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论文1
近年来,初中数学学科在我国的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许多学校将数学论文的写作纳入了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参与数学论文的写作,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学学科的魅力和数学论文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初中数学论文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数学论文的学习让我更有动力去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在课堂上,老师经常带给我们一些数学论文的经典范例,让我们通过分析和讨论来理解一段完整的数学论文。这些论文中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平时课本上没有遇到过的,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去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是密切相连的,互相渗透的。这让我更加有动力去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数学学科。
其次,数学论文的学习使我更加注重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培养。作为一门学科,数学是有很多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通过学习数学论文,我意识到解决问题常常需要启发性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这种摒弃传统思维定势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加开阔了思路,也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通过一些非常规的解题方法来解决。这种锻炼让我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解决其他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
再次,数学论文的学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一些数学论文的写作中,我们需要和同学们共同合作,通过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一篇完整的论文。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思路和见解,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我们能够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这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相信这种合作精神将给我带来更多的收益。
最后,数学论文的学习让我对数学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在写数学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数学并不是一门死板的学科,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发现性的学科。通过解决问题和写论文的过程,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到数学学科的本质和魅力。数学学科不仅仅是一堆公式和计算,更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世界。这种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热爱让我对今后的学习更加有了动力,也更加坚定了我选择数学学科的决心。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论文的学习给我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通过参与数学论文的写作,我不仅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学科的魅力和数学论文的重要性,还培养了我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会将初中数学论文学习的收获作为自己成长的宝贵财富,继续努力学习和发展,为数学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论文2
一、视野差别和“一校一品”
20xx年4月27日,听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孟繁华教授《学校发展的理论框架》的报告,深受启发。其中谈到学校发展理论要点时,提到“视野”问题:不同视野对待同一事情是不一样的。要构建一种核心知识体系,让这种知识体系在学校“流动”起来,进而在同一视野下看问题,这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这一观点,使我想起我区倡导的“一校一品”,建设学校特色的思想。“一校一品”正是在引导学校构建一种“核心的知识体系”,并使这种“知识体系”真正在学校流动起来,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在同样的视野下看待每一件工作,进而形成学校核心力,促进学校的发展。一种教育思想,一套教学模式,一项规章制度,等等,不论内涵大小,不论视角宽窄,只要能在学校教师中达成某种共识,就能形成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知识体系”。
针对实际,精心构想,齐心合力,形成学校核心知识体系,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当然,这种“核心知识体系”是需要在一定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这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和意识。一件事按照常规思维思考,有时感觉再进一步深入很困难。而在常规思维下工作,有时付出很大的努力,却仍然是在原来思维基础上“打转转”。因此,创新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孟教授在谈到创新问题时,例举了一个生动的“烧开水效应”,很有道理,也很耐人寻味。
问题一:一壶水,要求你加热到100度。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困难,我们只要用水壶放到火上烧就可以了,用不了一会工夫,水就会烧开了,开水水温就是100度。问题解决了。
问题二:要求你把水加热到120度。有人就会产生质疑:不可能,水烧开了才是100度,再怎样加热也就是100度了,不会加热到120度。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属于比较传统的,不灵活的,缺乏创新意识的。其实只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思考,也许就会找到解决办法:换成高压锅。问题解决了。
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努力的、不辞辛劳的努力,但再如何努力,结果还是“原地踏步”。因此,当传统思维受阻时,就需要灵活的`寻找另一种思维方式,改变,才会创新。教育的许多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需要克服“承诺升级”,需要创新,需要探索能帮助我们实现教育目的的“高压水壶”。
二、“立体化校本资源”——走出固有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校也在校本教学资料的研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各类校本课程,研制出多样的校本材料,可谓丰富多彩。
然而我们仔细品味,却总是在围绕课堂做文章,基本上还处于以前的“课外小组活动”的范畴。如何跳出这一固有模式呢?我们一直在思考。其实不是我们不能跳出固有模式,关键是想不想跳出固有模式,只有想,才有可能。
20xx年5月6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老师在介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时,提到了两种开发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1、100个成语故事。我们看到这个内容感觉没有什么好奇的,但看看他们的做法,我们不得不佩服思维的创新。他们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100个成语故事的情境,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校园里去寻找这100个成语故事。这100个成语故事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了,遍布校园的故事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素材,通过它,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内容,而且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当然,这一百个故事也是有材料的。
2、100种花草树木。在他们学校中种植了至少100种花草树木,并有科学老师编制这一百种花草树木的材料,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观察。
这两个100的校本材料,再加上其他的内容,就构成了学校立体化的校本教学资源。
这种立体化校本教材开发,是不是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素材可供我们开发,只要我们静下心了思考,跳出固有模式思考,一定会有成效。
数学论文3
德比学院开设七至十二年级课程,学生1200人,教师55人,数学教师仅7人。每天有6节课,每节课50分钟。学生每天8:38必须进校,进校后开始晨读或者集体活动,9点整开始第一节课。我们也惊讶地发现,这里不仅课时比我们长,而且两节课之间都没有课间休息。在上午的两节课之后有20分钟的点心时间?学生可自行购买点心,边吃边休息,之后又是紧张的走班上课时间。第一天上班的我们对这样紧凑的上课节奏感到有些许不适应。
学生的放学时间是下午3点,但真正在这个点就离开学校的学生并不多,许多学生还要参加之后一个小时的补习班,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十二年级学生,留在学校的时间可能还会更长-些。教师也要在放学后准备大量的课堂任务单,许多教师离开学校时都要接近晚上7点了,不可谓不辛苦。
一、英国数学教师的工作量
我所在的上理工附小也有1200名左右的学生,但数学教师有16人,足足是德比学院的2倍。而且我们的老师会根据年级组划分对应的备课组,采取集体备课、说课等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但英国的教师们大多自己干自己的,很少有坐在一起集体备课或者讨论说课的。他们有统一的教材,但是课上教什么内容完全自己定,怎么教也是自己说了算,加上他们有高度的自我隐私保护意识,所以也不存在老师之间的互相听课与学习。英国教师几乎都要跨年级上课,甚至一跨就跨了5个不同的年级。学校一天总共排6节课,数学教师一天差不多都要上到5节课,有时甚至6节课全部排满。这样的工作量让我们咋舌,原来在英国当老师远没我们想象中轻松。
由于学生没有统一的教材及练习册,所以课上学生需要自己记录该节课所有的知识点概要及相关练习题。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数学本,上课时发给学生,课前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板书,记录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每次课前,教师会事先在每个学生的数学本上粘贴下节课所要用到的学习单,所以每个学生的练习本都是厚厚的一本,粘满了各种学习单。试想一下,一个老师要上5个不同年级的课,一天至少5节,每天下班后光是粘贴学习单就要花费不少时间,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每天要那么晚才能离开学校。
二、中英数学教学间的差异
在进行中英数学交流的这段时间里,英方教师听完我们的课,最大的感受是:中方的教师在课前都会设计适切的复习回顾或者与之相关的情境引入环节,作为学生整节课学习的铺垫和脚手架。例如我在英国期间执教的“加法交换律”,就是以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的:猴王给小猴子们分桃,每天上午3个桃,下午4个桃,小猴子们不乐意了,嫌猴王给的桃少。猴王斟酌了一下,提出上午4个桃,下午3个桃的分配方案,小猴子们一听,高兴r。就是这样一个既简单又生动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讨论小猴子愚蠢的同时,也对之后“加法交换律”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半,之后,孩子们的学习相当踊跃。即使第一节课还有语言沟通上的不通,但学生明显浸润到了这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另外,在执教“两位数乘两、三位数”时,课前,我进行了运算定律的复习以及典型例题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旧知复习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整个课前复习环节的习题设计也完全是为之后主课的.学习服务的,英方数学教师觉得这样的“开篇”非常有效。
而我们看到,英方教师的数学课堂普遍不是通过问题情境或者数学情境引入数学概念的,即使有老师设计了课前练习环节,我们也发现课前的练习与主课之间竟然毫无关系,老师不注重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是盲目地复习、上课、练习。同时主课幵始时,我们看到学生打开他们的数学本,在本子上抄写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环节花掉6?8分钟的时间。抄完之后,老师简单地阅读一遍,给出一个例题进行解答,之后就是大量的习题,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练习。习题主要分成4个层级,每个层级约有20道小题。之后的时间都是用来做题,老师会集中解答班级里成绩较为优异学生的问题,而班级里真正需要帮助的学困生反而成了老师的盲点区域。临近下课前,老师会将所有题0的答案公布在PPT上,学生自行进行核对,这节课就结束/。我们不禁在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听懂?学困生会不会越来越吃力?老师如何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业成绩?
从观到抽象的过程在“运算定律”的执教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数字之间的特点,经点拨后学生还是容易找到的,但找到规律后将其进行概括是英国学生的一个弱项。例如,学生能够发现,在加法算式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但将其高度抽象成字母表达式时,不少孩子就有些傻眼了。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也较难以接受用字母来表示这一性质。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学生无法抽象出同分母及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而是每道题都要通过画“披萨饼”来分一分。可见,英国孩子更乐于接受直观的数字符号,面对数字符号他们更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的图像信息,因此英国的学生在做题时不讲宄什么运算定律,只要知道怎么做就好;也不记忆法则,解决问题都从理解基本的概念出发。
在参观利物浦当地的小学时,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有一节课,教师在讲授什么是:分之一,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曲奇饼”的纸片,要求学生在纸片上通过折叠找到二分之一。在班级的墙面上,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披萨饼”彩图,上面是各式各样分割所得到的分数表达形式,然而抽象出来的简单儿何图形却很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中学之后,学生一听到“分数”就联想到“吃披萨”的原因吧。
在上海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的学习活动也有不少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来学习的。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物体形状时,老师会准备各种生活中能看到的物体,如正方体的魔方、长方体的礼品盒、圆柱体的积木以及球体的足球等。学生通过直观的看、摸、说,来认识这些不同的物体形状。之后,教师会将这些物品抽象化成一般的模型,学生在直观感受后开始抽象出每个物体形状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对比之下,英国的孩子们似乎一直停留在感性的直观认识上,缺少了到理性的飞跃与迁移,而数学恰恰就是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及抽象能力的。
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英国数学教学对于同一道题会提供多种解题方法,例如多位数乘法就有表格法(Gridmethod)>分解法(Partitionmethod)、竖式法(Columnmethod),甚至还有古时候中国数学家在《九章算术》中提到的半格法(Halfsquare)。这些多样的方法老师不仅会全部传授给学生,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教师不会强求学生必须用哪种方法计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管它是简单的还是麻烦的。在他们的考卷上,许多考题并不会特别要求必须用哪种方法进行解答,只要算出结果,你的路径如何无所谓。
对比中国的数学教学,课上老师也会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解题方式。例如同样是多位数乘法,有的学生可以对其中一个因数进行分拆,降解成两个低位数后再相乘,当然,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利用竖式进行计算。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尽管一幵始计算方法多种多样,但似乎都是为竖式做准备的,之后几乎所有计算都是以竖式来完成的。在考卷上,我们也会看到有一类考题叫“竖式计算”。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如果他的计算+过关,那竖式计算就容易出错,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而如果采用表格法,其实就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因为他是将所乘的两个因数分拆成整十、整百数等进行计算,这个运算肯定是更容易做对的。或许未来我会将这个方法教给我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不过我们也发现,他们方法虽多,却不善于总结与对比。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多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可能他们能掌握得更清楚,否则就如同手里虽然握有众多武器,却分不清各自的功能,这样自然无法得心应手地使用。
学习广度与深度的较最。我们的课堂上,每节课教师基本关注在一个教学内容上,基于这个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总体是为了达成同一个学习目的。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周长时,教师会从身边场景引入周长的概念,然后找找实物的周长在哪里并观察其特点,最后抽象到几何图形的周长等。也就是说整节课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设计不同教学环节,由易到难、由简入深,每节课都能达到一定的知识深度,学生的思维也在每天的学习训练中从量变到质变。
而英国的课堂则恰恰与我们相反,他们一节课上要牵扯到的知识点极其繁多,虽然有一个主要的教学主题,但教学目标令人感觉模糊不清。由于英国的学生基本运算薄弱,抽象能力又不高,所以很容易造成知识间的脱节,导致不会的东西越积越多。而且,虽然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但学习并不深入,知识的教授仅仅停留在浅表,绕着知识点不停打转,打转的同时还东拉西扯。从英国数学教材匕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个问题。整个一学年,老师需要教的知识内容有很多很多,但是章节与章节之间关联不大、缺乏层次性。
我们开展教学的一大特色,英国教师最喜欢的就是我们的变式练习设计。用他们的话说每一部分练习都有-些改变,每?部分都略微又难了一些,形式实在是相丰富。”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英国数学课堂上的练习设计形式相对单一,连内容也是重复的。例如在学习多项式乘法时,整张学习单上有60道题左右,但是每道题都是多项式乘法练习,只是数字改/改,难度略有不同。这意味着-个学生如果从第题幵始就不会做,那么接下来的60道题他都是不会做的。
我们的“变式”给英国教师带去了新思路,课堂上我fl]不注重学生能做多少题,而是检査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本身及解题策略。对同一个知识内容,我们的练习题可以出成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形题、计算题、应用题和拓展题等多种形式,从多方面考验学生习得知识的程度,而且量不在多而在于“精”。
三、英国学校注重行为规范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西方国家的课堂比东方国家更自由,课堂上学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我所看到的却不是这样。
德比学院这所公立高中具有非常严苛的行为规范准则。每天清晨,校长及行政老师都会准时等待在学校门口,迎接每个学生的到来。而进校的学生每个人手中都会拿着一天学习需要用到的必需品,例如字典、笔袋、作业本和计算机。晨检的老师及学生会的学生们会挨个检查这些物品是否齐全。如果没有带齐这些物品,学生有两个选择:一,回去拿;二,在学校的小卖部直接购买。
学校规定每天的进校时间最晚是8:38,晚到的学生无法再从正门进入,只能从侧门走,而且还得面对-大堆“麻烦”:老师的询问、家校电话证实、记名在册以及任课老师的盘问。学校在大门口安装了--个硕大的电子钟,以便从各个方向前来上学的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时间,如果快来不及了,你就得跑起来了。
在学生上课时,学校所有厕所的门都是被锁1:的,这是为了防止某些学生以上厕所为名躲在一边偷懒。据说在这项举措实施之前,的确经常有学生会呆在厕所里故意拖延时间,或者躲避课堂上的种种练习。在学生上课时,走廊上不时有行政老师及学科教导巡视各个班级的上课情况。有时,他们也会突然开门走进来,询问学生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以及目前的进度,肴来学生想偷懒还真是不容易。而我们也惊讶地发现,整所学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出奇地好,课上学生礼貌谦逊、认真听讲、勤做笔记,几乎找不到在干学习以外事情的孩子。而且除了笔袋的式样不同以外,学生所用到的笔和练习本等学习用品都是一样的。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我们真该向他们看齐,因为秩序是一切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数学论文4
阅读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数学课本内容单调,比较难读,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年级的新生识字不多,阅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有上数学课不让学生看书,怕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数学课本成了习题集或练习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意利用课本,及早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自觉喜爱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通过半年多的实践与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热爱课本的感情
刚入学时,采用先讲后看书的方法,也就是在教师讲授时,先看放大的挂图,讲完后,让学生打开书看看,指出老师讲的是哪道题,插图画的是什么,算式是怎样写的等等,使他们看到老师课堂上用的有趣的'教具和讲的有用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从而产生寻课本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学生边看书边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初步形成课堂常规,有了一定的自制时。便采用讲讲看看的办法。教师先讲一个段落,让学生看一个段落,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再讲一个段落,再看一段,思考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全部内容,也就是按照书上的例题一步下地去看,一边看一边思考,例题是怎么说的,书上的插图是什么意思,再看看是怎么算的,旁注是怎么写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例题的意思,并择
时补充、讲解。
三、培养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
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课本的有关章节。也就是提出明确的要求,简明的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或小组讨论,不时让学生从课本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体会阅读成功的乐趣,逐步养成自觉看书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钻研课本的习惯
当学生初步学会看懂课本的内容时,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本的内容,包括插图、提示语、旁注等,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或插图中除了老师所讲的还包含有哪些内容,或这组题为什么要编排在一起等,通过分析比较来认识某些规律,例如做一做:12-5+4=,12-(5+4)=,14-9-3=,14-(9-3)=,待学生完成后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括号有与没有,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但是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有括号与没有括号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人们在计算有括号的题目时,一定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只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一年级的学生也能阅读并且读懂数学课本。
数学论文5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不但要考虑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心理规律,强调从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课堂中我们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中,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景和问题,把生活的新鲜题材引入到教材中,赋与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新知识,体验到知识就在我身边,并用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一、紧密配合教材,设置悬念
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们对学生说:“同学们,有一件事麻烦你们帮我办一下”,同学们纷纷举手,几个平时调皮的学生手举得更高了,我亮出一块事先用过,缺了一只角的三角板说:“我这块三角板缺了一只角,需要照原样再做一块,但断损的角不知哪去了,我想请同学们帮助想办法,怎样才能再做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板呢?”一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把原来的角找来,有的说不必,可以先在纸上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板,然后再制作,最后通过引导,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种方法。但是怎样才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呢?于是同学们讨论开了,有的说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出这个角并画出来,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把这两边延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入到“两角夹一边”的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去。使课堂受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二、用顺口溜,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兴趣
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靠记忆,但遗忘又在所难免,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呢?根据人的一种天性,对好玩又顺口的东西容易记这一点,我们不妨把所学的东西编成顺口溜,这样也许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解不等式组时,不等式的解集,大致有四种情况。如
x>3x<5x>-2x>5
(1)(2)(3)(4)
x>-2x<-2x<3x<-3
第一种情况的解集是x>3,第二种情况是x<-2,第三种情况是3>x>-2,第四种情况是无解。针对这四种情况可编成;“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
”然后再分别讲解这四句顺口溜的意思,这样以后再遇到解不等式组就不会产生盲目性。
又如,有理数的运算较为复杂,法则较多,可归纳总结,编成如下顺口溜:“有理数,并不难,符号第一记心间,加法须取大值号,乘法同正异号添,减变加改相反数,除改乘法用倒数,混合运算讲顺序,乘方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里面的,算完括号再算外。”这样,有了这些顺口溜之后,学生在以后的运算中,就有了主意,就不会产生盲目性,而且也能很好的掌握法则。
三、用小故事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并能产生许多疑问,听完故事后能产生许多联想,再加上故事吸引人的情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恰当的使用会对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乘方一节时,可以引用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古印度发明了这样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玩得十分开心,便下令赏赐献棋人,臣下问献旗人想要什么?献棋人说:“他只需要粮食,要求大王给点粮食就心满意足。”问他要多少粮食,他说只要求在棋盘的第一格放1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以次类推,后面格子里的`米都比它前面一格增大一倍,把每个格子放满就行。国王一听,说你就要这么一点米?献棋人说就怕你仓库里的米不够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于是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学生拿起笔就开始计算,自然也就引出了乘方,从而引起学生对乘方的兴趣,这样课堂效果就明显地有所提高。
四、鼓励算法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教师在课堂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意个别差异。有效地整和教材,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的情景,提出有同学想买一本定价为32元的故事书,可他身上只有9元钱,问买这本故事书还差多少钱?问题一出,同学们就急不可待地展开讨论,最后就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说,直接用32-9=23,因为是还差故为-23元,也有的说用9-32,然后把-32分解为-9-23,把9和-9相加得0,最后剩下-23,还有的同学因为预习过,就说9-(+32)转变为9+(-32),然后按加法法则进行运算,最后的到-23。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性,从而想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的通道通畅无阻,思维也会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以加速知识的吸收,储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得到迅速的巩固并转化为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并发出惊人的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一条教书育人之道,为搞好我们的教育事业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吧!
数学论文6
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
三年级,在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计时法转换的方法后,老师设计游戏的形式加以巩固。出示第一题:“上午7时是几时?”有学生马上举手:“19时。”老师愣了一下,马上接着说:“哦,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好,我先回答你的第一题。19时就是晚上7时,我说得对吗?”全体学生齐答到:“对”
老师又接着问:“为什么对?你们是怎么想的?”有学生回答:“19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了,所以要加上“晚上”,还要减去第一圈走的12个小时,就是晚上7时。”老师表扬:“说得好极了。那么请各位小老师判断一下,上午7时是19时吗?”刚才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笑到:“错了,应该是7时。因为上午7时表示时针走第一圈,如果用24时计时法表示,数不变,只要把“上午”去掉就可以了。”师:“我明白了。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一次比赛,我们互相出题,比比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好吗?”生兴奋地说:“好!”
课堂上,面对学生发言出错,我们习惯的做法是纠正偏差,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向这样“你是想考考老师是吗”,以学生错误的回答为题,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对错,在判断的过程中发现原先的错误,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保护了发言的学生,又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了理解,拓宽思路。实现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双赢。
二、捕捉错误,引导辨析
“到底是两条,还是四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长方形的对称轴是2条,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应该是4条。”……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到底是2条还是4条,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过了两分多钟,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是2条!”。“是2条!”“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我又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他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对称轴的两侧图形应该能完全重合。”学生的确很聪明,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还显示出了他们非凡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觉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理越辨越明,思路越辨越清晰。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妨延缓评价,把皮球踢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争辩、动手操作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在争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争辩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建构。
三、诱导“犯错”,引发深思
“书上的结论有错误?”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各小组分头操作,之后交流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结果答案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说:“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学生说:“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还有的说:“我们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老师说:“答案怎么会各不相同呢?老师也来做一做,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老师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一次,两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学生议论纷纷起来……老师说:“你们说怎么办?”一位学生说:“老师你的圆柱太大了。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柱。”结果三次正好倒满。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用了一个大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一两个关键字的改变往往决定了概念的正确与否。精心设计美丽陷阱,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在错误中经历认知冲突,经历大起大落。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的孩子们对这个概念的`建立一定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
我们当老师的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课堂教学能一帆风顺,学生错误能越少越好,但这仅仅是我们的愿望。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不出错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忽视了学生的错误,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教学契机,错过了最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过了最精彩的动态生成。面对错误,让我们学会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睿智,少一些批评,学会宽容,学会运用,巧妙、合理地处理好“错误”资源,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增效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数学论文7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概率”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丽丽的妈妈在网上购买世博会的门票,结果只购买到一张,那他们一家让谁去好呢?妈妈让丽丽给想想办法。丽丽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扔硬币,拿两枚硬币同时向上扔,落地后如果都是正面,爸爸去,如果都是反面,妈妈去,如果一正一反,丽丽去。爸爸妈妈听了都笑着同意了。你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笑了吗?”这样,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哪位同学能测出操场中旗杆的高度?”学生一听就嚷嚷起来,旗杆那么高怎么测量呀,有的学生说把旗杆放倒就能测量了,有的学生说找一个动作灵活的学生爬到杆子顶端再测量,学生纷纷出谋献策。我听了后说:“我有一个办法,既不用放倒旗杆,又不用爬到旗杆上,你们想不想知道?”学生一听,都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我就引出了勾股定理,告诉学生可以根据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长度和角度,利用勾股定理来求旗杆的高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用生活素材,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均值不等式”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某商场在春节期间,为了招揽更多顾客,特进行商品降价活动,拟定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第一次先打p折,然后再打q折;第二种方案是先打q折,再打p折;第三种方案是两次都打p折。请你帮助分析哪种方案降价较多?因为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从而提高了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等比数列”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兔子和乌龟在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兔子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兔子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兔子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兔子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②兔子能否追上乌龟?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问题解决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某中学组织初一学生春游,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如果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则多出一辆,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日租金为每辆220元,60座客车日租金为每辆300元。试问:
(1)初一年级人数是多少?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多少辆?
(2)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座位,怎样租用更合算?
这样,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练习设计
生活化练习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新知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提供给学生相应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只是机械地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提供的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学问题:
(1)国家规定存款利息的纳税办法是,利息税=利息×20%,储户取款时由银行代扣代收。若银行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2.25%,某储户取出一年到期的本金及利息时,扣除了利息税36元,则银行向该储户支付的现金是多少元?
(2)小明家准备装修一套新住房,若甲、乙两个装饰公司合作6周完成,需工钱5.2万元;若甲公司单独做4周后,剩下的由乙公司来做,还需9周完成,需工钱4.8万元。若只选一个公司单独完成,从节约开支的角度考虑,小明家应选甲公司还是乙公司?请你说明理由。通过这些练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随处可见数学问题,我们只有学好数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五、结语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大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论文8
一、思考时的“宁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且抽象的学科,有时非常需要师生在宁静的氛围里进行缜密的数学活动与思考,一味追求数学活动的热闹并非新课标的本意。事实上,有时候课上出现的“冷场”,并非坏事,这往往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在寻求自我解决的办法,所以我们要准确判断同时给他们留足时空。一次,我通过视频给学生展播:王老师带领7个小同学去公园踏青,到了门口看到公告栏上写着:(一)购买单人票,每张5元;(二)“团购”,10张起卖每张3元。请问同学们,王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如何做才能花钱最少又能合情合理?这个题目播放完后,我没有让学生立即动笔算,也没有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而是微笑着暗示他们多看屏幕显示的问题。此时室内鸦雀无声,过了两三分钟,有的学生摊开笔墨算了起来;有的是紧锁眉头,低头沉思;有的是一脸迷茫。又过了会儿,我问道:大家想到解法了吗?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探讨一下,已经想出解法的同学把自己的思考(演算)过程说给组员们听听,实在想不出的,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大约2分钟后,就有学习组长举手表示问题解决了,大约3~4分钟,各个小组都完成了。于是我任意点几个小组,让他们汇报,都顺利说出:购买单人票需要5×8=40元,“团购”则要3×10=30元,虽然多买了2张,但毕竟省了10元。所以“团购”合算。甚至有经济头脑的学生说,想办法把剩余的2张卖掉……就此案例,倘若我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正确的解法和结果肯定会找到,但在短促的时空里,学生的思维能想多深多广呢?学生们只能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去附和、去从众,表面上谈论得热热闹闹,实际上仅仅是几等优点生参与了思考。然而,我滞留的“几分钟”,留给学生宁静的思考、尝试、想象和创造的“天空”。在短时间里,学生可能是“灵光一闪,计上心来”,可能是“恍然大悟”,也可能是“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锦上添花”。
二、倾听时的“宁静”
学生要想学习,首先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在求知过程中认真专心地听取他人发言或讲解。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一要学生能积极认真地听教师的点拨、讲解和指导,尤其是听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剖析和释疑;二要学会静心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伴间的交流,并能提出自己的设想或修正。笔者观察了现今的数学课堂发现:学生不会倾听,当教师让他们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想法或解法的思考过程时,往往发言的声音被淹没在七嘴八舌之中,结果众说纷纭,没有收获,教师却对此倍感欣慰,大加赞赏,认为落实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因为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人人参与了。事实上,这是错的,这种做法养成学生在公开场合不尊重他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的习惯,同时也是对他们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大家都知道: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宁静”的倾听他人的见解,就不会从他人发言的信息中汲取营养、发现别人的亮点和不足,又岂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热闹”的教学,能有效吗?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个人以为:只有在相对宁静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仔细倾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
三、作业时的“宁静”
现今许多老师都把“写”纳入导学环节,这是正确的。事实上,让学生“宁静”地写,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提供“静”的时空,让他们静静地写下课中自己的疑问和独特的见解、思路,促进他们“知网”的自我完善与构建。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提供“反刍”的机会,让他们静静地回味自己知识的学习。此时,他们便是“毫无忌惮”,无需察言观色,无需想答老师所问或挺他人所说,而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得。当然我们教师也要“闭口”,无需唠叨。但现实的状况不尽如人意,课中总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认真专心地练习,教师边巡视边唠叨“某某的字要写好,某某,你人要坐正,同学们,要细心啊……”其实,教师这样做没有错,目的是培养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为了提醒他们、防止他们麻痹大意,但这往往忽视了学生需要安静的思考空间。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不时有几个“宁静”的几分钟,这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尊重、数学思维的关照。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给学生过分的帮助和太多的提示,相信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务,只是要给相对“滞后”的学生来点个别提示与帮助。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拥有一片“静空”。
数学论文9
摘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就需要制定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就“千克与克”这个问题的教学来看,需要我们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给他们以真实感,减小他们理解的难度,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千克与克 教学
前言
小学阶段对质量的认识包括千克、克与吨,然而质量的计量不能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需要借助天平等工具的测量才可以得知。而小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这就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研究的首要课题。
一、了解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建立数学观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是广泛。因此在学习质量单位之前去生活中做一些调查,对学生的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这样便对质量单位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千克”和“克”来衡量物体的质量,而是使用“斤”、“公斤”、“两”等单位,这样使得学生对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在正式的学习前,对“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调查,亲身感受“千克”和“克”的概念,和不同情况下不同单位的使用也不同。
二、增强课堂上的体验效果
1.创设情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讲“千克与克”中,设计“小学生到熟悉的超市购物”情节。在课堂上老师是超市的导购阿姨,小学生来选购放在讲台桌上的奶粉、火腿肠、袋装饼干、奶茶等物品。安排三名不同的学生来分别选购,确定后就交给“导购阿姨”称重。讲台桌上有一台天平,导购阿姨首先称量了一根火腿的重量,告诉大家是50克。之后给学生称重前首先要其对自己选择的物品进行质量估计,其次进行实际称重。A同学选择一袋奶粉,估计是400克,称量结果是450克;B同学选择5小包袋装饼干,估计是90克,称量结果是110克;C同学选择3包奶茶,估计50克,称量结果是40克。通过教学情景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去超市买东西的能力,也通过对物品的称量有了质量的简单认识。通过一根火腿肠50克进行直观的体会,学习简要估计物品质量的技能。在有了质量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
2.动手实践,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
例如可以给定10根50克的火腿肠、5袋100克的饼干,让学生亲自动手称量验证这两种所给物品各自的总重是否为500克;将称好的500克的袋装饼干给学生数,看500克的质量下可以有多少袋小饼干;将一根火腿肠放在学生左手,另外一个手上是若干袋饼干,掂量哪个重,最后再判断其质量范围。
3.建立常用质量单位在实际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单纯地学习质量的`计量单位,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千克”和 “克”。好多时候,在实际中对物体重量的估计,都有一定的参照。因此,可以教授学生如下方法:
总的来说,对于质量较轻的物品,我们采用“克”来作为计量单位;而对于较重的物品,可以采用“千克”作为计量单位。另外,我们对于物品质量的估计,还可以采取选择参照物的方法。一般来说,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50克,而我们可以根据其他和鸡蛋质量相差不多的物品的质量,或者质量为鸡蛋质量多少倍的物品来估计。平常我们所说的质量单位“斤”和“公斤”也应对学生讲解清楚:1公斤等于1千克,而1公斤等于2斤,即1千克等于2斤。
三、课后总结,提升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通过学生课前在生活中的调查,相信学生对“千克”和“克”这两个国际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又通过课上的知识讲解和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与实验,使学生对“千克”和“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在课后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加深,对于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于是,可以设置作业如下:下课后,大家回去根据自己之前的生活调查和课上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质量单位的小日记,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或者表达一下自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事物的接受和认知能力,加强教学与生活的关联性,降低小学生的理解难度。多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和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到应有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数学论文10
数学,经常从人们身边走过,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它,它为人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要使用到数学。比如班级收饭费,一个班共有62名同学。在校吃饭的有60名同学,每人应付85元。这样的.话便要算出60人一共应付几元。应用乘法就可以很简便的算出结果。只要用85×60=全班60人应付几元。这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例子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数学的关系也十分的密切。大家一星期都要上一次超市的,但身上往往只会带50元--80元左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很有计划的买东西了。但是,商品的价格往往不是一个整数,如一块香皂5.60元,一双布鞋12.70元。这时,我们就要有良好的口算能力。上超市总不能每一次都带着一个计算器。所以要想好了买,算好了买,要不然,钱就不够了。
如果你长大了成了一名设计工人,那你就要把每一块砖的长、宽都算的一清二楚呀!连0.1的误差都不能有!
由此可见,数学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现在要学好数学,长大后才能去建设我们的祖国!
数学论文11
[摘要]情景教学尝试,是相对学生认识程度创设有“困难”的问题,并使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也必须使这个情景和学生经历过的情景有相似之点,同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情景有“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设情景;数学学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一、引言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宽松情境的情绪色彩气氛,以形象、直观而具体的教学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临教学问题,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愉快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所进行的情景教学尝试,亦是相对学生认识程度创设有“困难”的问题,并使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也必须使这个情景和学生经历过的情景有相似之点,同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情景有“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能力。笔者备课就是这样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二、例析
《新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第三点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
1、一年级关于“凑十法”的教学尝试。教学7+5,笔者试着像语文那样,先创设情景,再让学生随意去想象,最后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理,把他们的思路引回到数学教学情境里去。
具体做法是,先用投影仪创设这样的场面:在碧绿的草地上,一只小白兔采蘑菇(利用小学生喜欢小动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笔者问:“在碧绿的草地上,有一只小白兔,手拿着小竹篮在干什么?”再用投影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具体情况。
蘑菇“教具”共分成两堆,左边一堆共7个小蘑菇,右边共有5个小蘑菇,其中有2个是大的,3个小的(与左边的7个一样大,并且在做胶片时,还要做成能移动的)。该怎样列算式?
此时,笔者马上激发情趣:小白兔采蘑菇,上午采了7个,下午采了5个。
如果它的.小竹篮能装只能装10个同样大小的蘑菇,怎么才能拿回家,谁来帮它想办法?
笔者让学生先学后讲,引导学生找出废纸张,通过手工把纸张折成一个纸“篮子”,再把纸揉成10个同样大小的小“蘑菇”,两个同样大小的大“蘑菇”。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蘑菇”装进纸“篮子”。 接着教师演示动画情境:把右边3个小蘑菇装在竹篮里(用投影仪显示即为,右边3个小的移到左边)这时左边刚好10个小的,正好一篮子,右边还有2个大的。
问:现在左边(即篮子)有几个?右边还剩下几个?(右边原有5个,拿到左边3个,就可以把5看着3和2)
看,如此教学“凑十法”,学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2.教学6+6,先用投影仪出示桃子图,左边6个小桃子,右边也是6个,2个大的,4个小的(胶片也要做成能够移动的),先看图列算式,6+6,再看图编故事,激发情趣。
笔者问:“同学们,谁最爱吃桃子?”(小猴子最爱吃桃子,但也有的学生说自己爱吃桃子,不过无碍教学进程)“听过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吗?”笔者先让学生编,同时再加以提示、引导。
有一天,天气很好,小猴子拿着自己编的小筐去摘桃子,摘了6个以后,休息一会儿,心想再摘4个,摘满筐子就回家。可是,摘着摘着,摘够了4个,又看见2个特别大的,吃又吃不了,它边摘边吃,已经吃饱了,又舍不得扔,于是,它只好左手提着小筐,右手拿着2个大桃,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这一天,它心情真好,因为,它真正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不是像它爸爸当年那样,本想去摘桃子,看到玉米又想去摘玉米,看到西瓜又想去摘西瓜,结果摘了玉米就丢了桃子,摘了西瓜就丢了玉米,什么也没有得到,一天的时间就白白的浪费掉了。同学们怎样帮助这个小猴子呢?请同学们赶快帮它算黑板上的题目,帮它完成摘桃子的任务。
然后,再按故事情节,用幻灯演示,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到黑板上,把右边的4个小桃子移动到左边
这样,一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过去了,并且,经过课后检验,同学们对知识掌握也相当好,印象深刻,记得很牢。尤其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必须直观、具体,才容易理解,这比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好几倍。
三、感悟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国最早的情景教学的例子。《烈女传·母仪》记载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成才,就先后进行了三次搬迁,这样起到了强烈刺激的情境,收到了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卢梭的名著《爱弥儿》中也有情景教学的方式。有一次,教师为了教会爱弥儿辨别方向,就带他们去野外进行训练,爱弥儿在一片森林里迷失了回家的方向。这时候,教师才为他们“解难”,教会爱弥儿利用树影来引导他们辨别方向,找到了回家的路。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记忆和思考。
居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笔者在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激发学生投入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无意识、手脑并用,继而挖掘大脑的潜能,取得了良好效果,避免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智育”教育的唯智主义的窄面教育。
数学论文12
对学生平时分散学习的整数四则的口算、笔算和珠算,小数四则计算,分数四则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分 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应当在总复习中进行整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以便加深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例如:
1.四则的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叙述虽然不同,但实质都是“计数单位相同才 能直接相加减”。所谓“数位对齐,低位算起”、“小数点上下对齐”,都是为了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对齐;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以及“分数和小数相加减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再 加减”,也是为了统一计数单位,然后再加减。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关键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即积中小数 点的位置,小数作除数时除法的转化(移动小数点转化成整数)和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分数乘法法则要与分数 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理解;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再计算。
笔算有明确的法则,固定的程序,清楚的表达式子,不仅可以明确地反映出计算结果,而且能完整地展示 计算中的思维过程,清晰明了。通过复习要让学生进一步弄清算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依据,是计算时的思维 过程)和法则,掌握方法和要领,以减少计算错误,提高计算速度,降低计算难度。复习时应针对学生的薄弱 处,精选题目,组织当堂训练,以利于学生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四则计算结果的判断。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规律进行估算,可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例如:
整数除法中,估算商的位数与近似商。
小数乘法中,推知积中小数部分的位数。
加法计算中(加数不为0),和大于加数。
减法计算中(减数不为0),差与减数都小于被减数。
乘法计算中(因数不为0),一个因数小于1(纯小数、真分数)时,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时 ,积大于另一个因数。
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除数小于1(纯小数、真分数)时,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 商小于被除数。
应用这些规律,可以迅速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四则计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进行验算和解简易方程的依据。通过实例让学生说出各部分之间的关 系式,然后归纳概括成如下形式(便于记忆):
4.运算定律和性质,不仅是四则计算法则的依据,也是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小学阶段学习的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运算。
数学论文13
一、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实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正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数学课程应重点体现课程的发展性、普及性以及基础性,促使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面向所有小学生。新课程改革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课外知识的丰富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通过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更深刻地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小学生学习数学史,可以更深入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努力学习数学,为更深入的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或者教材上适当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有趣的游戏或者丰富的故事,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过程和数学课本的趣味性,而数学史中有趣的游戏和故事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小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并且还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如,数学课堂或者数学课本上有趣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有趣的故事:十进制(一个手指的故事)、高斯的故事;有趣的游戏:七巧板拼图、摆火柴等,这些故事、游戏、问题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活跃数学课堂上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小学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上提供的故事、游戏、问题,还要通过其他方式收集一些有趣的、对于学生学习有利的数学资料,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融入这些有益的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三、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的介绍,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树立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毫无趣味性可言,对于刚刚踏入学习之路的小学生而言,很难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史,可以使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学论文14
一、小学数学课堂设立情境教学
在小学,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课堂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育的质量就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先在生活中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教师找一些数学题目,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提问出来。例如,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可以把一些应用题或者算术题的名称改为学生喜欢的故事人物或者动画片人物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问题自主思考,从而认真地听讲。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组,然后给各组学生相同的例题,比如,3+3+3用乘法怎么表示?看哪一组同学先完成,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形成一种问题竞赛来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然后教师应在竞争里加入适当的游戏来避免学生在抢答题目时的枯燥,使学生更全神贯注地抢答问题,也更加喜欢学习数学,通过竞争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开设了很多新的课堂教学。例如,情境课堂教学、竞争课堂教学等,这样的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应对每节课的课堂效果进行分析,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在分析中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知道怎样才能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自主思考数学难题,从而使课堂效果更佳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也在课堂里学会了怎样做算术题,培养了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把学习数学的状态发挥到最佳。通过新的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里的应用,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教育的研究,发现新的课堂教育可以使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创新出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时刻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论文15
在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很多的学校开始逐渐重视学生的上课情况,重视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之前那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去了,现在学习、老师、家长开始重视起教育的过程,这三方都希望学生能在学校的引领之下、老师的教育指导之下,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学生也不再是老师或者家长心中的学习工具,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面对着这一教育理念的重大变化,学校和老师自然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展开学习,让学生爱上学习,经过一系类的商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这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课堂效果;兴趣爱好
在我们任何一个人上学的时候,刚开始总是对每一门课程都充满了好奇,在开学之初,我们总是会翻开书看看这学期要学些什么,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总是那么的强烈,可是为什么学生到了一段时间之后,学习的那种热情度和对知识的好奇心相对于刚开学时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其实,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注重课本知识,给学生传授的知识过于枯燥无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兴趣。面对这现在的小学生,有些学生是让老师和学校极其痛苦的,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要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的走进课堂,从而主动地学习,也许这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吧。
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动脑子
在很多的学校中,老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是如此的无聊,有些时候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开始玩,现在这样的现象应该是教师杜绝的。数学,是一门十分灵活地课程,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应该抓住数学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努力思考,积极发言,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中,那种刻板的讲课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不同的底边乘以底边所对应的高,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比较和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出来的答案是否不同。我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会学的那么死板,他们会有多种思路去解决问题,也会更加灵活运用教师所讲的课堂知识。
二、教师应该多多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些技术,在备课的时候,多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人的上课情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PPT,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比如让学生给学生讲课、讲题之类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种死气沉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他会给学生出几道题,让学生能够每天对运算能有一个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
三、适当的观看与教学课程有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习的知识
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总是有一位老师在讲的话,学生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审美疲劳,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厌倦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教学风格,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试着学会调节学生这一思想。而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没有什么是网上找不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看看其他学校、其他老师对于这一知识点,是怎么讲解的,让他们进行比较,看看自身和网上的教学存在的差距。
在观看完学习视频之后,教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这样学生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差缺补漏。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通过此次视频,他们学习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知识,这样在讨论中学习到知识。
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应该是当代学生所喜欢、能更容易接受的课堂模式。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的有耐心,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现在的小学生,之前的那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他们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进行思考,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我想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数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论文07-15
初中数学论文08-04
数学论文的开题报告09-26
数学论文经典15篇05-15
小学生的数学论文08-27
初中数学论文15篇11-03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10篇09-09
小学数学论文15篇02-02
小学数学论文(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