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重读《巴尔扎克葬词》有感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9-27编辑:互联网

                                  文/周红阳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个半世纪前,维克多雨果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的哀悼者,以“不是……而是……”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判断句式,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振聋发聩的大胆结论。不但让“思想家”超越了地位显赫的“统治者”而为“众目仰望”,而且将巴尔扎克这位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作家升格为“思想家”。犹如奇峰插云,怒涛排空,可谓大气不凡。 

-セ蛐碜髡呔醯贸瓢投扎克为“思想家”这样的“定位”还显得太抽象,不足以凸现巴尔扎克的伟大和杰出,因而接着便构设了特定范围内的参照性比较--“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众所周知,纵观悠悠时空,芸芸众生,能够通过自己毕生的努力而名列“最伟大”或“最优秀”之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也完全可以无怨无悔地告慰美丽的生命了。而雨果却以“名列前茅”“佼佼者”等字眼继续为巴尔扎克“升格”,使其不但同时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两个“最”,而且还是“最”中之“最”。定位之高,无出其右。

-ト缡刀言,只要是“人”,就难免会有不足,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之人,巴尔扎克同样也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他的缺点和失误不算很少。但巴尔扎克毕竟是一位“才华卓著”的伟人,正如文中所述,他的伟大来自于“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比常人更加深透地了解和洞悉巴尔扎克的雨果,紧紧围绕这部“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的“书”进行评价和发挥。“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中的“一切”是无所不含、应有尽有的意思,对博大、丰富和深邃的《人间喜剧》作了高度概括。而“撕裂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个人的深渊”等的阐发,揭示了巴尔扎克作为一位登峰造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最主要特征--揭露社会,曝光邪恶,批判现实,刻画心理,过滤情感,剖析人生,挖掘本质。还有“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面带笑容,泰然自若”等的描述,不但使行文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充满审美张力,而且反映了巴尔扎克的顽强精神和天赋才能。尤其是“肉搏”二字,表明了这位大师是何等的勇敢、无畏和竭尽全力。除了正面论述外,作者还巧妙地不时借用其他人物作陪衬,从而使读者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巴尔扎克绝对胜过博马舍、拉伯雷、莫里哀、卢梭等在世界文学史占据过重要地位的大作家。

-ノㄆ淙绱耍雨果将巴尔扎克“给我们留下来”的“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形象地称作“雄伟的纪念碑”,而且是由“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相当的坚实而稳固。当然,作者没有忘记自己是在宣读“葬词”,故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成就之后,作者回到了举国同哀、送别“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和“天才”的生活现实,号召活着的人们要替“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因为巴尔扎克的一生虽然“短促”,但活得“饱满”,“作品比岁月还多”,留下许多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并预言“在他进入坟墓的第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使用了不同于一般悼词的话语方式,以可感可触的亲切言辞,由衷地表达了类似“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心愿。而“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这一句,则是以反问的形式深入到悼念巴尔扎克的实质。

-ズ竺娴募付危作者以巴尔扎克的逝世为生发点,直抒胸臆,坦陈了自己对生与死的独到见解。面对损失巨大的伟人之死,雨果认为,“不管我们怎样悲痛”,也只能先“忍受一下”;“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只好“先接受下来再说”。可见,这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能够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勇敢地直面现实。在他看来,“面对崇高的奥秘”,进一步“对死亡加以思考”,从而“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体现了作者豁达的生死观。不必把死亡看得太恐怖,也不要为伟人的离去而过分悲痛。然而就生命而言,死亡是“最高的教训”。尽管谁也无法抗拒死亡,但我们毕竟不愿意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因而“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留在世上的每个有感触的生命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这里运用了比喻、讳饰等手法,表达得委婉、含蓄,反映了雨果当时内心的沉痛。

-ゲ还,浪漫主义者对待现实和未来往往具有非同常人的乐观,雨果不想给已经悲郁的场面再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在结尾的这一段,一改前面的沉郁基调,换成了激情飞扬--在否定“未知之乡”的说法后,又连用三个“不是……而是……”的句式,将感情重新调整,否定了“黑夜”“结束”“虚无”,高扬了“光明”“开始”“永恒”,强化了“葬词”的主旨。他明确表示,“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应该说,在这样的判断里,作者个人怀念巴尔扎克的的主观情绪是主要的,但并非凭空臆断,而是一种科学的推论,人类历史上的确有无数“天才”和“伟人”名垂千秋,流芳百世,永远为后人铭记和敬仰。

-ブ囟恋恼馄声情并茂的“葬词”,又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和发现,虽仍十分肤浅、零碎。笔者以为升格定位、坦陈己见和激情飞扬三者的高度融合,构成了这篇“葬词”的最大特色,也是它与常见悼词的根本区别。雨果这位大师用激情和灵性发出的不是“高山流水”,也不是“春江花月”,更不是“幽谷鸟鸣”,而是“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黄钟大吕之声,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巴尔扎克,进行了准确而必要的升格和定位。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