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003-06-18 作者;孙正龙
目前,备受瞩目的高考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有关阅卷情况也不断从阅卷点传出,尤其是满分作文的披露,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海南,一考生在作文中用寓言故事《最美丽的鸟》来体现“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的
关系”,赢得试评教师“满堂彩”,试评老师一致推荐,此文在评卷时可得满分。
此消息一经公布,就有人指称其是“克隆”波兰的一则寓言。《楚天都市报》6月14日报道,荆州一位读者反映,《最美丽的鸟》一文,情节、立意与一则波兰寓言《猫头鹰和它的孩子》极其相似,报道中附上了这则波兰寓言的全文。
笔者对此事极其感兴趣,认为这不仅涉及考分定夺问题,还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这类模仿性作文的问题。于是,将波兰寓言和满分作文做了对照阅读。我觉得,这位考生应该是读过该寓言的,并且留有深刻印象。这篇作文应该是一篇模仿之作,二者不仅仅是思路和寓意相同,文章的主角都是猫头鹰和猫,其结局也都是猫把猫头鹰的孩子吃了。作为一篇仿拟之作,其构思、立意都是模仿别人的,就谈不上什么“独创”,因而也并不像评卷老师所说的那样“构思非常独特”。因此,在构思上缺乏新创的作文能否得满分应该慎重对待。
当然,对一篇临场作文,不能要求太高。在很短时间把一个寓言故事进行改写,不仅写得合乎作文立意要求,而且对故事也作了适当的情节创造,把原寓言中的猫捕鸟改为猫头鹰找保姆等,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况且,还是在极短时间里就把以前读过的故事筛选出来,也足见其阅读功力和阅读成效。因此,对于这样的作文,当然可以考虑给较高的分,但不宜给满分。
这种高考满分作文与某篇作品在构思、立意等方面雷同,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以前披露的满分作文中也曾遇到过。这说明平时的阅读对作文的构思立意大有影响。一个阅读面狭窄、知识面不宽的考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模仿”之笔的。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我把一篇很有独到之处的作文,在课堂上作为范文朗读时,却从学生那里传出喝倒彩声,原本范文有抄袭之嫌。仔细比较后,确认那是一篇模仿作文。其实,好文章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我不反对学生模仿他人之作,但要求他们一定要把握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模仿没有新创不是好作文,抛弃模仿完全新创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接触的读物面广量大,可模仿的对象无可计数,老师很难确定其到底哪些是模仿,哪些是新创。因此,笔者曾试验过让学生来参与督查和判定。即每次都将初选的好作文在课上读给学生听,既让学生体会其妙,作为范文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判定其是否有所模仿、有所新创。这样做效果很好,对近乎抄袭的仿作、模仿之中有创意之作以及抛开模仿的创新之作等,都给予了不同而恰当的评价。
由此,笔者突发奇想:能否通过媒体把所有高考满分作文都予以“公示”呢?将其基本情节、布局、构思、立意等情况进行适当介绍。现在媒体如此发达,将满分作文公布于众该不是难事。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可以满足广大考生及家长知情权的需要。高考被称为全国第一考,其影响之大、涉及面之广,是无可比拟的。如何阅卷自然为人们所关注,满分作文更是引人瞩目。这不仅仅是关心何地有多少人作文得满分,更想知道是如何得满分的。因此,把满分作文适当公布,有利于人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试卷批改情况。
二是可以让群众监督和判定满分作文是否有所模仿或抄袭。假如海南不把那篇满分作文披露出来,其模仿波兰寓言的事实将不为人所知。在此情况下判定其“独特”并给予最高分,很难说是公平的。公示后,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进行重新审改,可以确保判分的公平合理。
三是可以给学生提供范文,让他们以此比照自己作文的长短,并从中体会一些作文的妙趣,这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