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古典名著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1
《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都不陌生吧。没错,它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爱看的书之一。
说起《三国演义》,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许多人物或事情:“胸怀大志的刘皇叔;鞠躬尽瘁的孔明;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的关羽;艺高勇猛,正气凛然的张飞……这一些人物让我佩服不已,还有那“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出神入化,好像变成了电影,在我的脑海里回放。”
诸葛亮——他便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未出茅庐就先知“魏蜀吴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新野”留空再败曹营;有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
孔明虽然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已经牢刻在我的心头。
再一次上学途中,我屋意间发现了一块香蕉皮,正当要离开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可怕的画面:一个小朋友,因为不小心踩到香蕉皮而摔倒,膝盖上皮破了许多,血也留了许多……于是,我不再犹豫,大步走过去捡起香蕉皮,将它绳之以法——丢进垃圾桶,发出“砰砰”的呻吟声,我想这是香蕉皮发出对我的不满,同时,我猜我阻止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我明白:我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2
那天下午,我在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一书,里面有一篇《古典名著你怎么教》一文,作者讲的是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名著教法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刚好这段时间我也正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古典名著节选,对此文我深有感触。
文中说到的“误区一:目标单一———把人文内涵的挖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归宿 和归宿,走入‘教化的误区’。” 古典名著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深刻。作者认为不能单一的主题思想的感悟当作了教学的唯一目标。找准语言和人文的结合点,在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中不但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提升,感悟人物的思想,人文内涵的体味也水道渠成。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在教法上,作者认为曾听过的一节〈将相和〉研讨课:师抛出:蔺相如、廉颇分别市什么样的人?划词句说理解,作者认为这样的感悟是空洞的。我不这样认为。也许上课老师是让学生讲得多,读得少,还是什么缘故不得而之。但我也是这样的教法:在边找边说体会边读的过程中学生其实也领悟的很好,读得也很不错。学生对人物思想的感悟也很到位,对人物的心理变化也通过品词品读体会出来了。其中我在负荆请罪那个小故事里,我特意在熟读的基础上开展一个小辩论: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这样你们说有没有理由?一开始绝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后来有一个同学的不同见解引起了一阵的争辩,引用文中的词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去感悟人物的居高气傲,同时对比蔺相如的言行,争辩与朗读的结合,并恰当引用课外知识,学生的理解不但深人了一层,同时也提升了人文修养。教无定法,不是名师的教法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才是对的。因此,文中所说的“教”如何教,就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取舍教法,
另外,作者提到的“误区二:手段单一——对人文内涵的感悟缺乏一定手段,走入‘分析讲解’的误区。”这也是很多老师出现的情况,我有时也会这样,因为不详细讲解吧,考试考到那些知识又怎么办?我觉得这是一个矛盾。诚然,名著,就是要多读,不可支离破碎的细细分析,在读中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正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有时就是放不开手。整体出入,整体输出,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学生就会读出味道,读出趣味,读出语言特点,读出人文底蕴。看来,在以后的名著教学中少做分析,多读为本了。
还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阅读面一定要广。如果我们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较少,那就会缺乏整体的把握能力,教起来会很吃力的。所以作者提到的立足文本适度拓展,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窗。只有我们老师了解了名著,才能很好的考虑片段与整体的联系,才会全面的引导学生去感悟,把握人文内涵,才会很好的激发学会阅读名著的兴趣。
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真的要不断的加强阅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也就是师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说到这首词,就不能不提起《三国演义》。今年寒假,我读了这本名著,像是走进了万花筒世界,不禁绝为之震憾,为之拍案叫绝。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战争故事,还有一些让人感动的人物。
我最敬佩的人物是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比如: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摆八阵图,七擒孟获,大唱空城计,六出祁山,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让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能表现义气的是关羽,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为找刘备,他过五关斩六将,义盖云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勇冠三军;麦城被俘,他坚贞不屈,誓死捍卫了他对刘备的忠心。
读了《三国演义》,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要学习诸葛亮面对街亭失守时的冷静。我做事大大咧咧,急性,好发脾气。有时,做作业,遇到难题,做了好久,还是想不出,气得我骂老师为何要布置这种题目,直叫爸妈帮我做。如今我再也不能那样了,你看诸葛亮,他遇到问题,不是回避,不是推卸,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那样沉着冷静,胸有成竹,把问题处理得比较得体。
当然,我更要从小努力学习知识,广泛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像诸葛亮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也要学会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更要像诸葛亮和关羽那样,对自己的国家要热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许多重担还等着我们去挑,我们应该热爱国旗、国徽,热爱祖国美丽的一山一水,绝对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我们的内政,绝对不容许敌人侵犯我们神圣的领土。
古人也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今后,我还要不时地多读读《三国演义》,多与“君”谈谈。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4
昨天第一次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的看完《红楼梦》一书,千百种情绪一起涌上心头。
我个人认为,黛玉的死是与贾母和王太太有关的,满府的人都知道宝玉钟情于黛玉,而贾母和王夫人却将宝釵嫁与宝玉,将黛玉活活气死,葬送了一个美丽无辜的生命。实是可气。
黛玉为宝玉哭尽了一生的眼泪,最后却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可悲埃贾母、王夫人活拆一对鸳鸯,又该是什么呢?不过,黛玉死后离凡返仙,当了潇湘妃子,也是悲中喜啊!终于了结了凡尘,摆脱了世间苦难,离开了贾母等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断气之时竟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想必,躺在床上的黛玉也看到了怡红院一边的景象吧。
黛玉死后,派小鬼将宝玉的心送回去。但重生的宝玉竟一反之前,看淡了儿女情长,放下了对黛玉的一片痴情。是喜?是悲?喜宝玉能重新做人,看淡世俗。悲枉了黛玉生前对其的一片痴情,宝玉竟能将这片情看得那么淡、那么淡……
人生人死,是前缘。
缘啊,孽缘!缘来缘去,一切随缘……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5
暑假我把《三国演义》看完了,由于这书实在太好看了,我又来回又读了几遍。《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它是一个断代体的一部小说。它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个国家,为统一天下而三雄纷争,最后由晋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本书刻画了近二百多个人物的形象个性,无数个战斗策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为汉室天下而战的刘备,有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诸葛亮,有心胸狭隘忌才好胜的周瑜,有英勇善战举世无双的赵云,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其中我最喜欢的英雄当然是聪明机智的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在他正确的指挥下刘备的部队英勇善战,基本从无败过。这里有一计谋是我最喜欢——“空城计”。
当时,诸葛亮的部队去押送粮草,城里只留五千兵,此时司马懿带兵攻打诸葛亮的城池,他手下文官乱作一团,他灵机一动叫大家不要惊慌失措,命人打开城门,留几个兵在城外装扫地,自己站在城上弹琴。司马懿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认为其中有诈,不敢轻易攻城,叫大部队撤退。当司马懿撤退几天后才知道这是诸葛亮使的空城计,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诸葛亮的部队已经回来了,只好灰溜溜地回魏国。诸葛亮为蜀国日夜操劳,鞠躬尽瘁,最后积劳成疾而终。他虽然去世了,但他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存活在人们心中。
《三国演义》这本书体现了当时乱战中含有的仁义,使我受益匪浅。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6
我爱读《红楼梦》,喜欢林黛玉。她与宝玉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感人至深。黛玉姐姐走进我内心深处,我似乎能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能看到她伤感的容颜。她爱哭,因为只有痛快地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灿烂。
很多人说黛玉“小性子”或者“心胸不宽广”,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她爱得深切,所以不能不介意。也是因为她太难受,所以用诗来发泄内心的情感。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次读她的诗,我都被深深震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那样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心中竟是阵阵剧痛痛。
黛玉姐姐的泪,似涓涓细流汇成一泓清泉,潺潺地诉说着她的悲剧。她的哭泣,是委屈的,是悲惨的、是让人心动的,她对宝玉的爱情是执着的,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却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黛玉姐姐的故事结束了,但我却思绪万千,哪种伤感在心中飞扬、旋转、舞动……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紫鹃的悲情怒目,似乎都是黛玉姐姐的影子,她代表着一种尊严!
放下书,回过神,我不禁感叹,曹雪芹爷爷怎会有如此神笔!
他在《红楼梦》中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荣华走向衰败的过程,却又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我感受了到封建社会下功名光环的强大压力,还有那种对自由之身的渴望,这似乎是书中的无声较量,这种较量好像就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里,在一个个鲜明地人物形象里。
《红楼梦》博大精深,每次读都能感受到她不朽的魅力!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7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记忆中总有这样的一位女子,含情脉脉的眼里又有些魅惑,娇弱的身躯抵不住封建压抑的阴影。每当她默默念着这句诗,我心中都是一阵酸痛。总是挽留不住她浅浅的吟笑,抓不住从她的悲伤,也无法阻止她的悲剧。林黛玉,多么让人想保护的女子,低吟着的悲凉诗句,却早已暗示着她悲凉的结局。夜看红楼,透着熙熙攘攘的贾府,看到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在这样晚中清时一户人家中,黛玉和宝玉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若不是那封建势力的阻挠,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将得到完美的结局。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的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和宝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他们的爱情还没有结果就凋谢了。还记得红楼中林黛玉葬花的一节,“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这算是林黛玉向宝玉告白的诗句了,当我看到娇弱的黛玉不顾一切爱着她最爱的男人诗,我总忍不住热泪盈眶。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我为她和他们的爱情而流泪,也为生活在那一时代的女子而流泪。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8
虽然,我看《红楼梦》是囫囵吞枣但我已经爱上了《红楼梦》。
从第二回开始,在冷子兴的口中得知了贾家那庞大的亲系关系。然后再从林黛玉初到贾家时,四处拜见各位亲戚时更了解到贾家庞大,而且连再贾家里面去拜见亲戚也能用上轿,随行的丫鬟嬷嬷都是管教有方,可知贾家在金陵更是举足轻重,是一户大富大贵的人家。
然后继续读下去,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林黛玉初到贾家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让我不禁地联想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像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她关心黛玉由悲转喜幻变的态度与一连串的问题,似乎一下子让人插不上嘴一样,大概这就是她的特色。我跟许多未细读《红楼梦》得人一样,脑海中最觉得重要的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了。如今作者仅用一小段落就把王熙凤“辣妹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活灵活现。再说,林黛玉尚未正式与两位舅舅见面以及尚未一露面的人物必定是成就这部名著地位不朽的关键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根线索,如果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就是儒家学派的话,那么其余得人物必定是“百家”了,每个独特的人物独特的个性都有着给人深刻的印象。即便他们不是主角,但如果没有了他们整部《红楼梦》就会显得单保虽然如此庞大的人物关系读起来还真会容易混淆,但是亦只有这错中复杂的关系才更引人入胜。
以前还未曾看过红楼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十分经典。至于内容,当然也就是一知半解。这周要看的章节里正好有“黛玉葬花”,于是这次就简单写写拜读之后对27回的感想。27回精彩的地方,是将宝钗和黛玉这两的心情和遭遇人对比着写——一个戏蝶,一个葬花:一个欢乐,一个悲泣,对比起来就有互相衬托对比之感。
说到黛玉,自看了这么久就觉得她总是很容易就哭。例如26回,当宝玉向她吐露真情时,明明是真心喜欢对方却反而因此恼怒伤心,当爱情稍稍受到挫折,就悲悲切切地伤心落泪。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总是抱着悲观主义过日子的人,无事也无病呻吟,不是很无聊很可笑么?人生应该乐观面对才对。我以前的确是不喜欢黛玉,但看这里,才渐渐明白到她的多愁善感也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毕竟黛玉生活的封建时代,她阶级的出身和父母双亡的环境下,才造成她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9
这几天我看了名著《红楼梦》,这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宁、荣二府为首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的描写,揭露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及种种罪恶。书中的人物有:温柔敦厚、品格端方的薛宝钗;温柔多情、乖张顽劣的贾宝玉;冰雪聪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这三人之间的事事非非,让人感到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
其中荣府的一顿家庭便宴的花费,就够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吃用。贾珍儿媳做的棺材,仅木料就价值一千两银子,而且大办四十九天。再加上为儿子买官爵,没数万两银子下不来。至于当时颇为罕见的洋货,在宁、荣二府也比比皆是,这些说明了当时豪门贵族的奢靡荒淫的生活。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铺张浪费现象。如:有的同学喜欢讲求“档次”,盲目追求“名牌”,穿名牌衣服,喝高档饮料,用高档商品,不考虑父母赚钱的艰辛;有些大人在饭店吃饭时,要了大量的饭菜,可是到了最后由于吃不下了,剩下的饭菜都全部倒掉,有的甚至都没有动过。
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坚决反对浪费,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让节约成为一种美德。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10
《红楼梦》用优美的文字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富贵荣华走向衰败的过程,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了他们的虚伪、欺诈、腐朽和罪恶。
《红楼梦》里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作者把他们写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林黛玉了。“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短短一席话,既具体写了林黛玉的美若天仙,又隐隐道出她的性格。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很有才华的人。她的个性孤高自诩,目下无尘;说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她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叫人喜欢也不是。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哭,而现实中的我们应该坚强,不能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哭个没完,更不能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要学会乐观、勇于面对困难。
《红楼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很感动,可那些故事现在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如今我们是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在新中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11
当《葬花吟》这首歌在我耳边萦绕时,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暑假读的那本《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表达了新的朦胧理想。用饱满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三位主人公,他们之间的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其中让我感到惋惜的是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母亲早逝,体弱多病,被送去贾府后,和贾宝玉情投意合,却因不合封建家长的`意,她没能和贾宝玉在一起。最终在贾宝玉娶妻当晚,含恨悲惨死去。
每每读到这里我真该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种可怕的社会里,不用被封建势力摧残,我是多么喜欢新中国啊!
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生活中也会有封建思想的家庭。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在车站等车,这时,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小孩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位母亲的手里拿着一个书包,是男孩的,而女孩的书包则背在自己的肩上。女孩的书包明显比男孩的大好多,压得腰都弯了。而母亲却不闻不问,跟男孩聊天,把女孩晾在一边。看到这,我突然开始同情女孩。我在想:都是同一个爸妈生的,为什么待遇往往会不一样呢?
有时我觉得:如果家长们可以把那些封建思想都给清除掉,或许会对我们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我们祖国的花朵,作为我父母的心肝宝贝,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增长见识,使自己变得强大而富有智慧。为社会,为民族,为祖国而奉献。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12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
说到赵姨娘,其实她和凤姐一样不该算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很多人讨厌她的阴险小肚鸡肠及怨妇特有的一切不好的品性,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1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本奇书了,在当时可谓声名显赫,看过这本书的人多各有想法,现在就给大家来谈谈我的想法吧!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14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晌呆。书中红楼女孩子的凄惨结局,令我怆痛极其,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大变化使我禁不住倒抽一口冷气,真好像“呼喇拉大厦倾,灯惨惨傍晚近。”
想当时,宁荣二府门庭若市,繁荣热闹一时,极为奢侈,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领有过金银宝石,住着华美堂,谁曾想沦为贱民,别人皆谤?宁荣二府从蓬勃发展到凌夷的过程,让我思考好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得无厌和欲念,由于嫌弃乌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点人妄想坐享其成,可是最后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柄的打斗,社会形态的黑魆魆,造成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么一个封建社会形态,大观园中的有男有女们不可以掌握自个儿的命数,固然林黛玉琴棋书法和绘画无不洞晓,才情气质每人赞,可到头来,年龄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有分寸,识大体,诗辞赋会样样洞晓,原是珍宝美好的姻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邻人叹息端娴处女,到尽头误一生;迎春才貌双全,邻人叹息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放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以前的繁荣热闹人的生活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末让人心酸,合讲授新课本,我感到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很远。我沐洗在党的春天的风中,生存在新中国,我是多么福祉啊!
读古典名著有感 篇15
王夫人在《红楼梦》中是个极不讨人喜欢的人物,虽然曹雪芹在书中总替她说好话,说她是个厚道人,不过这恐怕都是欲盖弥彰。其实全书中各色人物都有正邪两赋的特点,比如贾琏对尤二姐也有浪子真情;薛蟠虽不肖,对母亲和妹妹还算不错;连贾珍,也有人分析出他对秦可卿也是刻骨铭心……不过这位王夫人,贾宝玉的亲妈,虽然在宝玉心中排名与黛玉重要性并列,倒真没做过什么有光彩的事情,逐走晴雯,逼死金钏,抄检大观园,可能黛玉之死与她也难脱干系。本人在此大胆推测一下她的心理历程。
王夫人出生于四大家族的王家,应该是个见多识广的大家闺秀。从书中看,应该是王家的长女。封建时代的长女在家族里是大姐,受到最严格的教育和约束,要成为妹妹们的榜样,典型如李纨,元春,宝钗等。王夫人小时候肯定也是这样过来的,不过她没读什么书,心中郁闷和压抑无处派遣,也就不具备李纨,元春,宝钗那样的开阔心胸和浪漫气质,所以长大了就成了个没什么情趣的人。人们有时会好奇,王夫人年轻时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凤姐和探春身上应有她的影子。
先说凤儿,常言说得好:“养女随姑”。基因的力量是可怕的,想来王夫人年轻时八成也是个柳眉凤眼的绝色佳人,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凤姐不但继承了她的美貌俗气,也继承了她的野心偏执和狠毒。曹公全书只写凤姐狠辣,没有对王夫人有明显的贬义形容,只有暗示。我认为最明显的一处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时对王夫人住处的描写,其中包括金钱蟒靠背,金钱蟒引枕,金钱蟒褥子,连用了三个金钱蟒,曹公写人物住处多有对人物本身性格命运的暗示。我五年级时读到这里,心中一凛,当时还不知道“居如其人”“心如蛇蝎”这两个词。长大后以此对照王夫人一生行为,信然!
【读古典名著有感】相关文章:
读古典名著有感04-29
读古典名著有感6篇04-30
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有感06-08
读匆匆有感_读简爱有感10-18
教师读论语读有感03-28
读《窃读记》有感02-23
读《读知心姐姐》有感03-01
读窃读记有感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