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一个古镇,位于江南垟平原地区,濒临东海湾。我先后两次因赴吊有幸前往,既对这里的风情习俗、历史文化留下印象,也弥补了改革开放前期错过到温州考察学习的遗憾。
第一次是2012年12月23-26日,永益集团林董事长的老母亲去世,我受托代表齐河方面随王总、陈总前去吊唁;第二次是2018年1月7-11日,山东永益公司法人代表王总的家母逝世,我和肖锋一同赶往过去参加丧务。相同的原因,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流程,仅是不同的对象,期间顺便考察了这里的民俗和历史。
亡人为大,丧葬礼俗家家躲不开,离不了,而各地各民族的风俗又不尽相同,无论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无非都是在繁琐的习俗中寄托着亲人的哀思。温州一代丧葬习俗格外隆重,“出殡讲究择日,葬议重视排场”,既涵盖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信仰理念,还融入现代元素,尤其出殡这天,长长的送葬队伍中,不仅是亲属子孙,还有邻居好友,而更多的是“吹吹打打”的鼓乐队、管弦队、花圈队,等等,围着金乡街道、沿着护城河转上大半圈,才奔向街西部的山丘安葬。当地流行生前建“寿域”,也就是“活人墓”。在不太高的山坡上,布满了不同规模的坟茔,其造型多为坐椅形状,故又称“椅子坟”。坟冢坐落于草木葱郁的山腰,坟面灰白相间,大概是表达亡灵坐在椅子上尽享冥寿、坐赏山水、“仁者乐山”的意蕴。但是从生态环保角度来看,似乎有些另类风景,那就另当别论了。
据资料记载,金乡镇系明朝时期的军事卫城,是浙南抗倭重镇,具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最鲜明的卫城标志就是城墙、护城河,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城防格局。漫步金乡街巷,最能感受到的是“现代化与传统特色的融合”,时代风尚中散发着乡土气息,古老的宅院、狭窄的胡同,来来往往的“摩的、黄包车”,繁荣的商贾门店,灵巧的加工作坊,异步异色,魅力无限。遗憾的是未能看到旧城墙,只见到宽阔清澈的护城河,围绕着古老的街市涌流,很自然的将金乡划为“城内城外”,整个古镇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令人禁不住的驰骋想象。
在金乡的迎旭路,有处古建筑方宅,占地1500平方米,院内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砖木混构,青砖砌筑,彩绘雕饰,古朴典雅,具有独特典型的欧洲“巴洛克”风格,2004年被改造为“金乡镇博物馆”。在这里进一步了解到一些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尤其是一首关于城池风貌的民谣,最能体现金乡特色:“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图景布墙,栩栩如生,人们看后就想着按图索骥,实地考究一番这些古建筑。然而很遗憾,多数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古迹或者复原仿建。我们能看到仅是“四门三牌坊”,很有考究的是“八巷”,据介绍,建城当初是按照“八卦乾坤”的核心部分“一卦六爻”设计的`,后加了马巷、牛巷,形成八条胡同。岁月沧桑,建筑更迭,但是其框架至今保存完好,古城风貌,多彩新姿。
在金乡期间,虽不以游玩为主,但仍有较多空闲时间,集团的缪存宝、陈钦波老总和李永松主任及老同事潘昌锁先生,既热情接待安排,还带我们游览了狮山公园、梅峰公园,参观了金乡“小商品、大市场”,考察了当地的家庭工业。这里不愧被誉为“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民营经济格外活跃,前店后厂,户户有老板,从“四小商品”起步,逐步壮大规模,基本形成了“复合材料、包装印刷、塑料薄膜、商标标识”四大支柱产业和“笔记本、台挂历、文具盒”三大全国性生产基地,现在比较有名的金乡企业主,绝大多数是从家庭工业的主人起步的,为金乡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凡到过金乡的外地人,在听当地居民语言交流时,就会感觉这里的方言很有意思,“女声柔婉,男声慷慨,高音调,快语速”,并且交织着“蛮话、金乡话、闽南话”三种不同方言,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交流者自由自在,不懂的听者就像听“鸟唱”。据介绍,现在依然流行的“金乡话”,主要集中在护城河以内,在语言学上称之为“方言岛”现象,它与金乡设卫的军事移民有密切的关系,属于北部吴语与官话、苍南方言长期混合使用后形成的一种独特方言,在全国极为罕见,可算的上金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言能否传承下去,就是另回事了。
吊赴金乡两次行,闲暇漫步觅卫城。古镇风貌多新姿,难忘江南一片情!
草草几笔,记下行程,留住印象,感谢友人,足矣!
【吊赴金乡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吊诡杂文随笔07-04
吊饰,木,玉人杂文随笔12-25
吊地震受难同胞书-杂文随笔04-12
若我以一腔温存赴青史的杂文随笔07-04
让的杂文随笔12-15
杂文随笔06-10
让的杂文随笔10-21
神奇吊坠随笔06-24
随笔真的是随笔的杂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