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唤醒的勇气杂文随笔

2021-07-02 随笔

  傍晚很晴朗,夕阳的余晖静静洒在临窗的床沿上。

  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询问我出书一事。

  自己纳闷,怎么好心人从天上来?主动为我出书?

  之后,是熟悉的声音:“还记得每年给你们下发的卡吗?一年两张,共三年。”

  “嗯嗯……”我答应着。

  我明白,此刻,我只能答应着。

  主管领导进去了,不知还会牵扯多少人。不知有多少人内心惴惴。

  都是“素质手册”惹的祸。

  “中小学生素质发展手册”是省厅组织我们编写的,历时三个月,有正式书号,学生自愿征订。我是编写组首席专家,从内容到排版都是自己设计……

  一阵风吹过,太阳的影子倏忽不见了,几片乌云好整以暇地蹲在窗口。

  那是不分昼夜的三个月。研究1-6年级所有学科的课标,设计学生综合素质检测报告。一审二审三审,字斟句酌。十几次研讨会,整合40几位专家意见,修订成形。编辑手册要用photoshop软件,自己不会就自学,命令是英文,上手很慢,从网上买了破解版,设计好花边纹饰和封面。电脑内存不够,只好重新换了一台主机。开始制版印刷,自己打车跑出版社、印刷厂,用套色还是用麻肯纸,边线封线是多少,可否骑马钉,专业术语太多,隔行如隔山。

  天色蓦地暗了下来。

  回忆这些干嘛?是的,后来领导换任,新领导盗了版,改头换面下发全市,收上来的钱全都打到他自己的卡上。省里得知,收回了书号。

  但愿,别再牵扯无辜的人。

  心,有些酸酸的,还有些痛。

  入群,一卒先生在分享《金陵断章之一:石城怀古》:

  我想还是去看看石头城吧。既然带了孩子来,就从头开始吧。再则,我似乎也难以平抑自己怀古凭吊的莫名心绪,不然,心底里何以又一遍遍地叩击起刘禹锡的诗句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一卒的文笔充满了历史感和悲悯情怀。行文构思充满象征意蕴。苍穹这样评价。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历史的记忆,历史是可以遗传的。而遗传的肯定不是大事件的感受,而是城墙里的一些东西,青瓦里的一些东西。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遗迹的时候,会陷入沉思,因为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开始响起。

  是啊,“当我们触摸到内心深处历史的遗迹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当下和未来。时过境迁,乐观的人会憧憬,悲观的人会有所不确定。”

  “手册”事件已是历史,然而又是当下。

  何时,乌云被星星镶上银边,隔着窗帘,透了光进来?

  我在想,评价多元化的内心世界,除了“手册”,世上可有一种诚实的方法?

  应该有,除了身临其境,我想到了叙事。教育,或者说教育者,以自传叙事的姿态身历其境,是对历史和当下的负责。

  很简单,比如我们观察彼此的教学,可以对彼此有足够的认识,这需要展开真诚的对话,既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提高自我的认识。这是我们从彼此身上找到帮助自己教得更好的资源小径,而且,是互通的心路。对话即是叙事。

  但是很难。我们常常喜欢寻求技术支持,冠以学术研讨,而心灵还是水泥滩涂。

  心灵唤醒,一直是我们卓越班的研修重点。从南京的“文化自觉”到北京的“实际获得感”,一路走来,仿佛一条通道渐渐打开,自己成为站在通道上的人。

  上周卓越教师高研班现场研修活动,我鼓励授课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说课。她用“忐忑不安”一词概述,然后具体讲了自己是如何上“真实”课的。最后感慨:“以前对学生充满了不信任,总想牵着走,总想不会的时候多讲点,这次我发现自己真的错了。”这些话作为全国名师很少有人敢在众人面前表达。同台授课的一位特级教师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动听的说课。”

  我们彼此坦诚的壁垒,除了竞争和展示欲望所带来的恐惧感,还有技术标准。我们背上历史的语文,自身四分五裂,不自觉“秀”课、争“分”、要面子。

  那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学生的分享交流非常流畅。本来,她的理念很好,围绕丰子恺的《鹅》,构建主题教育综合实践语文单元课程体系,拓展学习空间。但由于全年级组教师帮忙准备,于是所有关于鹅的知识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课后有老师私下议论:这些背熟的知识有用吗?席间用餐,我说了一句:准备得太假了。

  能理解,教学是个人化专业水平的代言。作为特级,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即便是普通教师,当我们走进教室,学生被我们关在门里,教育也被我们关在门外。我们习惯讨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少和人分享“我是谁”的体验。像帕尔默形容的,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城堡,其他封地的.君王一概不受欢迎。我们不仅不称其为孤立主义并努力克服之,反而美其名曰“学术自由”。

  和“评价手册”私售相较,教育可以轻而易举成为打着的旗号或“独奏文化”,或追求经济利益,或追求高“分”的回报,致使我们置身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私欲膨胀。

  之所以倡导教师叙事,原因在于唤醒教师走出壁垒,在了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自我觉察,清晰看见自己的技巧和知识,连心性的高低都一目了然。

  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呢?

  一弯眉月隐现在沉沉的天幕上。“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梦得的“旧月”又照人间,残月光照见教育的绵长。

  读一读《“支教岛”刷爆朋友圈,李淑芳善举感动万千人》,养心。

  在“爱心支教岛”,一直跟进姜老师在进行叙事观察和学习。今日他对“集体备课中的失效研讨”做了行为分析:一是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集体备课?);二是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降低(集体备课能给我什么?);三是技术层面还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这些,仅仅是这些,就够了吗?

  想起北京教育学院吕教授指导《白鹅》教学,全程参与培训后的感言:

  清晨五点半启动一天的生活,大巴一路顺畅,到达唐王李世民命名的唐山开始一天的学习,看着作课老师的变化,孩子们的变化,心里美美哒……两节课饱含两位老师的疑问焦灼思考怀疑……所有的苦都经历过之后,今天的呈现让人很是满意。

  从理论到实践这个过程如此艰难,不过,我们总算有进步有生长。四地卓越的老师们侃侃而谈,每个人都是一门优秀的课程。培训要给老师发表的机会。他们帅帅的板书,软软的温柔的动听的声音让我好迷恋。

  回到北京,已经夜里八点,灯火辉煌的帝都在微雨中阴冷潮湿。才知道这一天,我们竟是如此辛苦劳碌,睏得睁不开眼睛了……

  夜幕笼罩着思绪,何时,明月照我还?

【自我唤醒的勇气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杂文随笔唤醒味蕾06-30

勇气杂文随笔07-03

自我催眠-杂文随笔06-11

在一起,需要勇气杂文随笔12-25

安静下来的勇气杂文随笔12-25

希望自己能给母亲离婚的勇气杂文随笔07-04

被杀掉的自我杂文随笔12-06

自我吐槽杂文随笔12-25

阿呆的自我与救赎杂文随笔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