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容斋随笔,卷二.汉采众议》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损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翻译
万汉元帝时候,珠崖(今海南琼山县东南四十里)反叛,几年平定不了。皇帝和大臣商议使用兵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应当打。皇帝便问丞相和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打,丞相于定国以为贾捐之的建议对,皇帝采用了贾捐之的意见。就撤消了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兰于既归服了汉朝,上书说愿意保卫汉朝边塞,从上谷(今北京市怀来县东南)以西,撤走汉朝守边的军队,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皇帝让大臣们商议,都以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疆情况,以为不可答应。皇帝询间情况,侯应提出了十条不能答应的意见,皇帝于是下诏不要再谈撤掉边备的意见。汉成帝时候,匈奴使者想要投降,皇帝让大臣们商议,大巨们主张应按旧例接受他投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可答应,皇帝采纳了谷永的意见。使者果然是诈降。汉哀帝时侯,单于要求朝见皇帝,皇帝不想答应,便征求大臣意见,大臣们也认为耗费国家钱财,不宜答应,单于使臣便走了。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皇帝省悟过来,召回匈奴使臣,另写了诏书,答应了单于的请求。汉安帝时候,大将军邓鹭想放弃凉州(今甘肃陇县),加强力量,以对付北方边患。朝廷召集公卿商议,都以为可行,郎中虞诩陈述了三条意见,以为不能放弃。于是又召集四府(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商议,都同意虞诩的建议。北匈奴再度强盛,西域诸国断绝了和汉朝的关系,大臣们多主张关闭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和西域断绝交往。邓太后召来军司马班勇,询问他的意见,班勇以为不宜断绝,于是采纳了班勇的意见。汉顺帝时候,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蛮反叛,皇帝召集公卿百宫和四府的僚属商讨对策,都主张派大将进兵征讨,议郭李固提出反对意见,要求选派刺史太守去安抚,四府都听从了李固的意见,岭南又安定下来。汉灵帝时候,凉州军士骚乱不止,司徒崔烈以为应该放弃,朝廷乃召集公卿百官商议,议郎傅燮以为不能放弃,皇帝听从了傅燮的建议。这八件事,都关系着国家成败,当时公卿百官都有了共同意见,贾捐之等八人,都是郎、大夫一类的小官,却敢提出不同意见。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都不是英明的皇帝,都能够违背众人,听从他们的意见,大臣们不论贤愚,也不再坚持前议,这是公道还存在的表现。每件事都能这样,天下还有不太平的吗?
《容斋随笔·卷二·汉采众议》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背景
1. 政治环境
作者洪迈生活在南宋时期。南宋偏安江南,面临着北方金国等政权的军事压力,政治局势较为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国家治理、政策制定等问题格外关注。
南宋时期,较为激烈,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不断。这使得人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决策、平衡各方利益有了更多的思考。
2. 文化氛围
两宋时期文化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阐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文人学者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成为一种风尚。
史学在两宋时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和借鉴,以史为鉴来思考当下的问题。
二、作者经历与创作动机
1. 洪迈的经历
洪迈出身官宦世家,学识渊博,曾在朝廷中担任官职。他广泛接触政治事务,对国家的治理和决策过程有着深刻的体会。
洪迈在为官期间,目睹了各种政治决策的过程以及不同意见的争论,这为他创作《容斋随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考的角度。
2. 创作动机
洪迈通过撰写《容斋随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进行分析和评论,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提供借鉴。
在《汉采众议》这一篇中,洪迈可能是有感于南宋时期政治决策中缺乏充分的讨论和广泛听取意见的情况,通过回顾汉代采纳众人意见的做法,呼吁当时的统治者重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相关推荐
【《容斋随笔,卷二.汉采众议》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容斋随笔·卷九·棰取半》原文及翻译12-01
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原文附翻译05-14
容斋三笔·卷二·洪迈原文及其翻译02-27
容斋随笔·卷五·平津侯原文附译文07-18
容斋随笔·卷八·韩文公佚事原文附译文11-15
容斋随笔·卷十六·王卫尉原文附译文05-31
容斋随笔·卷四·张浮休书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6篇)03-26
《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