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应该是凉的-杂文随笔

2021-06-10 随笔

  商场里在展销一款无叶电扇。负责推销的是一个乐呵呵的大婶,说话带天津味儿。一个小朋友把手探进去试了试:“不凉。”大婶弯下腰:“不凉?这么大风不凉?”作势要捏孩子的脸,“说谎话鼻子要变长的!”小朋友一溜烟跑掉了,逗得人们咯咯笑。

  贪图凉快,我已经在电扇的体验区坐了半小时。这段时间,一台电扇都没卖出去。来往顾客觉得新奇,常有停下来看的,这时大婶就兴冲冲地上前搭话。她的天津腔里好像带着一种本事,甭管别人爱答不理,她总能让自己敞敞亮亮的,全身透着热情洋溢的劲儿。比如,她把宣传单往顾客手里塞,顾客摆手不要,她说:“嗨,这么大张纸!路上拿着扇扇风也好啊,拿上拿上!”被她这么一吆喝,笑意也会爬上对方的脸庞。

  她让我想起小时候的集市,人头涌动,一股活泼的生气弥漫其间。我猜,这也许是它为什么被叫作“生意”。我还想起了过去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想起他们南腔北调的吆喝声。最怀念一个推着自行车卖面包的。他在楼下一吆喝,我就喊:“面包!别走!”他悠长地应一声:“好!”我找爸妈要了钱,穿上鞋,咚咚咚地跑下楼。那是个三十来岁、胖乎乎的大叔,把一叠零钱塞进鼓鼓囊囊的兜里:“慢点跑,小心摔跤。”

  今天,再要买面包或者买别的什么,就方便多了。网上下个单,连钱都可以一块付了,不一会儿就会有快递上门。打开门,签收包裹,道声辛苦,关门拆包。也许还可以晒个单,拿到一点返券。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我们井然有序地、平稳地、甚至精准地完成了一单交易。互联网世界的产品经理为我们优化了其中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丝冗余。

  但我仍时不时想起小时候的那些生意。虽然麻烦,也没有那么经济,那种慢节奏的交易里却饱含着生活与生活的相遇、人情与人情的交融,以及怡然自得、岁月静好的伫望。有人逛遍了小城也没能买到合意的东西,有人守望了一天也没做成几单生意,但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谁都乐呵呵的,没那么着急,“过日子嘛,谁不是这样。”

  我的一些做互联网的朋友常常抱怨日子难过。他们的心情随着报表上的数据上下起伏。一个朋友说起他周末要组织一场路演,唉声叹气,仿佛这只是流水线上枯燥无趣的一环:“闹哄哄的,真不想去。”我安慰他:“就当逛商场凑个热闹,随便玩玩呗,也挺有意思的。”朋友说:“我哪有你那么好的闲情逸致,我是要出数据的。”有别的.朋友深表理解:“靠路演做推广效率太低了,拉到的都是想占便宜的老头老太太,拿完奖品就删掉了。”

  和他们相比,我常常感谢自己这份职业。相比互联网的“大”,无论咨询还是讲课,我做的事都未免太“小”了,小到我从来都不需要考虑数据和KPI。我一个小时只能与一个人对话,对我来说,这个人就是这段时间的全部。

  这一个小时限制了我,同时也成全了我。在这一个小时里,我进入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与他同在。有时我感到难过,有时又会由衷地欣喜,我专注地沉浸于感受之中。在这过程里,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踏实、沉着、笃定,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做一件清清楚楚的事。提供服务,换取收入,毋庸置疑地确认着生活本身――这一瞬间,它脱离了数据而存在。正如商场里的大婶,在一段时间没有开张的生意里,她在乎的不是销售提成,不是细分市场,不是公司财报更不是上市,她只是在乎对这个孩子来说:风应该是凉的。

  我忽然想起来,我甚至忘了问路演的朋友,他们究竟在卖什么样的产品了。

【风应该是凉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凉薄杂文随笔07-02

西风独自凉杂文随笔07-04

夏夜与凉床杂文随笔07-03

幕微凉杂文随笔07-02

墨尔本的风的杂文随笔07-02

躁风杂文随笔07-01

躲风杂文随笔07-01

晋风杂文随笔07-01

走廊的风杂文随笔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