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坚信,古老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一块木头,一间屋子,都有灵魂附着。
你的旅行,是脚步的丈量,还是灵魂的对话,是唯一区别生与死的衡器。
每个人的旅行都有不同的意义,你带走的是身体的疲惫,或者是灵魂的新生,唯有风景是不变的,你来或不来,它都在那里,不喧不哗。
千灯古镇,暌违已久,隔望千年风月,终究得见。
吴越争霸的烽火,赋予了千灯之名。吴凇江贯穿吴地,江畔有用作烽火台的土墩一千座,第一千座位于昆山南30里处,故名“千墩”。
又因墩上长满茜草,又曾名“茜墩”。直到1966年,改名“千灯”至今。
进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千灯古镇,须先走过气势磅礴的三桥。
这天生的王者之气,几乎要迫使我匍匐于它的脚下,在朗朗乾坤之间,顶礼膜拜。
三桥连袂而筑,造型结构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风格。
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以河而名,为明代风格;中间横跨尚书浦的三孔石拱桥叫做恒升桥,取步步高升之意,为清代风格;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唤作鼋渡泾桥,为宋代风格。
每当夜间,皓月当空,立于桥头,顿觉有登临绝顶与天对话的气场。再看水面,三桥交汇处月影投落,华光四泻,更觉世间静好。
故此成为千灯一景,名曰三桥邀月。
登临三桥之上,正面是巍峨的七级秦峰塔,系梁天监二年延福禅寺僧从义募建,高约39米,顶刹用纯铁铸造,高约7米,铁葫芦作顶,下焊八角环,每角立一紫铜小鸟,再下嵌四片白铜大耳形片,大耳片边有铁连接顶层四只翘角,每角檐下系一铜铃,有风吹过,铜呤叮当,令人心旷神怡。
千灯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
过了桥,就是有着江南一绝之称的明清石板街,延绵2公里。又因“古宫闲地少”,两侧商户林立,使得街道看起来更显逼仄,有“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戏说。
虽说这样的古镇在江南比比皆是,但我还要请你静下心来,随我去拜谒两位豪杰雅士。
一位是柔美至极的'昆曲始祖顾坚,另一位则是抵御外辱,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清义士、大思想家顾炎武。
当至柔至美与至刚至烈在千灯相逢,这古镇就多了一份厚重。
到千灯岂能不赏昆曲?
古老的戏台前,一屋子的人悄无声息地坐在那里,守着一杯清茶,看台上《长生殿·小宴》里,杨贵妃醉酒后的柔情似水。
一声声勾魂的水磨腔绕梁不绝,恍若时空流转,由着那千百年历史的风尘扑面而来。
无论是热泪盈眶或是刹那间的心旌摇曳,无不是为这浮游在心的暗香涌动,感慨、击节……
到千灯,又岂能不祭英烈?
在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声壮怀激烈的呐喊,300年之后,中华大地再次遍染烽火,新四军淞沪(千灯)昆南抗日游击区的战士们,用大刀长矛和缴获的武器誓死保卫家园,多少先烈在此抛头颅洒热血抵御外辱,歼灭日伪军近2000名,成为淞沪地区抗击日伪的主要武装力量。
华夏五千年,有过多少柔美,又有过多少刚烈的传奇,无人说得清。
而倘佯在千灯古镇的每个角落,突然你会观照起自己的内心,原来那亘古延续下来的血脉里,至今还流淌着大美与大爱,坚韧与不屈的基因。
【随笔:去千灯古镇探寻华夏风骨】相关文章:
千灯古镇400字作文03-06
昆山千灯古镇导游词03-16
千灯古镇导游词范文02-09
作家的风骨杂文随笔07-03
风骨精彩心情随笔06-12
探寻古城游记随笔07-14
古镇小巷随笔02-14
探寻教育的真谛杂文随笔06-29
千灯湖赏灯作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