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论文

2023-03-13 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改革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地区差异、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应从实际出发,既要遵循教材,有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为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材,才能跟得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发能够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个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第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材一般都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和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新教材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若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目标,教师就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第三,正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区别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则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再生和内化,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中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创新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灵活处理教材。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好教学活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的是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不一定是最适合教师本身和学生实际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触到的事物不同,对自然界、对生活的认识也就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城市的学生熟知的是公园、电车、火车、地铁、网吧、商场等等;农村的学生最熟悉的却是春种秋收、打鱼捞虾、布谷声声、百鸟朝鸣、牛铃晚归··还有南方与北方的学生,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学生,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认识的事物不同,经历不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就各有差异。也就是说教材上的某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外的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因人而易,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出更适合于自己、更适合于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来。

  教无定法,只要受学生欢迎的教法就是好教法。同时使用一本教材,能够灵活应用,推陈出新,教出成绩,使学生受益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从认真学习、理解、把握教材到研究、反思、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教师教学的一大飞跃,也是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技能的一次升华。这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它需要教师日久天长,积年累月,坚持不懈学习和努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再学习,研究再研究 ;不能停步不前,更不能不思进取。

  浅谈教师素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逐步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已充分显现,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素质的提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就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素质这一问题,本人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念。

  首先,确立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不要认为课程开发只是课程专家的事,与我等无关,我们只知道教书,也不要过分崇拜、依赖课程理论和课程专家。理论还要靠实践来证明,就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实践性的问题,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如何教”、“教什么”,研究“怎样教”,扎扎实实把自己由“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

  其次,教师要树立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观念,合理看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再就是,教师要确立“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观念。即:以开放的姿态发动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以民主而非独断的姿态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人士共同合作,开发出集众人智慧于一身的课程来,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宗旨,科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和保护好学生创新的灵性。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

  教师正确的工作态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强调的主要包括开发态度和合作态度两个方面:

  其一,开发新课程意味着在日常工作之外,要放弃自己熟悉的程序和方法,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往往出于职业的惰性,不愿改变自己的多年来已经熟悉的工作方式,加之不甚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益处,很难从轻车熟路中脱身出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制压力下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积极热情地投身于课程开发工作,才能有效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其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摒去“专业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做法,通过与他人合作,一方面形成课程开发的共同体,建立起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弥补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完善校本课程做出努力,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做出努力。

  三、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若要开发新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分为三个层面,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特定的学科知识,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对象,也是教师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所谓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关于课程的目的、性质、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课程开发情境和课程实施实践时,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性知识,如课程实施对象——学生的已有发展状况,所在校区的软、硬件设施条件,所在乡镇拥有的课程资源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等等。以上这些方面的知识都是保证教师所开发的课程具有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只有知识,没有足够的课程发展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就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必备的能力主要有:合作交往能力,它能使教师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课程开发中的协作关系;自学和信息处理能力,它能使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中,时时刻刻把握信息变更,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应对决策;课程开发能力,它直接指向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科学合理的制定出课程目标,进行课程组织、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

【新课程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论文04-10

新课程改革关注人论文04-13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06-11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研究论文06-23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07-04

突破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分析论文06-10

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06-19

诠释新课程改革英语另类教学的反思的论文06-21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物理教学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