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感悟随笔

2022-07-12 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感悟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1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寒门出贤士。”在戏剧舞台上,我们见多了吕蒙正、邹应龙这样少年孤贫而终成大器的人。因为读书读的好,为人正派,他们总能得到美貌而富有的千金小姐的眷顾,而终究又金榜提名,在连捡块抹布都要用兰花指的极精致化的舞台上,你看不到饥饿、贫穷的可怕,而每读到杜甫的作品,我总是感到困顿两个字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的扼住杜甫的咽喉。

  不管是作家还是诗人,他们都是用两条腿走路的:一是生活,另一条是对生活的思考。“走进杜甫,犹如走进一座大山”,每当隔一段时间再读杜甫的诗,少了崇拜的热情,多了几分冷静;少了热血沸腾,多了一分莫名的悲哀。

  红烧是一道杂文,涮火锅恰如随笔,烂炖的大锅中当然是长篇小说。那么清炒是一盘诗。杜甫的诗犹如在烈火中,在灼热的炊具中翻来覆去,清清淡淡。正因为如此,才使杜甫的躯体乃至整个心灵都细腻起来:他想到的不只是自己,更多的是百姓。

  面对这样一个勇士,我在也不能说什么了,我不想高唱他是多么伟大,多么的忧国忧民。因为这样一哄而上,读了会让人很烦腻。文学创造上的雷同与平庸,也是一种资源危机。

  然而他还是死了,死在了那个跟他的生命与信念一脉相承的时代。那个寒门贤士注定饱受煎熬的时代,这个未仍将从他的笔下汲取奋进的力量,这也可以慰藉作家苦难的心灵。也许这就是他最终极的人生,尽管不算圆满。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2

  昨晚不经意在电视上看到介绍唐朝诗圣杜甫的生平,心中不禁感到一些震荡,虽说杜甫是我自幼读书就熟知的诗圣,但真正的了解剖析还真的是第一次,也许是到了中年,经历了世间沧桑,才有了些许的感悟吧。

  其实近年来我喜欢读一些类似曾国藩,范仲淹家书的文章,从这些古代先贤身上学习一些治家,修身,做人处事方法,也是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当我真正全面地听到杜甫生平所作所为,59岁客死他乡的悲惨命运之后,其实更多想到了我们现在作为社会中每一个担负承上启下的中年人应该引以为戒的责任。

  杜甫出生在一个唐朝比较繁荣的时期,就当时家境而言,应该是比较富足的,二十岁时参加进京考试,落榜后,开始了长达16年的游历名山古迹历程。在当时,如果没有好的家境如何能够完成这些说来很烧钱很奢侈的事情,古代人行走出门多是依靠车马,当然就免不了随从人员,每天各项开销,按照现在的标准,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就这样,当36岁的杜甫回到家乡时,仍然是一个标准的“啃老族”,此时他的父母已经进入老年。当他的父亲在杜甫40岁时离开他到天堂的那一刻,杜甫是不具备养家糊口能力的。我们无法考证当时杜甫父亲是如何的心情,是否后悔没有培养教育儿子要先学会生存再去吟诗游历。但杜甫确实在父亲离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家境败落,不得已开始为了养家糊口,四处找工作。从他的作品中也明显感觉到他开始接近底层人民生活的现实,看到战争的残酷,看到贫苦百姓的悲惨。想想看,今天的人们,如果四十多岁才开始出门找工作养家糊口是什么光景。后来他再次遭遇因为贫困,自己儿子被活活饿死的厄运。当时杜甫的心情,不用描述,应该我们都能体会,比切肤之痛还要大的创伤啊!当他最后被朋友收留后也算是幸运的,但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朋友暴死对他来说,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最终颠沛流离,客死他乡!

  今天社会,和平年代,也是我们的福气,但是作为同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们怎样教育下一代。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德行是必须的,但是教会孩子如何生存更是必不可少的。看看我们身边发生怎样的情况就知道,家境好的人,孩子自幼自恃清高孤傲,成人后,就业全靠父母包办,买房子,买车子,等等都是基本啃老。工作久了怕辛苦,嫌弃工资低,抱怨没有大堆的财产继承等等不胜枚举。最根本的原因,其实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做父母亲的太溺爱造成的。在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够保证一辈子甚至几倍人都吃穿不愁呢!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要说,不是穷人的孩子也要早当家,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假如杜甫的父亲能早一些培养儿子如何生存,结果会怎样?当然这样评价诗圣是很不尊敬的,但是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也是一种借鉴。

  曾国藩的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受益,“不要给子孙留钱财,如若子孙有出息,要钱没用,如若子孙没出息,那样会害了他!”真是这样做的,曾国藩子孙后代各个都是自食其力,不是依靠祖宗遗产,曾国藩也没有留下财产给子孙。这让我真的很敬仰,他平时做官廉洁,对待父母孝顺,对待家人亲戚朋友的爱,让我们后人钦佩。我们不求自己能够成为伟人,但是起码不能给社会添加负担,这是我由衷感悟到的,让子孙后代传承好的德行和生存的能力,远比囤积一堆财产更重要。白手起家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还是占大多数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要有这样的能力,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3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可他用他敏锐善良的心爱着他生活的那个世界。

  杜甫细腻。写到“老妻”“稚儿”的诗歌,“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苦难中充满乐趣,调侃中充满温情。要知道,杜甫不是“丈夫正色动引经”的那种迂腐角色啊,他是那么热爱生活。

  杜甫忧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哭啼,“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悲叹,“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远没有李白“开怀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来得豪迈潇洒过瘾。杜甫同样有过凌云壮志万丈豪情,即便在二十五岁落进士第后,依然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驰太虚目骋八极的激昂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里透露着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的自信。这些诗句,就其豪迈爽快,丝毫不减任何一个豪放诗人。

  杜甫忧民。他的《兵车行》是一首具有标志意义的诗歌,它既代表着杜甫沉郁诗风的成熟,也代表着杜甫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哭的诗歌内容的开始,它就像宣言书,从此,杜甫开始了他表达人民思想、情感、要求、愿望的诗歌创作。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这国家不幸的时候,有人放歌山水,有人隐姓埋名,有人自顾自命,更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杜甫却用他那羸弱瘦削的肩膀扛起了人民的苦难国家的不幸,虽然他那肩膀太瘦弱了。

  杜甫忠君。因为那时候,君就是国。杜甫忠,却并不愚,从《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到《秦州杂诗》中“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从《忆昔二首》中“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到《遣遇》中“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杜甫对官宦甚至皇上的批判是贯穿了他的一生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忧乐。决定杜甫思想的,决不仅是“奉儒守官”的儒家教育,还有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困守的屈辱和辛酸;还有“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和百姓共尝艰辛的生活。这些,才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杜甫稀有。他是那样热爱李白,他一首又一首地写着李白的赞歌,能够查到的,有十七首之多。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夸奖李白的诗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感叹李白的才思;“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为李白鸣不平;“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抒发对李白的思念;“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对李白的定论吧?在这些诗中,既有对李白诗歌积极的推崇,又有对他诗歌地位崇高的评价,也有对李白郁郁不得志的深厚同情,还有对他真挚的友谊,表现了“诗圣”谦虚的情怀和诚挚的心灵。事实上,李白也从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甚至对那些毫无名声的后辈的评价都让人羡慕之至,可唯独对杜甫的诗歌,只字不提。所以我宁可相信,今天我们都在津津乐道天宝元年李杜的那次著名的相见,津津乐道中国诗歌天空最亮的两颗星的交汇,是我们美丽的心愿和一个动人的传说。

  杜甫巍峨。这个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

  世论杜甫诗,“沉郁”一词用得最多,“沉郁顿挫”这是杜甫对自己诗歌风格的概括。什么叫沉郁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解释:“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有人说杜甫的诗中泪水太多,而我想,如果杜甫的泪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不幸而流,那他也不过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而已,可他不是,或者说他多愁善感,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把自己的忧愁和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了百姓的苦难、国家的安危。这个时候,杜甫的忧愁就不再是单纯的小夜曲,而是层次丰富、情感深厚的交响乐。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休戚与共的。顺遂时,不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不沉沦于一己辛酸,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杜甫,就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能热爱这个世界吗?一个不热爱亲人的人,能给别人热爱吗?我觉得杜甫是值得尊敬的诗人。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像他一样敏锐善良的活着才不枉此生,也才配在灵魂的户籍上大大的烙上“炎黄子孙”四个字。

  赏析:杜甫在唐诗的乐章中,与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清丽,李商隐的雅艳同时存在,与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李白齐名。但这些都还不够,他更优秀,更伟大之处,在于他以一颗敏锐善良的心爱着他生活的那个世界,他是那么细腻、忧郁、忧民、忠君、稀有、巍峨。正因为如此,千载而下,他的形象依然那么光彩照人,令人神往。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4

  他注定是孤独的,夕阳西下,他的背影映在余晖之中,如同一只在天地间孤独飞翔的沙鸥。

  何尝没有年少气盛过?“健如黄犊走复来”“一日上树能千回”他狂放,他骄傲,他不屑同辈间的打打闹闹,他的心境在同龄间是孤独的,他自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志在鸿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世的险恶,帝国的阴影尚未进入他视野,尽管孤独,并不凄凉。

  他何尝没有追逐功名过,只是花言巧语为“野无遗贤”的最荒唐的科举被他赶上了;有口蜜腹剑之相亲自主持的集贤院考试被他遇上了。他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长安十年,他囊空如洗。世情险恶,人情冷暖近在眼前,他历经了无数离去,无数背叛。天地之间暮色苍茫,孤独飞翔的沙鸥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年少时鲜衣怒马的世界破碎了,取而代之的是世间的苦难。他的脚开始慢慢在民间扎根,他的眼开始望向人间疾苦,望向他曾不屑为伍的凡夫俗子。

  春草木深的长安城中,他孤独到怕听见鸟儿的鸣叫,本已逃离了长安,但肃宗灵武登基的消息令他无法不投奔新皇。被叛军捉住,他再次回到逃离之地,囚禁在失去大唐盛景的都城中。国破山河在,天地沙鸥的心却无处安放。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飞翔的沙鸥,找到了一个避风的港湾,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静谧的时光。

  一叶扁舟,漂泊江中,最后两年的时光里,他被迫离开了避风的港湾,孤独的天地一沙鸥飘荡四方,夕阳中他的背影那样单薄又无力,他是孤独的,是伟大的,他有一个永远抹不去的名字——杜甫。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5

  古诗审美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优美的古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悠远,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等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杜甫的《绝句》就是这样的佳作。

  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它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总揽全境,却构成了一个令人胸怀天下的意境。我们从诗人的内在情感解读,一开始展现的是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感是怡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绵延以至千万里。四句景语完整地展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及情感活动。当然,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情感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无法全面感受的,这也是本篇诗歌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不断地反复朗读,还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阅读审美中形成意蕴绚丽流动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要真切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打破了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讲析的呆板做法,而是采取意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让学生整体感受这四句诗构成的一幅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或从图或从诗中找到:黄鹂、白鹭、西岭的雪、门泊船。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前面两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这两只久别的小鸟见面会说些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鹭,让学生想象白鹭上青天时的姿势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这两句的学习让学生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去理会草堂周围一派愉悦的美景,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看着视频创设情境: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却被西岭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杜甫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呢?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我小结道:杜甫写西岭绝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夙愿难酬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着重挖掘文本的意蕴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去渗透杜甫当时心境意境的美妙之处。如在教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象乘坐船的会是哪些人,他们和船家之间会说些什么,紧接着我问学生去东吴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三天!”有的学生说:“五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多一个星期!”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我出示地图告诉学生东吴离四川相去甚远,杜甫为何要搬迁?我就着资料给学生讲解起杜甫生不逢时的那段历史,学生走近了杜甫,走进了他那段“何日是归年”的岁月,走进了“万里船”在和平年代沿岷江穿三峡畅通无阻的岁月。最后,伴随着优美的《梦江南》这首古筝曲,朗诵杜甫这段时间所创作的代表性的三首古诗——《春望》《草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和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审美层面的共鸣!我和学生都陶醉在这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中……大文豪苏轼曾说:“少陵翰墨无形画。”而杜甫的这首《绝句》堪称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一样的春光,不一样的感受。是啊,春景是美!但正是因为国家平息了叛乱,诗人可以回到久别的故乡,眼前的春景就变得更加的美丽和令人向往!“一切景语皆情语”!千百年后,诗人依然让我们陶醉其中!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筑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培养高雅的气质。通过以上意境体验式的教学,我发现只要教师把文本研究深,方法得当,引导得法,这种超越文本的意境学生还是不难理解的,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6

  甲午年正月,余旅寓巴蜀,过杜甫草堂,念及杜工部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命途多舛,遂作此篇以缅怀先哲,略表敬仰之心。

  蜀山接蜀水,垂柳复垂柳。工部旧居今尚在,雾里苍苍几重墨。

  忆昔少年时,振翅上青山。弃燕雀之小志,愿鲲鹏以遨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兰经芳杜,挥鞭日将暮,青牛将出章台路。章台接建章,怎奈路途艰!十度春秋,几番浮沉,唯余一腔报国之热血矣!

  疏勒井泉寒尚渴,燕山烽火夜应明。后骑应分渔阳城,前旌已破洛阳宫!兵败须臾如山倒,七巧玲珑报无门。车辚辚,马萧萧,空有志,身囹圄。

  九死一生得脱去,一腔报国心,讽谏左拾遗。行行避叶,步步看花。然奸佞进谗,紫微震怒!本意奉宣室以致尧舜,居庙堂而治盛世,事多与愿违。君虽有璨璨若明月之才,明明如明星之德,一旦被疏,去国怀乡,不复被用,虽心系君王,兼怀天下,岂不枉然?

  见原野之秀芳,忆长河之邃谷。若有兰闺数十重,怎知榆塞三千里?潼关道上为三吏,东都境里作三别,文易成功功难就,槛外长江空自流!酒醉深处愁更愁,只为社稷为君侯!咸阳桥下争相泣,谁教夫婿苦苦行,恨鞍马之劳顿,痛银箭之更赊!

  蜀山风候异秦川,少陵逆江入巴蜀!巴蜀道难,少陵心艰。纵令蜀国多名山,直教中原荐贤才。浣花江畔为浣花,月夜深里作月夜。闲来筑屋碧溪上,却恐秋s风破茅屋。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扁舟一叶,寄浮生于清流;残阳一瞬,问前路以何在?悲少陵之迟暮,叹其生之多艰。

  钱穆曾言: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然秦山破碎,泾渭难分,君以饥寒之身而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犹思悯国哀民。伤时桡弱,情不忘君,忠兮,义兮!

  人兮,鬼兮,诗兮,圣兮!后人而视矣。范文正公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公亦是也!

  君生其时,不得其志。将泣于文,亦兴于文。仁人矣,智人矣,贤人矣,圣人矣。其文即万古仰之,传十世可至万世而为典。嘉其处世为人,岂不为吾辈之楷模乎?

  不朽子美!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7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8

  在旧书摊上,我居然淘宝淘到了一本杜甫诗选注,当然它不是什么孤本善本那样的文物,但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我为自己的幸运感到窃喜不已。同时也为这本诗集的遭遇感到惋惜,诗圣的东西居然被人抛弃。

  回到家里,我并没有把它束之高阁,珍藏起来,而是放在枕边,时时拜读。

  常念杜甫,让我见识了诗圣少时也有少年人的活泼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活泼好动、爬上树抢枣摘梨的杜甫,是否让你眼前一亮呢?也见识了他青年出外游历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狂放不羁的一面,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

  常念杜甫,让我时刻不忘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为他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倾倒。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长吁短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兴奋颠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控诉......这些无不反映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三吏、三别,即使在他逃难中,也要用自己手中的笔,一路写下他当时见到的社会现实,哭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即使在自己最困顿的时候,栖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仍不弃自己的济世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了他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杜甫这种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博大胸怀永远光照青史!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常念杜甫,你也会感受到诗人温情的一面。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诗人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对于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令他心头为之一暖。他何曾想象过有这样温馨的时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些都反映诗人在外漂泊时,对故乡、对亲人深深地思念。

  常念杜甫,也让我常生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天宝十四年,刚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回家省亲。抛妻别子、困顿长安十多年的他,刚进家门,就碰到小儿饿死家中的惨事。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这种吃上顿没下顿,全靠他人救济的生活也太凄惨。在文学方面,杜甫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家庭方面,杜甫又是不称职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宋代诗人苏轼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写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管是倾倒,还是遗憾,常念杜甫,能让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洗礼,心灵进一步得到净化,越念越觉得诗人的伟大,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杜甫的感悟随笔 篇9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历史性的见面了,从此既开启了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又使两位伟大诗人的诗词创作走向巅峰。此时,李白早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从此,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而伟大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交流交谈,访道问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愉快长谈。

  在梁宋,李白和杜甫还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可三人各怀大志、理想相同而走到了一起。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为国家的富强昌盛而高兴,也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白杜甫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以后他们在诗坛上的巨大成就产生了积极、巨大的影响,从而走向辉煌。

  之后李白杜甫各自游历、从政,但至少有三次遇到一起。命运使他们或遭污陷、或受围困,最后失落、没落了。虽然政治生命与自然命运不济,但却成就了他们诗词的辉煌。李白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时,杜甫则游于晋(今山西省处)。之后李白长往长安,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渴望拜见宰相张说,他先结识了其子张相。又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李白在此期间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以西)。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宰相张说去世,这年李白三十岁。李白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连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开元十九年(731年),李白三十一岁。这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

  这时的李白却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之后李白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有些心灰意冷的李白遂有隐居之意。冬天就要来临时他滞留洛阳。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的好运终于来了,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是降辇步迎的,并且“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但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他诏翰林院。这年的初春时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到了初夏时节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李白的理想是参政治国啊,可能是李白的出身问题使他无法正常入仕,就只得靠诗词才华接近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李隆基才能实现,可唐玄宗只封他供奉翰林,这与李白的理想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他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秽。并做出些出格的事:他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这样就遭到了宫中一些人的忌恨,他们谗谤于玄宗,玄宗听到谗谤的话多了就疏远了李白。李白见状请辞,唐玄宗不但准了还赐金放还。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投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一代诗仙,魂归天外。

  李白不但诗词成就颇为了得,他在书法、剑术、道经方面造诣很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千古绝句,李白的代表作品有:《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风词》《结袜子》《菩萨蛮》《忆秦娥》《上李邕》《梁甫吟》、《永王东巡歌》、《行路难》《上阳台帖》《庐山谣》、《江上吟》、《襄阳歌》、《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邀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夜下征虏亭》、《苏台览古》、《乌栖曲》《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狱中上崔相涣》、《上崔相百忧章》等等不胜枚举。

  杜甫呢与李白分别后,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这种小官杜甫不愿就任,朝廷改为右卫率府、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兵曹参军,杜甫为生计只得接受。安史之乱爆发的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肃宗)。杜甫听说肃宗即位,就去投奔途中却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他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并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叛乱结束后,杜甫经过千难万险最后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盖建著名的杜甫草堂,并在严武的举荐下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严武去世后杜甫离开了成都。历三年,杜甫思乡回乡,却因困难一直住在船上。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聂县令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天妒英才。杜甫的诗“有诗六十卷”《杜工部集》十八卷一千四百另五篇,较著名的诗词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的感悟随笔】相关文章:

世间难遇一杜甫随笔09-06

我眼中的杜甫随笔(精选31篇)03-18

感悟随笔精选04-09

感悟随笔03-17

感悟的随笔06-11

感悟春天随笔感悟03-09

感悟成长感悟随笔03-12

初中生作文感悟杜甫01-27

我与杜甫同行随笔范文(精选8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