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 翟运胜
作为一门必修科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国家设置,各中小学根据实际开设。这种注重体验、强调实践的“无本课程”,使教师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抓手”,茫然不知所措。
我最近听了一节以环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们在课外收集整理了大量翔实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汇报列举的数据、图片让人不得不佩服学生寻找材料的本领,但听后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研讨时,一位老师就建议说:“在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应让他们到河流、市场等地方,去亲身看一看有多少河流的水被污染,有多少塑料袋被丢弃,这比让学生单纯地停留在文字材料的收集上印象要深刻得多,学生们也能得到实际的锻炼。”是啊,没有亲身体验到周围环境的严峻现实,怎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课又怎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呢?
据说一位美国妈妈带着儿子到一个中国家庭做客,女主人包饺子招待他们,美国小男孩拿起一个生饺子就吃,在女主人急忙要去阻拦时被美国妈妈制止了,结果小男孩吃了一口就吐了。没有人告诉他生饺子不可以吃,但他亲口尝过了就知道了。两位妈妈对待这件事的不同方式,也许能给我们留下一点启迪!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通过搞专题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得到发展,它抛弃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由此造成了很多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实践活动等同起来。在学习了比例尺以后,一位教师组织学生测量教室、花园、道路等长度,然后让他们按一定的比例画下来,对学校的今后建设提出建议。像这种课内外的延伸活动是以学习学科知识技能为出发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当然二者之间也并非截然分开的。
目前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好多都需要师生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钱物。某校进行了一次以“家乡的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坐车到机场、火车站、交通局、市政府等地方采访、拍摄。这些活动都需要教师出面带领,相关事宜还要学校出面协调。不可否认,搞此类活动确实能使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但如果所有的学校都这样搞,相关部门恐怕就应接不暇了,而且一大笔的上网费、交通费、就餐费由谁来付?
其实不妨多搞一些“短、平、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像吃早餐调查、我帮妈妈干家务等,这些活动因主题较小,学生非常乐意参与。一位教师就组织了以“买菜”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分组到街上买了一次菜,他们活动后的建议和感受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独特思考与自我教育:
生1:我想如果菜市场实行会员制,就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生2:我不好意思砍价,结果我买的萝卜九角一斤,人家买就七角一斤。
生3:当看到菜农每天早起晚睡很辛苦,我就觉得砍价不能太狠了。
生4:我想让蔬菜走进网络世界,发个邮件就可以把菜买回家。
生5:我买的超市里的蔬菜贵了些,但直接就可倒进锅里炒,省了不少时间。时间就是生命,用钱能买到生命,我想还是蛮值的……
另外,现在开展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缺乏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仍停留在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会自行设计。是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吗?我想是我们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总担心学生干不好、办不了,结果使学生成了“忠实的承办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自主参与到综合活动中来,他们内心追求真理的欲望才会得以张扬,并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