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帆 电子邮箱: yscf001jiao@eyou.com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偕名士好友在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边以曲水流觞,修禊宴集,得诗37首。他乘兴作《兰亭集序》,此序不仅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不落窠臼,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精美的文章,绝妙的书法已让后人叹为观止。实际上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另外,在诗人的书法艺法已臻于极致、整体艺术素养已跃上那个时代巅峰的情况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好季节的赏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优雅环境的悦目,酒兴对创造力的激发,众人的鼓励和期盼,诗人的创造力在此间找到了最好的迸发点,于是先有了这佳好的诗篇,接下来便有了精美绝仑的《兰亭集序》。 没有这种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就没有后来《兰亭集序》的横空出世,后人评说王维诗的意境是画与诗的有机统一,若寻根求源王羲之的序和诗一定给他很大启发。在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篇中同样也可以看到本诗艺术手法的影子。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心情。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
清拔超迈 标新越俗
-------王羲之《兰亭修禊诗》赏析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偕名士好友在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边以曲水流觞,修禊宴集,得诗37首。他乘兴作《兰亭集序》,此序不仅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不落窠臼,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精美的文章,绝妙的书法已让后人叹为观止。实际上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另外,在诗人的书法艺法已臻于成熟、整体艺术素养已跃上那个时代巅峰的情况下,再加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好季节的赏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优雅环境的悦目,酒兴对创造力的激发,众人的鼓励和期盼,诗人的创造力在此间找到了最好的迸发点,于是先有了这佳好的诗篇,接下来便有了精美绝仑的《兰亭集序》。 没有这种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就没有后来《兰亭集序》的横空出世,后人评说王维诗的意境是画与诗的有机统一,若寻根求源王羲之的序和诗一定给他很大启发。在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篇中同样也可以看到本诗艺术手法的影子。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超迈的思想和胸襟,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进而表达出“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时不待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
苍山县第一中学 焦子栋
临沂市委市政府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现正努力扩建《羲之园》,这对于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促进我市两个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久远的历史意义,做为沂蒙儿女的一员,对此举双手欢迎。
我们认为还应锦上添花,那就是要努力打造一个网上《曦之园》。首先这与真正的《曦之园》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之事,不能实地饱览《曦之园》风采者,可从网上先睹为快。其次,网上《曦之园》可以弥补真实的不足,让她的过去现在未来注以现代的科,技手段,再现给广大仰慕书圣热爱沂蒙的朋友和同志,增强她的感染力、影响力。第三就是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王曦之研究的队伍中来,进而壮大我们的力量,提升我们的人气,以书圣的胸怀来容纳各方俊彦,以书圣的人格魅力来赢得更多的朋友。
书圣口碑万代传
--关注羲之园工程(上)
2003-2-17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兰亭序》,除去标点符号,共计324字。
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
他诞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故里是琅 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童年时居住在开阳县城内(即今临沂城)。
王羲之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建议琅e王司马睿南迁,从而使包括琅e王氏在内的名门大族纷纷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当时,王羲之年方5岁。
南渡后,王羲之的父辈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了东晋王朝。王氏家族因之名重一时,当时即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是王羲之的父亲却在不久后失踪。这使身在名门大族的王羲之自幼生活在特殊的环境里,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之东床坦腹却独得青睐,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20多岁时,按当时惯例,王羲之起家为秘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誓墓不仕,他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有晋一代,玄学兴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淫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但王羲之不然,他无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稳,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官吏与均平赋役之策。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他就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和将帅人选都有高人一筹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较为清醒的政治家,可惜最终没有人能听从他的政见。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不堪忍受其上司的百般刁难,率子女在父母墓前发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时常关注国事。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是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e王氏家族世代相传的艺术,名家高手不乏其人。王羲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又得名家指点,一经启蒙就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临沂城内的洗砚池相传即以此得名。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横空出世,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则是书法领域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前人书体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为今草,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折。
(其儿子王献之,继承家风并有所创新,于少年时即表现出特殊的书法才能,在学习父辈书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造了一种体势开张、风格秀媚、行笔连绵的“新体”。故后世常以“二王”并称其父子书体。)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韵”是中国书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精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使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使转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历代评论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是“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而以临摹王羲之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更是历代辈出,难以计数;自唐代起,王羲之书法作品东传日本,对日本的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更是蔚为大观。(明天敬请关注下篇《举世无双羲之园》) 图为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