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评论 2002-12-20 江苏省金湖县中学 卢军 邮编:211600
请看几个镜头:某校的通告栏中,赫然用红笔写着某班某科老师违反规定,利用自习时间讲课,并号召全体学生对此种现象进行检举;期中期末教学工作“督查”时,教室里的广播一遍又一遍地严肃通知,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把备课笔记、教学计划、作业簿本送到规定地点接受检查,并声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交、缓交;在发给学生的“师德考评表”中,将教师有无接受家长吃请、索要家长财物等列为考评内容,要求学生钩画打圈,对全体教师进行道德审判。
说实话,每每见到这样针对教师的督查考评,作为一名有自尊心的教师,我感到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倒不是本人不遵守工作纪律、师德不佳、不能胜任工作或做了什么“亏心事”,而是这种对教师的公开不信任,这种把教师“拉出来示众”的考评方式,让许多教师感到伤自尊。然而这样的活动年年都在搞,而且不断花样翻新、口号动听。有的学校甚至把教师工资、是否能够续聘等重大问题交由学生考评“定夺”。教育管理者也认为这就是“以生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我们对这种考评方式失去敏感,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就有问题了。
教师当然需要严格的考评,这种考评当然要面向学生,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教育是一项心灵的事业,教育最讲究“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自尊,我们要细心呵护;对教师的自尊,我们同样不能粗暴对待。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呼唤人格,只有尊严才能唤醒尊严;没有有尊严的教师,就不可能产生有尊严的学生。教师作为有着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的知识分子,他要面对学生,教育学生。一味用行政的方法来管理教师,一味简单套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来考评教师,不仅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有可能让教师心灵中留下阴影,产生屈辱感,“灰溜溜”地面对学生,如履薄冰地教育学生,甚至使教师颜面尽丧,尊严扫地!
管理教师应该具有更温和、更体贴、更有尊严的方式。我以为,对教师的行业管理和行业约束首先应严格限制范围。有的内容就应当也只能限定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范围内,比如工作纪律和工作规范化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内部严格的监督管理和赏罚分明来实现,而不是靠大鸣大放的“学生运动”来把教师当猴子管,使其在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有的只能限定在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范围内。比如是否接受家长吃请、索要钱物等问题,这些只有家长最清楚,叫孩子们对全体教师进行直接的道德监督不仅找错了对象,是学校推卸责任的表现;而且无情摧毁学生心中对教育仅存的“乌托邦”,使教师和学生的尊严都受到伤害。教育还是给我们学生的心中多留一些美好的东西吧,尽管这个世界美的东西已经不多。至于将教师工资多少、还能不能续聘这样事关教师饭碗的重大问题交由少不更事的孩子决定,更是学校不顾教师尊严、放弃责任的草率儿戏。
教师督查考评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当然要注重学生的感受。这更要我们注意方法,精心设计,“不露痕迹”。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打勾打叉”的表格考评实在僵硬简单,随意性大,可信度差。什么“好”、“一般”、“差”,这种生硬模糊的语言不仅让学生一头雾水,难以回答从而胡乱作答;也让教育管理者两眼漆黑,心中无数。为什么不设计一些指向明确的具体问题呢?比如:这一阶段老师的哪一堂课给你留下了最好的印象,你认为老师的哪一堂课上得不太成功,老师的哪一次谈话给你印象最深刻,你觉得老师的哪些方面还应该做得更好等等。这种对教师“从批判走向建设”的理性呵护必然也会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让教师产生职业屈辱感的督查考评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尊严,学校也失去了尊严,整个教育也就没有了尊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坚决反对以考试平均分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引进“末位淘汰制”,这是对教师职业的简单化理解和对教师尊严的冒犯!而当我们把这一切做到“极致”,自以为设计出了“一物降一物”的严密制度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尊严都已丧失殆尽。比如,教师为了分数压迫学生,学生为了报复教师压迫,摸准教师的“软肋”,在考试时故意得低分,致使班级平均分落下一大截,于是学生以“自残”的方式快意于老师薪水减少或落聘的“痛苦”。教育急功近利到连学生都看透的地步,不啻灾难来临!
我们有时候很极端,从“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将教师捧上云天。现在又走向另一极端,喊出了“学生就是上帝”的时髦口号,须知,“上帝”是不好伺候的,因为我们自己已经跪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