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随笔

2021-06-09 随笔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麻老师上本课时,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祝老师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麻老师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麻老师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虽然方法有了,但是渲染气氛还不够浓烈,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但还不是最佳。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祝老师提出问题: 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有的学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从孩子们的眼睛里可以看到学习的欲望和对友谊的向往,但是回味这节课,我感觉到教师语言的魅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加强语言的艺术性,那课堂会更加精彩。一节好的语文课给学生的就是一种享受,作为一名教师都要为之努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自主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分别以学生熟悉而喜爱的水果,苹果,香蕉等命名各小组的名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了游戏,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应该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应该是一堂完美而生动的课。

  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苹果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香蕉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上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梨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梨组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它使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新能力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在语文课上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教学生巧记“界”和“画”,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谜语,请打家猜:

  师:想一想,一座城里有十万兵,出去十万去打仗,回来只剩十一个人,大家猜一猜,好吗?

  生:好。

  生:是“界”

  师:对呀,真棒!

  师:那么我再说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大雨下在横山上

  生:是“雪”。

  诚然,老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新字确实比较直观形象,有助于巩固生字教学,但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所以,语文老师们,当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千万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邪恶、铜臭、美色……

【去年的树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1-03

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10-28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9-05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07-02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8-06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9-06

《去年的树》教学课件03-31

去年树教学设计03-21

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