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2022-05-07 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2、能根据简单的各种线条(波浪线、弧线、锯齿线、直线等)结合生活经验编述故事;

  活动准备:

  1、一开画纸1张、画上两个点的纸若干张、线条课件;

  2、幼儿操作:A4纸每人一张、勾线笔1支,地上画有各种线条的迷宫。

  活动过程:

  一、 感受线条的流畅。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走迷宫好不好!好小朋友们看这迷宫里都是各种各样的线条,你们可以自己选择一种线条的路线从起点到终点,赵老师在终点等你们,出发吧。幼儿自由选择路线走迷宫。

  小朋友们真棒都走出迷宫了,请你告诉大家你是走什么线条的路线走出迷宫的呢?

  你是从哪种线条过来的?

  你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课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条,除了这些线条以外你还知道什么线条呢?l 来我们的小手画一画吧!

  这些线条可能干了,它们很爱帮助别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会帮助谁呢?

  二、 能根据各种线发挥想象力线条象什么。

  1、出示一张画有两个点的纸

  你们看,今天这两个小点点吵架了,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们手拉手和好吗?(幼儿自由发挥回答)

  现在我就请能干的线条来帮助它们手拉手和好吧!(教师边说边画出线条)

  你觉得他们手拉手后象什么呢?

  你们看这里还有很多的小点点也吵架了,请你们用线条把它们手拉手和好吧!

  请全体幼儿上来绘画。

  你看它们象什么呢?

  这个你觉得是什么呢?

  这个你觉得象什么呢?

  2、用多种线条连接展开想象

  刚才是用一种线条来帮助小点点,现在有很多的线条都说要一起帮助小点点,(教师边说边画)现在你觉得它象什么呢?

  请你们也用多种线条帮助小点点手拉手和好吧! 请全体上来绘画。

  你看到这对小点点手拉手后你想到了什么? l 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三、利用线条创编故事

  我这还有很多的小点点需要帮助,老师一边用线条把它们手拉手一边编成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1、 教师边画边讲述故事。

  2、 扩散幼儿思维,用各种线条表示不同的事物。l 我用两条弧线表示小兔子耳朵,用锯齿线表示大灰狼尖尖的牙齿,用长折线表示长颈鹿长长的脖子,我们可以用各种线表示各种东西。

  现在你们也请各种线条一边帮助小点点手拉手一边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吧!

  2、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倾听。

  好了,画好的小朋友请你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呆

  会儿请你上来讲。

  3、请幼儿拿着自己的画一个一个上来讲述。师:小朋友编的真好,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线条想帮助小点点,现在你们回去用不一样的线条来帮助它编个新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别的老师听好吗?(结束)

  附故事:

  一只兔子要出门去采蘑菇,它穿过一条小路,翻过两座小山,来到了草地上,草地上有好多好多的蘑菇,小兔子可高兴了,它采了满满一篮子,这时有一只大灰狼露出尖尖地牙齿要吃掉小兔子,小兔子赶紧跑,它穿过了树林来到

  了小河边,怎么办呢?突然它看见一只长颈鹿在河边喝水,就大声地叫起来:“长颈鹿快救救我,后面有一只大灰狼要吃我。”长颈鹿伸出脖子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小兔子得救了高兴地打起了滚,它滚下了山坡。

美术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造型优美,色泽淡雅,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盘”从欣赏传统的青花瓷盘切入,通过创设环境、用音乐渲染气氛、欣赏传统青花瓷盘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引导幼儿以线描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在白色纸盘上装饰青花图案,绘制具有民间工艺特色的青花瓷盘,从中感受青花瓷盘独特的简约之美,并激发幼儿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欣赏青花瓷盘的花纹和图案,了解其纹样装饰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色调美和纹样美。

  2、尝试运用烘托主题的方法装饰青花瓷盘,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3、丰富幼儿词汇,学习词语: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等。

  活动准备:

  1、《青花瓷盘》课件,青花瓷纯伴奏音乐

  2、一次性纸圆盘、蓝色勾线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青花瓷盘照片,发现青花瓷盘的装饰纹样特点

  1、出示青花瓷盘照片,初步感受青花瓷盘的装饰纹样特点。

  师:请仔细看一看这些青花瓷盘,你觉得这些瓷盘上的装饰花纹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欣赏青花瓷的色调美和纹样美。)

  师:这两只青花瓷盘上的装饰花纹、色彩怎样?

  师小结:这两只瓷盘上的花纹是用同一种青蓝颜色绘制出来的。这些白底蓝花的图案称为青花,绘制在白瓷上就被称为青花瓷。青花瓷产生于唐代,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瓷器。青花瓷只有青、白两种颜色,上面的装饰花纹干净、简洁,非常美丽。

  师:这些美丽的花纹都装饰在盘子的什么部位?

  幼:盘心、盘边

  师小结:在盘心一般都是各种漂亮的大图案,称为盘心花纹。而盘边人们往往会装饰上花边,我们称为盘边花纹,装饰盘边花纹的目的就是为了烘托盘心的主题花纹,让这只青花瓷盘看起来更美丽。古代的人们很聪明,把日常生活中人

  们熟悉的花草、动物、人物等各种美好的东西都画在了瓷盘上。所以,这些瓷盘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学习新词汇

  师:其实不同图案的青花瓷还蕴含着不同的意思,那你知道这些盘子有什么美好的意思吗?

  幼:这个盘子上有两条鱼

  师:那用一个好听的词怎么说呢?

  幼:年年有余

  引导幼儿观察青花瓷上的图案,从而猜测瓷盘的含义。

  三、了解“青花盘”的绘制顺序与装饰要点

  师:绘制青花瓷盘时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1、了解盘心主题花纹的装饰要点

  师:画青花瓷盘盘心主题花纹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幼:中间花纹要大一点、圆一点。

  幼:花纹要画在中间,不能画到边上去。

  幼:可以画花朵、太阳和很多圆圆的东西。

  师小结:盘心主题花纹可以画花朵、太阳、人物、动物等很多美好的东西。 但是要注意将花纹或图案画在盘子中心,画得大一点、饱满和圆润一点,不能偏离中心,也不能画得很小。

  2、了解盘边花纹的装饰要点。

  师:那么,在画盘边花纹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

  幼:边上的花纹比中间的花纹画小一点。

  幼:边上的花纹要排好队,不能乱画。

  幼:可以画小一点的花朵、三角形、小爱心等图案。

  师小结:绘制盘边花纹时,要画很多个一模一样的小花纹,而且要排列整 齐。花纹的头可以一起朝向外边或中心排列,还可以一个跟着一个绕着盘边同一方向有规律地排列。

  四、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可以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分别进行语言提示或示范指导。

  五、幼儿相互欣赏与交流

  师:你的盘心花纹画得什么,有什么美好的意思呢/

  幼:花,蝴蝶,小草 幼:希望自己天天开心。

  六、青花瓷盘展览会

  幼儿拿着自己设计的作品向大家展示

美术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并能讲解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寓意。

  2、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苗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色彩瑰丽、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的图案纹样的服饰,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感受苗族服饰图案的深刻内涵和美感。增强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教学难点:

  图案形象的特点和对比色的运用。

  教学准备:

  各种苗族服饰、录像、图片、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

  了解有关苗族服饰特点

  搜集苗族服装、服饰图案的实物或图片。

  二、引入新课:

  三、新授课:

  1、提问:通过课前学习,谈谈你对苗族的了解。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进行补充。

  2、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简单概括一下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3、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有关苗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先民不断被迫迁徙,这个过程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清朝,直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4、引导学生欣赏“百鸟衣”

  “百鸟衣”的传说、用途、图案特征、色彩、欣赏价值。

  5、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了解有关“蝴蝶妈妈”的传说。

  6、欣赏“牛首龙纹”的图案,了解有关“龙”的传说。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四、学生作业: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服饰图案进行临摹。

  能讲其寓意。

  五、小结:组织交流。

美术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己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传说绘画是古希腊一位陶匠的女儿发明的,她的情人要出门远行,这位女子就把情人的影子画下来,从而发明了绘画。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位“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华图》。(出示图片)

  2.提问: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华图》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思考提问: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美术教案 篇5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是否到齐,教材准备是否齐全。(1分钟)

  二: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了解有多少?请同学来列举一些他们所了解的古代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名称。(4分钟)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幻灯片欣赏,

  1:出示幻灯片《人面网纹彩陶盆》、《舞蹈纹盆》、《旋纹尖底瓶》。

  2:提出问题

  ①:这是我国古代什么时期的作品?

  ②.: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欣赏瓷器部分并提出问题。复习旧知识(美术与工艺美术)

  (三). 欣赏青铜器、欣赏故宫并加以介绍。

  (四)中国的园林艺术,介绍园林的发展过程。

  四:课堂总结:

  (1)结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2)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鼓励学生自觉地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3)让学生把教材中第18页至21页的内容,熟读一遍,加深对本课的理解。(5分钟)

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回忆生活中各种奇闻趣事,体验生活中点滴乐趣。

  2、指导学生创作一幅《生活的趣事》的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

  1、是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现清楚。

  2、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3、是否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儿童画作品、各种颜色的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水彩笔。

  教时数 :1教时

  授课人: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几天你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新授

  出示一幅学生的绘画作品,启发学生看看说说画上所表现的故事。

  欣赏书中图例,谈谈你的感受。

  并指导创作方法:明确主题,确定人物,添画相应的背景。

  比较欣赏:每组发一幅儿童画作品,学生分析与讨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三、布置作业

  创作一幅《生活中的趣事》的绘画作品

  创作要求:

  1、可以画有趣的课外活动,节日中发生的有趣的事,看到好玩的节目……

  2、画面主体突出,层次清晰,人物要刻画仔细,颜色鲜艳。

  3、添画相应的背景。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作品完成后,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同学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后随感

【【精品】美术教案模板集锦6篇】相关文章:

【精品】小学美术教案模板集锦7篇04-22

【精品】小学美术教案模板集锦五篇03-08

【精品】小班美术教案模板五篇04-23

【精品】小学美术教案模板五篇04-10

【精品】小学美术教案模板7篇04-10

【精品】小学美术教案模板9篇01-29

【精品】美术教案模板汇总8篇05-06

【精品】美术教案模板合集8篇05-03

【精品】美术教案模板合集五篇04-27

【精品】美术教案模板集合6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