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位女作家,她才情四溢,却又是一生坎坷,她不仅以“力透纸背”的《生死场》独步当时的文坛,更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可以称之为“萧红体”的新的小说文体而受到世人的瞩目,但是研究者一直较少关注她的散文创作。其实,她的散文也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些文字从一个更真实的侧面,让我们看到她艰辛的跋涉之路,领略她超群的艺术风采,同时我们也会被她字里行间的历史责任感所震撼。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萧红散文创作的特色。首先,萧红的散文大多是写个人的经历,她的散文有浓厚的自叙性质,即表现为“本色派作家的坚守”。其次,萧红的散文有着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第三,萧红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核,那就是“自觉的平民意识的传播”。最后,萧红的散文流露出超群的气质,其美学特征为“浅白与深刻的和谐统一”。
一、本色派作家的坚守
萧红在她的散文里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注:本文中所引用的萧红散文都见于《萧红散文名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下同)我想,她所有文字所凝结的,也便是这对“温暖”和“爱”的追求。如果说“某些文学词汇成为一定时代文化格调的标记”,那么“温暖”和“爱”这两个词汇却有可能纵贯人类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萧红“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的原因吧!
萧红无疑是一位本色派作家。
所谓“本色”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文学文体的特定规范,二是指作家的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三是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等等。萧红的散文始终坚守着“本色”的一面。她的散文主要写她熟悉的生活和受。她用她的笔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同时也因着她真实的抒写自己的灵性,她的散文作品就更加显露出她的个性。尤其是现代文学还是在成长探索的年代里,萧红的创作更加的光彩夺目。
萧红只活了31岁,而且成年后很多时间都在旅途里奔波,她缺少长时间的宁静安逸的生活,除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之外,其他作品大多是短篇。萧红的散文正是记录了她生活里的某些侧面,同时也流露出她对文艺对生命对社会的一些思想。在萧红的散文里看不到太多的风花雪月,也没有学者散文的知性和严谨。但她以独特的个性展示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她的所思所想。研究她的散文更能洞悉她的文学思想和艺术追求,更能知道她以怎样的方式“使她远远超越了她同时代的作家”。
中国现代散文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散文成就,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占据了绚丽的一页。
萧红的散文创作是和她的小说创作几乎同时起步,并相伴始终的。她第一次发表的散文《小黑狗》署名悄吟,载于1933年8月13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1936年8月,她的散文集《商市街》出版,让她跻身于中国现代散文家的行列。在1940年6月,她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萧红散文》,收录了她后期的重要散文。
萧红散文创作的总量并不是很大,但其中优秀之作很多。萧红创作全靠刻苦自学,她的学历只有初中毕业,尽管她在家中接受过一些古文的训练,但若仅此而已是不太可能成为大家的。她之所以跻身文坛是与她自身较高的天赋和孜孜不倦的学习,并不断领悟提高分不开的。她的散文《我之读世界语》,《索菲亚的愁苦》,以及她在东京期间写给萧军的信中,都谈到了她对语言学习的看法。她的聪颖和不懈努力终于让她的散文从最初的摹情写实到后期行文的舒展自如,飘逸灵动。萧红坚持走本色化道路,坚持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如她的《商市街》就是写她的亲身经历,并通过这些写作来表达她对生活的态度。
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比较,更能进一步看出萧红散文的独特个性。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出现了各种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文学研究会中如冰心,朱自清,周作人,叶绍钧等作家的一些散文小品,主要探索人生的意义,现实感较强。冰心的小品写得清新婉丽;朱自清的质朴,缜密,富有动人的情致;周作人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纯朴流畅。尽管这些作家风格有些不同,但都是现实主义地描摹社会人生,抒发人生的感慨。而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都受过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他们的特点是着重抒发感情。另外,徐志摩是一种浓烈抒情诗式的散文;而沈从文则以“乡下人”自居,尽情抒发一种感慨,在对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现实写真中,其间清醒地流露着乐观不屈的天性。萧红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她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构成了她散文的女性视角,温润情感。萧红的这种独特的洞察感知方式比较起其他作家更加具有感性化和个性化。因而她的散文作品在沉重的历史背景下显得鲜活生动。
萧红是一个用感觉来写作的作家。她坚信自己的感觉,并以生命的全部单纯和真诚融入到作品中。一位美学家说过“一件作品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作者的个性特征在它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一句话,作品的价值来自于作者本身的价值。”我想,萧红散文的价值也同样来自于萧红本身的价值,即她的作品所反映的她自身的本真状态。这既归功于萧红是一个率真坚强乐观的善良女性,又在于她对本色派作家的坚守,在于她真诚的对生活负责的写作。
二、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
萧红散文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是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
她出生在松花江畔的呼兰城,作为一个来自乡野的青年作家,她所经历的故事,她所抒写的人生都和这片黑土地有着不可替代的渊源。萧红的.散文是以纯净的白话为主,其间间杂了一些地域方言,在词汇方面表现出地方色彩。如《买皮帽》里的“阴棚”,《小六》里的“吟鸣”,“跳湾”,《家庭教师》里的“列巴圈”。这些有着地域色彩的词汇在她的散文里尽管不是很多,却比较显眼。象“跳湾”,如果作者不是把它和“跳海”并提,并且解释“湾”即“路旁臭泥沼”,那这个词很难理解,但只一经她的提示,句子“那女人抱着孩子去跳湾,而不是跳海”就显得简洁而灵动,质朴而自然。她从家乡的方言俚语里提取精彩的成分,并通过她的作品来传播;这不仅让她的文章增色不少,也丰富了祖国的现代书面语言。
萧红很有诗人的天赋,她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特别强,应用在写作上,便使得她驾驭语言的时候得心应手。自然,这同时也得益于她良好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她的散文不盲从和去刻意摹仿别人。另外,她的大多数散文里都有一种诗意的流动,尽管这诗意有时泛着哀愁,有时又透着希望,甚至有时是一种孤苦的绝望。但诗的意境总是汩汩地流动着,不曾间断。这情绪被素洁的文字包裹着,浓淡相宜。连她苦境里看见的也是“偎在墙根哭泣的落叶”,“天空有冰状的白云”。在她快乐的时候,会有“春意挂上了树梢”连“街头的白杨树也蹿着芽”。萧红以恰当的比喻和象征似有若无地表露出她渴望表露的心迹。萧红散文有诗情,她在诗情里写人记事。她不以浓烈的文字外表特征取胜,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年轻女子敏感细腻的情怀,却觉不出她字里行间的脂粉气,她正是以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展现出清新绝伦的艺术风格。萧红文本的语言组织的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都有较高体现。萧红的确是“中国二十世纪汉语写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萧红在哈尔滨东北特别区第一女子学校读书时,除学习外,开始热衷于绘画,梦想当一个女画家,并与同学组织课外写生会。在萧红22岁时,她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发起的旨在救济1932年遭受水灾难民的“维纳斯画展”,并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萧红终身都热爱绘画。表现在她的散文中,则体现出一种别样的画面美。萧红不仅有抒情的天才,也是写景的能手。她的散文中的优美境界,鲜活的画面常使人不忍释手。王国维把境界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显然,萧红的境界是饱含自我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熟谙此中三味。她从来不做单纯的风景复印,而是注意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自然景物之中,同时把读者带进她抒写的氛围中。《又是春天》是一组充满暖意的春意图:
“松花江失去了冬天的威严,江上的雪已经不是闪眼的白色,变成灰白了。又过了几天,江水顺着水慢慢流动起来,那是很好看的,有意流动,又像无意流动,大块冰和小块冰轻轻地互相撞发着响,啷啷着。这种响声,像瓷器相碰的响声似的,也像玻璃相碰的响声似的。立在江边,我起了许多幻想:“这些冰块流到哪里去?流到海去吧!也怕是到不了海,阳光在半路上就会全数把它们消灭尽……”。
这样一组清新素雅的画面,不仅景美,而且有流动的动感,又有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再加之“我”的幻想,心中不由得发出一种陶醉的感觉。萧红的画面描绘体现了一种淡雅素洁的风格,她喜欢的是淡妆,是自然美,不喜欢刻意做出来的彩绘。
萧红的散文语言呈现出既平淡又新鲜,于淳朴里又带着隽逸的色彩,象雨后的新绿,展现着一份独有的自然之美。
三、自觉的平民意识的传播
萧红是一个心性宽厚的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反叛者走进文坛的。她的散文集《商市街》是她在哈尔滨苦难的生活的形象写真。她自觉地将自己当作生活最底层的人看待,生活的清苦生活的奔波,她都当作稀松平常,她意识到自己是平民中的一员,也自觉地向“读书人”传递着她骨子里的平民意识。她的散文写身边的细碎琐事,并非是泪眼里看世界,而是因为有了对温暖和爱的永远憧憬,文章里便跃动着曙色。
萧红散文不仅以独特风格和个性,简单的纯粹之美,温润的诗意之美吸引着世人的关注,而且也将题材的开拓以及特有的精神内核的启蒙方式在文坛上留名。
萧红不仅具备时代的先锋思想,而且在创作领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过去的散文小品大多是有闲阶级的闲适之作。闲适清淡成为正宗,萧红的散文小品打破这种戒律,在散文题材上进行了勇敢的开拓。萧红明显继承了晚明公安派以来抒情写性的传统,但在题材的视野上,却大大地拓宽了。《烦忧的一日》中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眼睛象已腐烂”的年老而昏聋的乞丐。“我”将积下的旧报纸送给他但却又一天都为他的命运而烦忧。《蹲在洋车上》写的是作者头一次独自离家去买皮球,因迷路被好心的洋车夫送回家。车进院时,她为了逗祖父祖母开心,故意蹲在踏脚板上学乡下人蹲洋车的样子。母亲闻声大骂着从屋里出来,她怕母亲打她,一慌张从车上滚下来。祖父硬说车夫欺负小孩,不但不给车钱,还打了车夫。她开始朦胧的意识到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将《蹲在洋车上》和鲁迅的名篇《一件小事》进行一番比较,更能明白它的价值。《一件小事》是作为讴歌劳动人民光辉品质的散文作品,鲁迅朦胧地觉出劳动者的伟大而相比之下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小。而〈蹲在洋车上》却是作者意识到一件平常小事里人和人的不平等,人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来。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那种“彻头彻尾的悲剧”。不论是在街边乞讨的老人还是在做了好事而被打的车夫身上,萧红不仅仅只寄寓了同情,她更多的是在感同身受。这些题材不仅流露出萧红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痛苦,更多的是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的自觉。这一点在她同时代的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同命运的小鱼》里,开篇就说:“我们的小鱼死了。它从盆中跳出来死亡。”她将自己的命运比同小鱼,新奇别致,又带着一份凄惨的美。
《鲁迅先生记》写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和瓶里种的几棵万年青,萧红有意淡化了“万年青”的形象感觉,而着意突出“万年青”耐久耐寒的特性,这正是对鲁迅先生的写照,这心目中的“万年青”正是那个时代绝美的风景呵。萧红的散文名篇《回忆鲁迅先生》更是以一幅充满生活细节的图画,活画出她的导师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萧红是白描的高手,在文章中,她没有刻意的谋篇布局,而是似乎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对一个长者生活全部内涵的理解。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使她的散文浑然天成,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例如鲁迅对萧红衣服的评价,不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鲁迅生活里的平易近人。萧红在文章里不是将她的导师神话,相反,她是要写出一个平民的鲁迅来。对平民意识的自觉传播,这也是萧红作为平民作家的创作的一大特色吧。这篇对生活写真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她散文里的颠峰之作,也是她散文风格完全成熟的表现。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执著的追求杂文随笔07-04
杂文随笔--生活与追求06-09
永远的小孩的杂文随笔07-04
我的终极追求杂文随笔12-31
城邦上的永远杂文随笔12-14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阅读答案08-27
永远不要嘲笑梦想杂文随笔07-03
永远不分开杂文随笔07-04
请永远忠于梦想杂文随笔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