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回看了自己去年这个时候同一时间的文字,写下的故事已经想不起来是处于怎样的灵感,又想要把自己怎样的想法融入其中。去年整个冬天的文字给我的感觉都是以一种“灰色”的质感呈现,但是我又提出了另一个疑问:是否是因为现在重庆所处在一种“灰色”的季节,所以它赋予了人们灰色的感官,以至于读到任何的文字都有了一种冰冷和灰蒙的质感。
灰色的质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质感?因为无法拟状,所以我很难说服自己到底自己是如何从自己的文字里感觉到了一种所谓的灰色质感,和此时此刻外面的天空一样,阴沉的灰色,但是也让人安心,因为它不可能再短时间内造成下雨,但是也不见得会在短时间内拨开云雾。这种感觉是矛盾的,就如同灰色本身就是代表着两种极端的白色和黑色所构成的颜色一样,这种灰色代表着不会下雨,但是也代表没法天晴;代表着温度寒冷,但是也代表着早晚的温差不会太大;代表着冬天还要持续一阵,但是也代表着它不会持续太久,因为终究会有天晴和春天降临的那一天……
前段时间说过写作的核心在于要“少叙述,多展示”,但是如何形容真正意义上的“灰色”,反而用文字就困难许多,因为无法引起共鸣的文字始终会被定义为是“叙述”,这个时候我反而觉得用那些科学的数值来表示这是一种如何的灰色更为贴切,至少人们就不会因为作者想要形容的是那种灰色而不断的猜测和揣度;作家也不需要努力地为自己想要表达的灰色而焦头难额。最终你会发现,用文字来表达“灰色”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它无法突破我们的日常,但是也不能完全来源于日常,因为为了达到“共鸣”这件事情文字的禁锢在于一方面我们要表达一种既定的事实,又要突破文字本身的束缚,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在那些阅读文字的人们大脑中,又有关于不同灰色的定义,你无法左右他们固执的想法,但是也不能顺从他们的认知。
所以到这里应该为今天这篇文章立意——事实上,我认为并不是因为感官上的灰色促成了我们因为文字而感觉到的“灰色”,因为文学原本就是灰色的,它是黑色和白色的集合体,本身就充满着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只能融合为灰色,而这种灰色又如同构成任何颜色的基础——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开始,而黑色是所有颜色的终结,文字的描绘在人们的大脑中构成了不同颜色不同形态不同情感的基础,而最终完成这一切的,是同情还是怜悯,是喜爱还是憎恶,是感激还是仇视,这一切都是人们自己在大脑中构建的一个灰色的模块,上面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感情、主观而有了不同的颜色和质地。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充满着灰色的关系,因为我是它们的缔造者,而它们却在别人的思维里面形成了属于别人才有的颜色。
【灰色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灰色的尘埃杂文随笔12-31
杂文随笔06-10
让的杂文随笔12-15
让的杂文随笔10-21
灰色牵绊-随笔写作06-13
永生随笔杂文随笔12-23
随笔真的是随笔的杂文12-01
羁旅随笔杂文随笔12-26
随笔日记杂文随笔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