所学的知识的增多,我对“人情重于道理”、“不讲人情”处处路难行”这些看似实在的论断产生了怀疑。社会上充满了情与理的抉择,我们应该怎样去作出判断?是讲人情,还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感情亲疏不应继续成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信奉道理在我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应当高于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活动,有记者便专门采访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儿子的一番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要凭借父亲的职位去帮助自己干什么,走进社会后也没想过靠关系,因为我知道一到了父亲这一关,我肯定是过不了的。”感情亲密,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无私奉献。他们父子的这种高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 

尽管中国有悠久的“人情大国”的历史,但我坚信,感情亲疏将不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 

情与理,并不难作出抉择。虽然把“重人情轻道理”变为“道理高于人情”这条路十分漫长,也将会十分难行。但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我们,拥有决心,拥有魄力,必定会将这条真理之路走阔、走好! 

 [简评] 本文属议论文写法的一等卷。开篇分析了中国是一“人情大国”的历史,然后提出人情不应成为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举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例子,分析紧扣话题,最后提出自己的呼吁。 判分:内容:24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打在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10分,总分:59分。白璧微瑕:第一、二自然段并无转折关系,故用“诚然”错;议论不是很深刻;标题不够美。本标准卷的导向意图:第一:议论文的高分样卷;第二:对中学生的议论文存在的一些不是很主要的毛病例应多给予宽容;第三:这几年较少中学生写议论文,应倡导写议论文,目的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培养理性思维。

我相信你

   轻揭面纱,月姑娘把银白的清辉洒满大地。微风轻轻拂,阵阵清凉抚摸着大地,然而吹进我心中却是丝丝冰冷:“灵灵,真的吗?医疗事故?”“是的”,灵灵是我最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她轻锁愁眉:“但真的是意外,我是医生,不会……”,她摸着脸颊上的疤痕,泪光闪闪。“我相信你。”我毫不犹豫回答,“这个官司,让我来吧”! 

 不久之后,我见到病者和家属。“奇怪,那张脸,有点眼熟。”莫名的不安悄悄涌上心头,“太(多)心了吧”我想。 

  一个月后,那股不安的预感应验了,各种不利的证据直指灵灵,连那恶魔般的往事,也被挖了出来…… 

 “灵灵”,不用问了,她打断我,“是他,我的疤,就是他,那个恶魔,那个地狱般的晚上,我永远忘不了。” 

   我心头一震,一股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难道灵灵真的……”我不敢往下想。“为什么现在才说呢?” 

  “有关系吗?”她冷冷地瞟了我一眼,“不相信我,迟早还不一样?我是一个坏医生,是吧?”她的语气里尽是嘲讽,眼眶湿湿,肩膀不住颤抖。“你们一样,都一样……”她喃喃自语。 

  我望着她颤抖的背影,记忆中浮现一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张工作严肃认真的脸,一张目睹病患康复后的衷心祝福的脸,鲜明的记忆告诉着我;灵灵不会这样干,凭我与她亲密的交往,凭我对她的了解,她一定不会。 

  “灵灵”我搂住她颤抖的身子,“记得6岁时你为啄伤你手指的小鸟包扎的事吗?”记得我们窝在被窝里谈理想时你说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吗?记得你搂住我紧为伤疤哭的那个夜晚你发誓要用医术帮助更多的人吗?你不会在病人身上动手脚,一定不会!相信我! 

 “你……”灵灵惊喜大叫:“你相信我?” 

  “是的,我信我的感觉,老朋友了,感觉还会错吗?”我调皮地眨眨眼。凭我对她的了解,我的判断不会错。 

  “谢谢!”灵灵紧紧搂住我,强弊(憋)的泪水夺眶而出。 

  一个月后,案件没有进展。“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三个月后,对灵灵不利(的)证据出现了。“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九个月后,对灵灵不利的证人出现了,“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二年之后,事情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谢谢!”灵灵握紧了我的手,“为什么你相信我?” 

“我是相信我的感觉,与你亲密交往成为好朋友,我相信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诚恳地说。 

 月光姑娘洒下清辉,映照着我们相知相契的笑脸,映照着……我们相知相契的心灵! 

 [简评]编写故事的一等卷。本文是从反方向立意的故事:感情的亲影响了我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故事的情节与中心结合得很好。本文得分:内容25分,表达23分,发展等级10分。最后得分58分。 

                    爱莲说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简评] 本文属抒情散文写法的一等卷。全文由花及人想到自己应认清每一事物,抛开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合题意。但由花及人时把对事物的认识飘离到人有无主见方面,这是不足的一面。本文得分:内容23分,表达24分,发展等级9分。最后得分57分。 

(作者E-MAIL:fundgirl167@hotmail.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