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红霞
决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更不是有意地要吓人一跳--尽管很多老师听到这个题目心里肯定会“怦!”地跳一下:新课程、新理念了,还敢说这种打击学生学习热情和妨碍学生个性发展的话?知不知道自己在踩“雷区”啊?
听起来确实有点令人瞠目结舌,难道,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学生说的“不”还少吗?确实,我们曾经那样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对学生说了太多的“不”。今天,新课程的到来,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是绝对正确和非常必要的。我们也高兴地看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铺开,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地说,无所顾忌地讲。课堂上的气氛空前活跃,教师善教,学生也乐学,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种景象常常让人欣喜地想到上海的叶澜教授那句著名的话“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现在至少可以说我们的课堂开始出现“生命活力”的迹象了吧?遗憾的是,不知是矫枉过正了,还是确实曲解了这句话,在不少课堂上,我们听不到老师对学生说“不”了。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听课中,我注意到了另外的一种极端--对待学生的回答,“只要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只要学生说的是真话,只要能自圆其说”(引用一些老师的原话),就加以肯定,对某些“有创意”的回答,还要大大表扬一番--甚至对一些关系到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也不加以评判和澄清。于是乎,课堂上,一些老师为了表明自己是新课程的积极拥护者和忠实执行者,不再说“不”了,只有大量不痛不痒的“鼓励性”的语言:“说的不错”、“很有道理”、“你回答得很好”……于是乎,一些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思维敏捷”,开始标新立异,挖空心思去寻找与众不同的答案,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直到最后走向极端,出现一些似是而非、含糊其辞甚至走向反面、表现出道德缺失的言论。
我们赞成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以爱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我还以为,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民主教学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更不意味着教师放弃自己教育的责任,去做学生“思想的尾巴”,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作为引导者,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口语交际习惯(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去想方设法寻找学生的回答中是否有值得我去肯定的地方?教师也有责任指导学生形成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为赞美而赞美”。再退一步说,即使仅仅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吧,教师也有权利就学生不太正确甚至有错误倾向的回答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出不当之处,并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非常成功,也各有特色。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各有一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这两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而学生们的回答更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第一位老师在课将近结束时问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最该学习的是谁?为什么?”马上有一位学生举手答道“小孩!因为他很诚实,敢于说真话!”戏剧性地是,当另一位学生提出“我们要向骗子学习、致敬--因为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演技惩罚了一个昏庸的皇帝和一帮不称职的大臣、官员,他们比小孩更值得赞美”的看法后,马上召来了很多的“同盟军”,连刚才认为应该向小孩学习的同学也不由自主地点头认同了他的看法。这位很有应变能力的老师马上抓住机会,就这个问题临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但是最终由于时间的关系比赛并没有“将辩论进行到底”。当时我就在想,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有两个因素造成的,第一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并没有理解透彻甚至断章取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确实产生了那样的看法;第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思维敏捷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个时候,老师该怎么样做?我很想问一问:我们在肯定学生憎恨皇帝、希望他受到惩罚的良好出发点的同时,是否也可以对学生大声明确的说声“不!”?是否可以组织学生更深入地挖掘一下作品的主题内涵所在?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到:骗子之为设下骗局谋取钱财的骗子,而不是劫富济贫的好汉;小孩子的形象并不仅仅为了赞扬他的诚实天真、无私无畏,其深层意义还在于代表着真理的必然存在;老百姓最后的转变在于揭示“真理最后总是能战胜虚假和丑恶”……当学生们了解了这些内涵后,我想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成功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第二位老师的问题是“皇帝出丑了,除了自己,还应该怪谁呢?”答案是众多的:大臣、骗子、百姓、小孩……我们叹服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惊喜于课堂的生气勃勃,我们是不是也更应该引导学生明确皇帝出丑的真正关键所在,让学生心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界限分明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发人深思、也有多种解读角度的文章,如《生命 生命》、《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风筝》等等,都有值得学生去思考和探究的内容,在很多时候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如果能真正倡导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忘了自己也是位“参与者”,自己还是“平等中的首席”,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帮助学生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在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才是达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的“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毫无疑问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实现具有一种引导性和暗示性,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性评价。敢于对学生说“不”,不代表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更不代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当我们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何不对学生大声地说声“不!”?
作者邮箱: dhsi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