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规范化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规范化管理论文1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基本概况
企业的经济管理,即对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企业进行经济管理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从以往的生产型经营管理模式逐渐过渡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在于根据实际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发展的情况来控制企业发展方向,同时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依照企业员工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报酬充分调动各项资源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等。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比较客观的成绩,但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缺陷,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性相对较差,这就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现代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存在缺陷。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存在的缺陷严重的影响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性,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机构工作不协调,相关方面的建设不够灵活。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程度的逐步提高和社会需求的逐步转变,当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够准确的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同社会经济体制相背离。同时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针是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类方针模式下的企业过于重视缔造经济价值而轻忽了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性。
(二)现代企业在规范经济管理模式方面的制度相对欠缺。经济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重要前提,健全与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保证现代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虽然许多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但是这些管理制度过于陈旧,相关的制度比较宽泛,使得在企业经营管理操作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长此以往,现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会变得更加无序、混乱,大大降低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本身存在较大的问题。许多种类的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仍然无法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完全的过渡到集约型发展模式下,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竞争能力的时候,必须利用投资的方式进行,以此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但是过度的投资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威胁,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经济管理模式过于生硬,不能够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密切结合。
三、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措施
(一)现代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有效整合现代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是提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尽可能保证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当代企业内部的人力管理部门必须要逐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职员的设置装备摆设与活动,从而尽量的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力和优点,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还应当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条例,提高监管工作质量。
(二)逐渐明确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发展目标。当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成长方针的主要条件,所以必需逐渐明确企业经济管理的任务,按照方针准确的调整当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计划。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要逐渐加强对规划的审核力度,不断的进行整合,从而优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一步的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性。
(三)逐渐转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当前我们国家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比较粗放,仍然没有完全过渡到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因此,企业自身也要逐渐提高经济管理质量,不断的改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从而优化经济管理模型,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性。企业也要定期的对其经济管理模式规范性进行评定和考核,不断的完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着重对企业经营战略评定、企业目标评定、企业经营业绩评定等指标和实施方法进行更加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规范。
四、结论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性决定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加以重视,相关的企业领导者要逐渐改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变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壮大企业经济管理队伍,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战略等,不断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更加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规范化管理论文2
石油开采现场施工管理需要使用大量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实现规范化管理可以让技术与管理有效融合,保证工程质量。
1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根据当下的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情况分析,普遍存在场站、物资、人员较为分散的特点,施工中经常会出现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差、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等,削弱了工程施工的监管作用,使建设工程存在大量安全隐患,降低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而规范化管理,可以让工程施工人员发现工程中遗留的安全隐患,关注施工的细节,切实做好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2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原则
2.1科学安排施工中的各个因素
施工现场的每项工作需要管理人员根据不同因素对施工的影响,科学安排,让其具有合理性,与施工要求相符。现场管理中,规定了每项工作内容的程序,以及使用哪种方法与技术、设备,管理人员也要实时监督,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施工材料,把现场施工效益放到最大。现场施工分为数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负责人,由负责人分配施工任务,作出全面的分析[1]。
2.2管理规范化
施工现场所有施工环节的融合需要遵循管理规范化的原则,采用标准的管理方法。要求确定统一的管理目标,可以从管理方法、制度、操作等方面体现出来,即管理有据可依,不可以过于随意,严格控制权力的下放,适当授权与放权,各部门管理者可以决策,也就是说,工程项目的全部内容确定后,参与人员需要了解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与宗旨,管理层会得到与职位对应的权力,以此提高管理水平。
2.3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负责油气田开采的企业除了需要保证地面工程施工的质量,也要减少其使用的成本,管理者需要调节工程建设与成本的关系,特别是对影响工程施工的各个要素的分析,确保工程可以顺利施工的前提下,控制其他材料使用的成本,消除不必要的花费。做好工程整体的预算,需要预先计算可能使用的`成本,对比工程的实际花费的资金与预算的差异,有效控制预算,按照施工图纸施工,减少不必要因素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
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包括三方面,分别是事前管理、现场施工的监管以及竣工结束后的管理。
3.1施工前的管理
工程施工前的管理是指做好图纸的设计工作,进行现场交底。首先,正式施工前,需要严格审查设计图纸。最初图纸的设计包括设计人员、审核人员与使用单位,施工方会亲自勘察施工场地,熟悉施工的各个环境,其对设计图纸的审查,能够从图纸中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减少了设计图纸修改的次数,提出科学的建议[2]。其次,现场交底的内容包括技术、设备、现场布置等。技术交底是图纸设计方告诉施工方需要使用哪些技术,提出技术使用的要求,便于现场管理工作的进行;设备交底是明确该项工程会使用哪些设备,了解每个设计的目的;现场布置标准化,是整个工程顺利施工的基础,需要施工人员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对于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区域,放置警示牌,保证现场施工的安全性。再次,强化管理,制度先行。油气田地面工程施工环节复杂,管理工作较多,实施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在施工前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有制可依。
3.2现场施工的管理
现场施工的监管可以从四方面分析,即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与进度管理。首先,建设油气田基地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提供原材料,所以,要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保证工程的质量,特别是安全管理,其管理重点为:高空作业、带电作业、狭小空间的作业等,必须按照操作规范,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完成施工,保证操作人员、设备的安全。第二,质量管理是以保证安全为前提,提高工程质量,为后续工作的进行打下基础。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施工图纸,按照上面标注的注意事项,关注细节,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尤其是一些危险性较高的操作,需要管理人员实时监督,解决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保证质量。第三,工程施工每天会出现大量的的信息,信息量较大,加强对信息的管理也就成为必须的一项工作,管理人员会把信息归类,按照不同的分类综合分析,把结果上交给领导部门,根据现有的施工情况,选择不变继续进行,或是作出调整。第四,工程施工是否顺利进行,管理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油气田施工较为复杂,不同工作内容必然会出现重叠,所以,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收集信息,了解施工进度,随时加以调整。第五,在施工现场要对施工人员做好严格的管控工作。
油气田地面工程施工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施工人员专业知识、施工技术及业务水平等有着特殊的要求,施工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施工质量。因此做好现场施工人员规范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人员上岗资格、技术水平等进行严格的考察,尤其对于一些有着特殊要求的岗位来说,要保证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在上岗施工之后,要及时考察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根据具体的考察情况来合理分配任务。除了技能方面的考察和管理外,还应当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油气田地面工程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安全隐患也较多,因此应当积极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施工单位从施工人员上岗之前就应当加强宣教,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要做好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而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岗位来说,应当结合岗位特性来合理进行施工人员的安排。
3.3工程竣工后的管理
工程结束后,管理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及时处理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把机械设备从施工现场撤出;清理周边环境。验收工程时,把真实的数据与资料交给审核部门,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并分析施工期间出现了哪些问题及原因,为其他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的实现,可以保证建设工程施工的质量,减少工程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总结工程施工的经验,切实做好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梁波.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研究[J].化工管理,20xx(11):62.
[2]张鹏,杨文博,双靖士.浅析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的现场管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xx(11):199.
规范化管理论文3
摘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销售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大多数公司的目标,而如何加强费用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快消品行业的很多大中型企业都会成立销售型子公司,将销售业务独立运作,并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年度销售计划,制定合理的营销费用控制目标及审批流程,通过加强费用预算管理及内部控制,实现投入最少营销费用取得最大利润的最优化控制。
关键词:销售费用;费用管理;费用类型
K公司为国内大型快消品企业的全资子公司,肩负母公司全部销售任务,如何管理好销售费用,提高费用的投入产生比,一直是该公司管理的重心。通过多年研究及经验积累,销售公司要想管理好销售费用,首先要依据母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销售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编制年度销售费用预算,合理控制费用支出。其次要制定合理的销售费用标准,并按照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执行。第三要关注重点费用项目,明确费用支出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限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原始单据或相关证明,履行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后,方可安排资金支出。最后要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一、加强费用预算管理
预算制定不合理,可能导致不能有效控制费用的风险。K公司每年根据母公司下达的年度销售计划编制销售费用预算方案,报母公司审核备案,重点审核销售费用总体水平与公司经营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适应性;销售费用预算方案的全面性、准确性和严肃性等。财务部门对销售费用预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定期分析预算方案执行差异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果销售费用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预算方案编制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经履行公司内部预算管理程序后,应及时对预算方案予以调整。
二、制订合理费用标准及审批流程
标准制定不合理,可能导致费用报销无章可循。K公司采取实报实销或限额报销的销售费用报销标准。对公司销售人员报销的销售费用项目,公司根据享有人员的岗位职责、所属区域等,制定限额标准和审核报销程序,明确审核责任人,按规定程序发放;对于经销商申请促销活动属于公司应承担部分的活动项目落实状况的考核,由市场管理科考核市场促销活动实际落实执行状况后,按实际促销活动执行落实状况签署考核意见。
三、加强重点费用项目监督管理
1.广告费监管流程K公司广告费分为全国性的广告及区域性的广告费两大类。全国性的广告由公司市场部通过办公系统提出广告申请,内容主要包括:合作媒体、广告发布内容、时间段等,部门负责人、总经理审核后,报股份公司总经理审批。市场部拟定合同文本,根据审批意见实施广告发布行为及监播工作。广告费用报销由市场部按合同约定的分期付款的时间及金额提出申请报告,报部门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后提交财务部门负责人,完成费用报销工作。区域性的广告由各地城市主管(或办事处主任)通过办公系统提出广告申请,内容主要包括:广告位置、时间段、规格、次数、合作公司名称及广告发布内容等,经各销售区域层级复核后报总经理签署意见后,上报母公司总经理审批同意。各地城市主管根据领导审批意见拟定合同文本,市场部根据审批意见实施广告发布行为及监播工作。费用报销由各地城市主管并提出纸质申请报告,经各销售区域层级复核后,报市场部门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财务部审核发票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等,审核无误后办理款项支付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2.业务宣传费监管流程业务宣传物品采购手续不规范,可能导致公司利益受损的风险。K公司若采购业务宣传物品,由需求部门提出申请报告,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审核后上报母公司总经理审批,相关人员根据审批意见办理采购。采购完毕,经办人员填写付款申请单或费用报销单,后附发票、申请报告等原始单据,部门负责人审核,财务部审核发票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等,审核无误后办理款项支付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3.车辆运输费监管流程车辆运输费未经有效审核,可能导致资金支出不准确的风险。K公司发生的运输费用主要分为公司内部车辆运输及委外车辆派送两大类。公司内部车辆完成运送任务后,由产品运送人员填写差旅费报销单,列明运送地点、运送日期等,后附物资送货通知单、发票等相关原始单据,车队负责人、内勤部负责人审核后提交财务部复核后办理款项支付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委外运输公司运送公司产品完成后,将经销商签字确认的物资送货通知单带回公司内勤部,内勤部相关人员复核后提交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附发票等原始单据提交财务部,审核无误后按月合计办理款项支付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4.促销活动费监管流程促销活动未经有效审核,费用报销不真实,可能导致促销活动无效的风险。K公司根据区域特性及市场发展的需要拟定促销方案,经省级经理或分管领导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上报母公司总经理审批后实施;市场管理部门跟踪实施,监控实际落实情况。促销活动完成后,销售部门依据促销费用申请报告、促销费用的相关单据,经过销售部门领导、总经理审批同意后,提交市场管理部门核实促销活动执行情况及促销费用金额,最后转呈财务部审核促销活动相关附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等,审核无误后办理款项支付等事宜。5.销售人员费用监管流程销售人员费用制定不合理,可能导致员工利益受损的风险。K公司根据销售产品分类、销售区域、销售人员级别等制定绩效提奖标准,明确各层级、区域销售人员提成比例、标准、金额等。每季度,财务部根据销售片区季度回款填制薪酬计算表,列明期间、回款金额,由公司行政部根据市场管理部门提供的市场督查报告核实是否存在违规现象后,提交财务部负责人审核,母公司总经理审批后,财务部根据审批意见办理款项支付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四、完善销售费用内部监督机制
K公司积极配合母公司对公司领导、公司各部门的销售费用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审计,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财务部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提交母公司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工作、预算实际执行情况调整和预算执行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母公司审计部对销售费用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关注:销售费用的开支是否获得授权或批准;销售费用的`开支是否存在越权审批或重大开支由一人审批的现象;销售费用开支的原始凭据的报销手续是否完备及是否合法、真实和有效;销售费用开支所运用的会计科目是否正确,记录有关会计账薄和编制有关会计报表是否准确、规范;非正常销售费用开支是否由公司领导授权或批准。母公司审计部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销售费用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要求相关部门或人员予以纠正和完善,发现重大问题编制书面检查报告,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五、总结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销售性公司的奋斗目标。本文通过总结快消品行业K公司在营销费用规范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同行业企业强化营销费用的管理,树立企业的成本观念,合理调控市场投入产出,实现向现代企业经营观念的快速转变,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万星.营销费用管理信息化研究——S企业营销费用管理信息化的经验[J].财会通讯(综合版),20xx,(34):114-115.
[2]吴永立,李素英.关于完善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xx,(5上):25-26.
[3]袁喆.费用的授权管理在营销企业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xx,(12):210.
[4]管建玲.浅谈快消品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J].财会学习,20xx,(9):195.
[5]李春萍.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管理策略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xx,(10):100-101.
[6]李振湖.作业成本法在销售费用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xx,(14):99-100
规范化管理论文4
摘要: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经营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将不利于企业稳定经营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规范化
1引言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它一般是从生产型管理转变为经营型管理,其是一种以经营为中心的决策性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将企业管理范围扩展至整个经济范围内,通过合理制定各项经营管理决策,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并采用市场经营理念,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稳定发展。
2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规范化概述
2.1新形势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新形势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特点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内容,和其他类型的管理内容相同,两者关系密切,相互辅助。企业内部经营中,要想有效管理经济项目,确保其稳定运行,必须在充足的资金下进行,企业经济在整个企业发展期间占据重要位置,企业各个部门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企业经济管理合理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企业经营管理和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有依据性的处理两者关系。另外,企业工程项目资金输出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都和企业经济管理合理性有关。所以企业在经营中,密切注重经营管理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完善经营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使其呈现最大化发展趋势。第二,企业财务指标,主要表达了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在企业管理经济过程中,必须明确指标,企业管理人员详细了解采取指标体系,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方案。第三,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特点。经济管理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只有对其加大重视程度,不断发展生产力,才可以满足企业稳定发展,以此提升经济效益。企业生产期间,注重掌握质量。在进行生产前期阶段,首先要合理检查所需材料,同时,加强人才资源的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点,因此,企业要重视经济管理,将其放在首位,使企业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根据运营情况,科学配置,加强人才管理,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2.2建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顺应社会时代发展趋势,人们加大了对经济的严格程度。对此,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才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最近几年发展中,企业市场呈现市场化发展趋势,采取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受经济体系因素的干扰,面对当前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创建出和我国现状相对应的经济管理模式,才可以稳定发展。现阶段,企业要转变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升经济效益,使其呈现规范化发展方向。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要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调节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如果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展开相应调整,效果便会相反,使得企业被日益激烈的市场所淘汰。同时,企业发展除了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经济管理规范化也决定了企业能否稳定发展。因此,企业要在满足企业发展内容的前提下,加强经济管理,将经济管理水平和市场发展规律相互联系在一起,选择出与其相符的管理模式。
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经营管理模式不具备灵活性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以往管理模式不适合应用于当前市场发展中。很多企业逐渐引进了投资管理方式,在扩大企业经营发展和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竞争水平,然而,如果不断扩张这一模式,将会严重阻碍企业发展,为其带来很大的风险性,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此外,此种模式灵活性不高,经营起来困难。
3.2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组织机构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有效性和功能性的关键。目前,在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过度追求企业经济效益,而对于企业管理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还较为欠缺,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过于简单,如此一来,也会从很大一方面上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从而使企业发展很难满足市场经济需求。
3.3管理人员流动性快
要想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合理有效的方案制定是必不可少的。从实际现状来看,我国管理人员流动性高,全能型人员少。其中,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严格管理。第二,跳槽现象严重,人员流动性大,相关福利少,影响工作积极性,限制了企业正常发展。
3.4管理措施不完善
企业经营管理存在对应的措施不完善、不合理。主要原因是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性不好,影响了企业运营。再加上现有的管理体系不具备合理性,无法全面落实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开展。
4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措施
4.1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当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点在于转换企业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发展运营期间,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构建有效的管理氛围,提升企业竞争水平。在改进和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时候,必须从战略理念考虑,制定出有效的战略理念,摒弃传统运营方式,以此提升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在各个阶段发展中,由于企业管理理念不同,所以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要加大各个理念的培养力度。
4.2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企业在经营管理期间,必须构建健全的经营管理体系,培养全能型员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对此,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素质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重点。
4.3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具有一定复杂性,因此管理人员要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安排规范人员监督和管理这一经营模式的运行状态,使其满足企业经营需求,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4.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有关。目前,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各个企业加大了对其的关注力度,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想稳定运营,必须应用信息化技术,发挥出优势,利用此种技术科学的管理企业。同时,建立完善的经济数据系统,全面分析数据,以此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经济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必须利用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管理方法,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同样也是企业的发展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期间,需要不断改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企业呈现规范化发展状态,对此,在制定体系的时候,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体系,以此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将其呈现最大化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杨会卿.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6).
[2]孙冬清.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
[3]段玉凤.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探析[J].石河子科技,20xx(3).
规范化管理论文5
一、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初期的状况
领导重视不够,投入不到位。由于档案管理不规范,也没有引起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设施设备、装具用品等投入不足,档案资源的保存和开发利用价值也就无法体现;档案管理无专用库房和办公场所。由于没有专门库房和档案室,院里的档案资料在一段时间内都散落在各科室,有时领导因工作查找一些档案资料都找不见,更谈不上集中统一管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医院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
二、实现医院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必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院档案开发利用的频率逐年提高,也让我们看到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与效能。20xx年,我院现任领导班子组建后,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全省一流的、学科优势突出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在狠抓医院综合管理的基础上,院领导对档案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一是在组织管理方面。成立和调整了院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档案专职人员;建立了符合我院工作实际的档案管理组织网络,抽调各科室精兵强将负责科室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归档工作,明确了工作职责、强化了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了综合档案室和各科室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了档案工作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
二是在设施设备方面。我院在原有基础上,先后增加了60平方米的档案专用库房,做到了档案库房与办公室、阅览室、陈列室“四分开”,进一步完善了“八防”措施;新增了档案柜、密集架、消毒柜、资料柜、防磁柜、加湿器、除尘器、空调、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等设备。
三是在业务建设方面。我院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一般要求》和《山西省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实施细则以及《事业单位档案分类编号标准》,对我院13个类目的档案资料重新进行了编目、排序和上架管理。对档案资料管理台账:即案卷目录、全引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移交清册、查借阅登记簿、利用登记簿等都进行了重新整理和装订。同时我们还按照国家档案局10号令的规定,重新修订了我院《文件材料收集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四是在档案队伍建设方面。为尽快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我们在确定各科室档案员的基础上,每季度进行一次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邀请市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辅导,同时我们还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多次到省级和市内兄弟单位参观学习档案工作,增强档案意识、借鉴管理经验、提高业务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五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院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院里“十二五”规划中,并制定了档案工作五年规划和《电子公文管理办法》等。新购置了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生成了20xx余件电子文件,为档案工作早日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范化管理论文6
一、企业规范财务基础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薄弱
在会计核算方面,首要的问题就是会计凭证的填写和编制不足以满足要求。如果观察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可以发现一些外来的原始凭证并不符合相关规定,不少会计凭证也不能如实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譬如外来原始凭证内容与实际经济内容大相径庭、凭证的开具日期不同于真实的业务发生日期,外来原始凭证的类型并不符合相关的规定甚至为虚假票据,企业内部的原始凭证设计不合理、凭证没有随着经济活动的进行而流转、原始凭证的编制没有进行恰当的审核等,如果这些有瑕疵、不合理的原始凭证未经核实或者未经相关负责人审核就流转至财务部门进行会计凭证的编制,那么势必会影响会计凭证的质量。试想,如果一张原始凭证都与真实经济活动不符,那么依据原始凭证编制的会计凭证,反映到财务系统中也是虚假的业务活动。其次,在一些企业中,或者受限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或者原始凭证填写的内容摘要并不清楚而又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账务处理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财务人员不能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科目的选择,进而导致账务处理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错误终将湮没在浩瀚繁杂的数据之中,最终反映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之上。最后,会计处理的最终结果要形成财务报表,然而一些企业并不重视财务报表的编制,报表编制通常遵循内部的规定而非相关的`会计准则要求。
(二)尚未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对保证企业财务质量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当下很多企业尚未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首要表现便是岗位设置不合理,也没有明确各岗位相应的职责,不相容职位由一人兼任的情况屡见不鲜。所谓好的制度让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让好人做坏事,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使员工舞弊成为可能,容易导致员工私自占用、盗用公司财务资源,是企业财产安全的一个隐患。其次表现为日常经营活动中缺乏审核和信息反馈机制,财务活动是渗入到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但是,不少企业却缺乏财务审核机制和反馈机制,比如对于一些周期长、耗资大的工程项目,通常涉及分期按进度付款,而企业却缺乏对付款金额和进度进行审核的机制,项目的实际近况也无法及时反馈至财务部门,这便会导致账务处理的不准确。此外,针对大额或者重要投资,很多企业也没有完善的审批机制。为了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按照职责权限对投资进行审批十分必要,如果涉及十分重大的投资决策,就更需要集思广益,从多种角度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也做好相应的筹资分析,但是,诸多企业并未对此构建内部控制体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肆意投资的现象十分常见,最终也会影响企业的长治久安。
(三)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缺乏
员工的专业素质在规范财务基础时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毕竟一切管理要想推进,最终还是需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而很多企业因为没有予以财务工作足够的重视,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缺乏。一方面,财务人员理论知识匮乏,缺少必要的财务、法律以及经济等相关专业知识,很多企业仍旧认为财务工作十分简单,只要按照要求做账即可,至于账务处理是否规范、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并不关注。因而不需要财务人员有多么深厚的知识储备,在后期也不大重视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的观念在管理层乃至财务人员自身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对于一个想要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另一方面,一些管理层以及财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还存在着做“两本账”来偷税漏税的情况,严重危害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对于一些较为烦琐的内容(如费用报销),内部的审计或者稽核人员可能也出于其他的目的或者缺乏责任意识而疏于核查,由于人员专业素质引发的问题危害着企业的财务基础规范管理。
二、规范化管理财务基础的对策
(一)夯实会计基础
首先,企业要向全体员工强调账务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员工在账务处理中扮演的角色。为此,企业可以考虑建立起相关的制度,明确在每项经济活动中,必要的原始凭证有哪些,员工应该如何准确填写和编制原始凭证。对于外来的原始凭证,可以出台相关细则,指导员工在取得原始凭证时进行初步的核查,保证凭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有凭借与经济活动真实相关的凭证才可报销。同时为避免费用跨期,企业也需明确上交原始凭证的期限,要求所有的员工遵守制度。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基础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带动所有的员工参与到财务基础规范化的建设中。其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金额较大的经济事项,可以要求主导部门与财务人员进行沟通,明确业务内容,也可将相关合同副本交至财务部门留底备份,以协助财务人员正确进行账务处理,财务负责人在账务处理之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尽可能保证特殊事项的账务处理正确。此外,企业可考虑由财务负责人或者指定核查人员对过去一段时间的账务处理进行抽查,尽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最后,企业要重视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调整、编制财务报表,并按时报送管理层。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方面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熟知。首先,企业要设立合理的岗位,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尤其注意对易舞弊的岗位进行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监督机制。其次,对于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可以梳理出一个工作流程,而后针对其中的风险点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譬如对经济活动进行审批,对流转单据进行连续编号等等。同时,企业也需要建立信息反馈和沟通体制,各部门将真实的情况传达至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也需积极与各部门沟通,以便真正了解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正确进行账务处理。最后,针对较为重大的筹资、投资活动,企业要专门建立起审核制度,事前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授予相应的负责人以审批制度。性质特殊或者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由权力机构审批并形成书面文件,审批之后对于资金的流向要予以关注,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及其职责,保证后期项目的操作以及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遵循预定的计划,同时形成必要的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企业合理使用财务资源,做好财务基础的规范化管理。
(三)构建人才体系
在财务规范化管理中,人才的作用不容小觑,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需要有能力的人去执行才能得以实现,因而,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在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之后,企业要对上岗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多方考虑,包括人员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专业素养等,甄选出最为适宜的人才,一批能者的到位才助于企业做好财务基础的规范化管理。而后,企业可以考虑根据发展的需要或者经济业务的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各种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最新政策,包括财务、法律、经济等内容,同时也可考虑对此进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与绩效挂钩。此外,为了增进财务人员对企业的了解,企业还可以考虑采取岗位轮换的方式,避免一个财务人员在一个岗位上待得太久,也有助于企业发现以前未识别的错误,形成另一种形式的相互监督机制。
三、结语
提高财务基础规范化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上议程,但是企业发展势必经历了一段粗狂的增长期,要想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的必定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但是竞争之下不进则退。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企业必须做好财务基础规范化管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同时也为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规范化管理论文7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体现出的现状
1.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尽管大部分企业重视经济管理,也制定出相关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是修改其他企业的制度为我所用,缺少完善性和针对性。每个企业具有不同的发展情况,照搬其他企业管理制度,难以符合本企业管理的要求,造成制度实用性较低的现象,难以对本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影响。
2.缺乏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
新形势下,企业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经济管理实践中已经逐步将生产管理模式向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但其还存在资金管理模式粗放的问题,经济管理质量与效率都差强人意。企业更重视产品的生产而轻视品牌管理,其市场调查和产品宣传皆不足,难以有效增加经济效益。
3.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
企业发展离不开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高的人才,但现在大部分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且忽视培养和教育企业内部人才,造成经济管理者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较差,同时管理人才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在企业经营中难以全面体现出经济管理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建立的规范化模式
1.设计全面的经济宏观规划
科学全面的经济规划可以为企业开展经济管理提供根本性依据,进而推动企业建立规模化的管理模式,企业制定经济目标要按照其发展目标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资料来设计,在经营过程中要监督、检验、验证以及考核目标规划,以保证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确保经济目标的顺利推进与全面实施,进而增强企业经济利润。
2.企业经济管理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能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还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实施,企业经营者要深入的了解和调查市场格局与环境,全面研究为经济管理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根据本企业经营现状及宏观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全面、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增强经济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体现出经济管理制度的意义,鼓励所有职工监督制度的运行与落实情况,确保制度功能的'全面发挥,进而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实施。
3.全面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素质、高能力管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企业可以运用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的手段增强经济管理人员专业与综合素质。选拔企业中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经济管理人员作为培养对象,运用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运用培训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另外以招聘的形式吸引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来本企业工作。企业要建立起全面而严格的激励机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激发和调动起经济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而确保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4.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企业经营者运用建立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的方式,调动与激发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提高职工的责任感、归属感。企业要将职工年终奖励、等级职称、晋升职位和绩效考评结合在一起,对考核成绩优异的职工要给予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对于考评成绩不合格的职工在给予处罚与批评,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奖勤罚懒的制度与价值导向。企业在经济管理和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对多种问题,管理者要分析、研究问题,寻找其出现的原因,并积极运用相应策略解决问题,最大程度降低影响。如果因为人为疏忽而导致的问题,就要处罚责任人和管理者。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想要在市场上立足并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要借助经济管理来谋求发展。企业应该认识到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强、关联性强、指标性强的特点,根据目前管理的现状,通过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目标管理规划、建立考评机制、增强管理者素质等方式来达到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经济管理的目的,以推动企业高效、持续、稳定发展.
规范化管理论文8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供给也呈现出十分紧张的态势。因此需要全面推动土地收集储备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资产的有效管理,确保土地的有序供应,实现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更好的促进土地储备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土地收购储备;规范化管理;重要作用;途径
1土地收购储备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保护耕地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工作。通过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能够有效的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整理和开发,有计划的将土地投入市场。我国人多地少,这就决定了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也决定了我国需要坚守耕地红线,避免耕地无限制转为建设用地的情况发生。需要着眼于城市存量土地,通过调整结构及节约利用,有效的满足建设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盘活建设用地,有效的减少对耕地的占用,确保更好的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
1.2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土地资源价值显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实施土地收购储备,能够有效的掌握土地存量,进一步盘活土地资产,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确保城市综合治承载能力的全力提升。在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缺的新形势下,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城市的存量土地,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管理。通过对土地收购储备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土地市场的完善,利用集中统一管理及有偿使用这种新的土地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将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1.3有利于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应
土地作为国家资源,国家对土地资源具有调节的能力。政府通过各项土地政策来调整土地结构,并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而且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对提高土地地资源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下,政府能够运用各种手段及对储备土地的分布、价格和数量进行控制,确保土地管理的规范性。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能力,确保土地的合理供应和调控。
2新时期加强土地收购储备规范化管理的途径
2.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围绕土地收购和房屋征收工作,规范了从项目启动至结束过程中诸多环节的工作程序,维护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工作。凡需盘活的存量土地和新征集体土地的一律进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除依法可以划拨的外,原则上都应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从而形成国有土地先储备、后出让或出租的供应机制,由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
2.2建立风险约束管理机制
首先,清理整治土地市场,优化土地收购储备环境。为优化土地收购储备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划拨供地范围,切实抓好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其次,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供应等工作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因此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增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土地储备和土地资产运营效益。第三,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应明确土地价格内涵,由中介机构来完成土地价格评估。土地收益分配应该结合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
2.3强化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力度
对于土地一级市场,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其垄断的力度,从而使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得以实现。并进一步控制好建设用地,做好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工作,加快对土地市场进行培育,提高土地市场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并要强化土地市场秩序管理工作,集中力量来增强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确保土地资产效益得以发挥出来,保证土地市场运行的平稳性。
2.4增强储备土地调控效果
通过制度土地储备中长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及市场供需状况有效的结合,进行土地储备计划的编制,实现对土地的计划管理。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来对城市储备土地范围进行规划,明确土地的用途,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变更的情况,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规划及计划的有效衔接。对于储备及规划的土地需要统一进行规划,分期开发,对储备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做好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工作,有效的增加土地的附加值,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前期开发主要涉及到各种基础调入的建设,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方法来选择实施单位,做好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土地熟化,确保土地附加值的增加。在征地拆迁工作中,需要充分的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及积极性,使各极政府成为什房屋拆迁安置的主体,进一步理顺征地拆迁机制,并使其与行政手段相配合,对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满足房屋拆迁的需要。落实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明确组织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主体单位及实施办法。同时,明确储备土地供应涉及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居民住宅原则上应实行原地或就近地段安置。进一步对供地的批量、时序和投入时机进行把握,加大力度盘活城市重要区位的存量土地,加快推动土地熟化,进一步对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通过科学供地,更好的挖掘土地升值的潜力。
3结束语
当前国家在对土地管理工作中,将土地收购储备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以此来有效的实现土地的优化利用。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合理利用土地已成为各级政府调控经济及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加强对土地收购储备管理的力度,加快推动其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辉.我国一线城市土地储备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J].统计与管理,20xx,12,20.
[2]熊国平,万常庆,蔡安纲.当前土地储备制度的一些思考[J].江西建材,20xx,12,30.
[3]王茜.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问题与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xx,11,15.
规范化管理论文9
颅脑外科手术是高风险的手术,其中很多手术需终身放置植入物,由于颅脑的特殊结构———血脑屏障存在,大多数抗菌素难于通透屏障,一旦颅内感染后治疗困难且治疗费用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经济负担,重者会导致手术失败,严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确保颅脑手术器械,特别是植入物灭菌质量尤为重要,对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该院2012年9月以来对颅脑外科植入物处理有针对性制定并采取了规范化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8月~2012年8月颅脑植入物器械包452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486包设为试验组。颅脑手术的植入物有固定颅骨用的钛条、钛钉,动脉瘤手术用的动脉瘤夹、颅骨修补用的钛网、钛钉。包装材料采用纸塑袋,有效期为6个月。植入物由颅脑外科提供,在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1.2判断标准
清洗质量标准:目测法和5~10倍带光源放大镜观察为植入物无污渍、血渍、水垢并光亮洁净。灭菌质量标准:无湿包,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合格才能发放。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2.1人员培训
对工作人员进行动脉瘤夹、钛网、钛钉、钛条等相关植入物结构特点、清洗技巧、包装与灭菌方法要求进行培训,为有效清洗与灭菌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教育和责任心教育。
2.2严格交接
由于颅脑外科植入物非常精细、价格昂贵,有的体积微小(如钛钉),科室安排了责任心强、专业技术好的工作人员负责。要求科室在术前8~12h内把需要灭菌的植入物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在去污区由专人负责依据植入物进行清点验收,面对面交接并签名。清点时要认真清点植入物的种类、数量、检查其功能完好性。
2.3清洗
采用人工清洗与超声波清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程为:流动水下冲洗→多酶清洗液内浸泡5~10min→超声振动3~5min→刷洗→漂洗→纯水终末漂洗。动脉瘤夹要用小毛刷刷洗咬合面、齿面、凹槽等清洗死角,撑开时不能用力过大,以免影响其夹闭功能。对细小的钛钉、钛条应用专用清洁网筐在超声清洗机中清洗,既要保证清洗质量,又要保证在清洗过程中不丢失。
2.4消毒与干燥
煮沸槽湿热消毒,温度≥90℃,时间≥1min,置入干燥柜中干燥20min。
2.5包装
植入物包装前工作人员应洗手,用目测法或5~10倍带光源放大镜下逐一检查其清洁度、同时检查植入物功能状态及完好性、数量等。植入物采用纸塑袋包装,封包前须做到双人核对。由于钛条、钛钉用量多,采用批量包装灭菌的办法,按科室要求钛条3个,钛钉6个一包,每次灭菌10包,既可方便科室急诊手术使用,又可降低了灭菌生物监测的成本。每次患者使用后及时记录好患者的相关信息以便追溯。包装时将钛网用单层治疗巾包裹,钛钉钛条、动脉瘤夹用纱布包裹后用纸塑袋包装,可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可以避免湿包。包内放第5类化学指示物,包外有标识(注明科室、植入物包名称、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失效期、检查、包装者签名)。
2.6装载与灭菌
包装完成后及时灭菌,以防止放置时间过长产生热源,影响灭菌效果。植入物采用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把包好植入物侧放于不锈钢篮筐中,置于灭菌器的上层,装载不超过柜室容积的90%或不小于5%。灭菌时在标准包中央放生物测试管一支,第5类化学指示物一片,将其置于灭菌车下层排气口上方,灭菌温度132℃、压力0.21MPa、灭菌时间10min、干燥时间8min。
2.7生物监测与发放
灭菌结束后将快速生物测试管取出进行生物培养3h,同时设阳性对照。按新标准[1]要求: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行生物监测,监测合格后可放行。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准,生物监测结果出来后及时报告使用部门。判定生物监测合格后由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密闭运送到手术室,装卸时应注意避免挤压,特别是钛网受压会变形而影响手术。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清楚,双方确认签名,并做好记录及保存。
2.8文件记录和质量追溯
建立植入物交接登录本,植入物灭菌及生物监测记录本(记录植入物的信息,患者信息、灭菌信息、生物监测等信息),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归档留存。包外标识内容详细、全面,注明患者的相关信息,术后将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以便进行感染质量管理、控制及追踪。
3结果
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实验组植入物各项指标除生物监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4讨论植入物的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颅脑手术的`成败与患者的安全,在患者的术后康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其灭菌质量的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由于颅脑手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植入物灭菌的要求特别严格,彻底清洗是灭菌成功的基础,实施规范化管理前植入物的清洗质量合格率低仅为85.39%,主要与植入物由手术室护士处理,无人进行质量监控有关。处理时掉以轻心,以为植入物是新的、是清洁的,用纯化水冲洗掉植入物表面的浮灰、干燥柜干燥即可,其实医疗器械在生产、包装、运输、存储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有机物或无机物污染[2]。植入物上残留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会影响下一步高水平消毒或灭菌效果,给医院感染带来安全隐患。规范化管理后颅脑外科植入物清洗质量合格率为99.38%,颅脑外科植入物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集中处理,并经过严格培训,均按污染器械的处理流程进行,采用手工与超声波清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超声波清洗加多酶清洗液可大大提高超声清洗效率[3]。包内放第5类化学指示物,按照国际标准ISO11140-1:2005中的要求只有第5类化学指示物其指示终点达到的过程是模拟生物指示剂的[4]。有助于颅脑外科紧急手术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前未进行严格的交接,细小钛钉时有丢失;常未放包内化学指示卡,包外标识简单只有名称和灭菌日期;包装时直接放入纸塑袋内包装,易产生湿包;植入物的相关信息记录不规范,有漏记或记录不全现象,合格率仅有75.66%。规范化管理后,通过专人对植入物从交接到灭菌合格后的发放记录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层层把关,无湿包,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均合格,植入物灭菌合格率为100%。
规范化管理论文10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从项目施工招投标到施工安装竣工投产,这一过程称为工程项目三阶段中的施工阶段。一个有规模的安装公司,每年要承揽几十~上百个这样的工程项目。可以想象,工程项目部所面临的工作量和内容是极其庞大的,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而处理的方法,因经验和能力原因、环境及指标原因、业主人为原因等,也是多种多样、参差不齐的。
1设计、施工中出现问题及圆满解决的信息收集
我们常说,只要工作只要做事就会出错。收集以往工作中的出错,不为其他,只为改进!避免今后再次犯错。这是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措施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总结、记录如何改进工艺,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比如对于实验室这一类的空调系统,常常会出现温湿度控制不稳,尤其是在江南一带的初夏季节,冷水机组频繁出现机器自动停机保护。经验告诉我们,水系统设计中遇到工况变化大,管路路径短的情况必须增加一套温度平稳补偿储水箱以稳定水系统的温度波动变化,减少冷机启动和停机的频率。如果我们不加以总结,不进行系统培训和项目评审,那么这种不良情况将反复发生。再比如,对洁净区内的'平面设计,一般涉及到多个专业的配合,我们的要求是在该区域内要做到顶板的拼接、送风口的位置和照明灯具的布置,三者统一和协调。这里面也涵盖了技术和诀窍。若不加以总结、归纳、完善,我们将始终停留在初级水平,就很难适应当今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收集工程项目实施中的不足和错误,我们还有不断收集和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诀窍。收集多了,我们就可以着手建立一个完善的,门类齐全的文档库并分类管理。从而可以带动一批,指导和帮助一批年轻员工快速成长。
2分类管理、建立文档
由资深工程师组成的专业成员,对于各工程项目、各时间间隔内的竣工资料进行查阅和审阅,对不完整不全面的资料内容要求退回项目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补充和完善,符合归档要求。对收集到的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资料就可以进行分类建档了。我们可以建立诸如药品生产类、微电子生产类、精密机械类、实验类、医院手术部及ICU病房等等门类。每个门类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工艺特点进行细分。如药品生产类还可以细分成:原料药、固体制剂、大输液、冻干粉针等;微电子产业还可以分成:大规模集成电路板生产、液晶显示器生产、太阳能光电板生产、激光发射器生产等;实验室可分为:普通理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实验动物房、负压隔离病房、锂电池生产实验室等等。总之,分类是为了便于查询。
3便于查询,突出要点
文档建立后,要能查到重点,要能查阅到查阅人的需求点,要使查阅人有所收获。为此,对每一份竣工资料要求内容有所提炼。即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要点和技术难度在哪?有多少个难点?解决了多少?是如何解决的?都要详细描述。尤其是常常出现的问题。对所有涉及到的项目都进行了提炼、归纳后就可以分门别类整理出各种突出要点了。举例一:关于臭氧发生装置,可以这样描述:臭氧发生装置可分为外置式和内置式2种。内置式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安装,但使用寿命短,一般情况下,1年到2年就要更换“板子”。而外置式则刚好相反,性能稳定可靠,可以用一套装置服务于1台到3台空调机组(系统),结构复杂,需要冷却水,造价高,安装占用部分空间。要求配置臭氧发生装置的领域有制药行业全部;医院手术室、配置中心及ICU、负压隔离病区、妇科产房等区域;理化实验室、生物类实验室、动物房等环境。另外,内置式臭氧发生装置的安装位置也有讲究,不应安装在表冷段、加湿段之后,甚至避免安装在中效段的前后。原因是水分和高湿会直接影响内置线路板的使用寿命。举例二:净化空调系统,房间回风口的设计要点:a.数量和尺寸,可根据室内送风量(回风量),同时根据房间面积大小和距送风口位置的远近而定。b.风口断面风速的计算,需要记住的是,按照常规算出的断面风速v1=Q1/3600A(其中A为风口的开孔面积a×b,)是不够全面的,还必须乘上一个迎风系数n。即v=n×v1,这一点往往给忽视了。c.n取值,当开孔面积A(a×b)≥0.1时,取0.7;当开孔面积为0.1>A≥0.064(规格320×200)时,取0.6;当开孔面积A<0.064时,取0.4。d.修正后v的数值应控制在1.5m/s以内。e.风口百叶方向要求,医院手术室内的回风口叶片必须是竖条向的,其它领域和房间的回风口叶片为横向或按业主需要确定。类似的要点很多很多,一一把它们整理、提炼出来,就形成了企业的知识宝库,充分利用就可以少走弯路少出错,企业的知名度和实力就可以显现出来。
4结语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要生存要发展,靠的是创新。同样,依存于产业、产品发展而发展的净化工程、机电安装行业,要生存要发展,也必须有所提高。靠的是优良的人员素质,高超、熟练的设计和施工作业技能,过硬质量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优势来支撑。
规范化管理论文11
摘要: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和文献资料等,它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厚重的历史积淀下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资料的来源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这些都对我们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档案规范化管理,则成为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如何实现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对策建议
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历史进程中的点点滴滴,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整体面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档案管理不仅可以避免档案资料的丢失、损坏,使其可以继续长期保存下去,并且可以使其更加方便利用,为我们今后的工作以及社会、历史研究等提供宝贵的,甚至是唯一的参考信息资料,提供各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档案管理的内容很多,包括对各种类型档案资料的收集、鉴定、整理、保管以及统计、利用等各项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我们必须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使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档案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新形势。
一、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的重要价值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其管理观念跟不上,管理重视程度也有所不足。一些档案管理者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资料保管员”,只负责各种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保管,确保其不丢失、不损坏就算完成任务,管理工作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安于现状的状态,缺乏现代化的创新管理理念,使得档案的利用程度也不高,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一些领导也缺乏对档案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投入,档案工作的环境条件很差,人员待遇不高,在繁杂琐碎的管理工作中,使一些管理者也认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并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管理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足,使得档案管理方面的财力、物力投入也很有限,管理设备设施缺乏更新,一些档案馆的建设不够标准、规范,达不到使用要求;一些档案部门的管理技术手段也较为落后,甚至还停留在手工工作的方式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有些档案部门虽然配备了计算机等先进的硬件设备,但利用程度也不高,缺乏实际的操作应用,造成了设备的闲置浪费。
(三)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档案工作繁杂琐碎,要求严格,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知识面要求也较高,并且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新时期档案工作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不少档案部门现有的人员结构中年龄偏大的人员居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很多人员虽然懂得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于信息技术却知之甚少,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不会使用,操作不熟练,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止步不前。
二、新时期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是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只有在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约束下,才能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档案管理工作在统一的标准要求下有条不紊地开展。首先建立起领导主管,档案人员分管的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人管一摊的管理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的归档制度,借阅保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档案安全制度等各项规章,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制度化来推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二)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促进档案管理科学化。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要狠抓人员素质建设。首先档案人员必须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其专业素质;加强人员制度学习,使他们明确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要求,工作中严格按制度管理,按规范操作;同时档案人员还要不断学习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相关管理软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从而不断推进新时期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并成为未来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档案管理部门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首先,应加大相关设备设施等管理硬件的投入,增加、改建、扩建符合标准的,符合档案安全管理要求的现代化档案馆所;增加档案室的硬件配套设备,引进国内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和操作程序,实现档案管理由手工方式向信息化方式的转变,档案资料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变,从而便于档案的收集、管理和查阅、利用,充分发挥档案管理服务社会,服务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新的时期,面对档案工作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对档案管理的错误理念,加大管理投入,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教育培训,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才能使档案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萍.论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xx(03).
[2]王菁慧.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哈尔滨文艺,20xx(5).
[3]周凯文.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J].山西电教,20xx(4).
规范化管理论文12
摘要:通过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行,以形成管理运行的良好秩序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和过程。信息化对管理规范化既有推动作用,也提出了支撑性的要求。面向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管理规范化应实现有效的功能拓展,以确保管理信息化稳步持续的发展,并提高管理规范化自身的质效。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规范化;功能拓展
管理规范化,作为组织管理制度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组织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任何企业或政府部门要形成正规的管理秩序,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必要经历管理规范化环节。不同时期的管理规范化,有其不同的特点。面对信息化的特殊要求和有利条件,管理规范化需要在功能上有所拓展,以其与信息化的蓬勃发展相适应,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1基本概念界定
1.1管理工作规范
规范,作为日常用语,一般是指对讨论对象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具体到管理领域,则是指对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本文所指的管理规范,主要是对管理主体管理行为的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它与管理标准有所区别,后者主要是对管理业务目标、要求、范围等的约束和限定。所谓管理工作规范,主要是指对于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利、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的规定[1]。
1.2管理规范化
管理规范化,主要是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工作规范的过程,以及该过程所指向的管理运行达到规范、有序、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1-2]。它是现代管理的基本方法,它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和提升管理有序性的基本手段,是管理效能达成的基本保证,是管理成果固化的基本方式,也是管理质效提升的基本途径。
1.3信息化
信息化一般与具体领域相关,它既指一个过程,也指向一定的状态和目标。一般是指以信息技术发展与运用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平台建设与使用为依托,以领域要素的信息改造和融合为手段和支撑,实现领域形态转向信息主导的持续过程和最终目标[3-4]。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领域信息活动效率的快速提升;通过对相关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和流程的整合和优化;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为领域业务活动的展开和效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领域要素的信息改造和融合,实现相应领域管理观念、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全面、系统转变,并最终促使领域整体形态的信息主导。从本质上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对领域信息活动的流程改造和优化,并通过信息活动与组织活动的内在联系,通过“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活动组织—组织活动设计”三者的持续互动,对组织整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组织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呈现出信息特色。
2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功能
作为对管理者所展开的管理活动的约束和限定,作为对管理运行流程、方式、方法的系统设计,作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衔接的重要环节,管理规范化传统上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2.1管理秩序的形成和提升
管理秩序是管理工作有效展开的基础。通过管理体制设计和推行,组织建立了基本的管理秩序,各级各层次的管理者被赋予一定的职责、权力,部门间也确定了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的基本关系,为管理运行提供了基本的框架。管理规范化在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工作规范的设定,使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定,它与管理标准化一起,使组织的管理主体、客体总体上按照既定的标准、规范展开活动,对管理运行秩序的形成、维持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同时通过持续的规范化活动,能够持续稳步地提高这种管理运行秩序。
2.2管理知识的汇聚和传承
管理规范化的基本活动包括:“管理工作研究—管理工作规范设计—管理工作规范施行—管理工作研究”的循环过程。其中的管理工作研究既包括对管理工作规范实施情况的评估与反思,也包括对管理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更包括对先进管理理念、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事实上就是一个管理知识的汇聚过程,其结果就是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知识。通过规范的设计、更新和实施,使这些体系化了的、规范而有效的管理知识得以传承。
2.3管理效能的保持和优化
从管理规范化的作用机理[5]可以看出,管理规范化通过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既尽可能地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和有序性,同时也确保了管理运行于管理目标的有效性,并稳步朝向以组织结构所限定的管理效能最大化前进。管理规范化实际上是通过对组织目标可行的实现路径进行选择、优化,并以规范的形式加以固化并推行,而实现对管理效能的保持。通过持续的管理规范化活动,促使管理效能稳步地提升,直至达到组织结构所限定或规定的效能最大值。
2.4管理活动的评价与监控管理
规范化之管理规范,不仅仅包括对管理者管理行为的限定和约束,更包括管理的目标及其分解,包括对管理目标达成的效能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管理工作规范作为管理规范化的核心成果,它还为管理活动的评价与监控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在一定意义上具备管理活动的评价与监控功能。
2.5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台
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角度来看,管理规范化通过管理工作研究,一方面实现了对现实管理活动中规律性知识的挖掘,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养料,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使理论与实践在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有机联系,在管理工作规范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检验,通过管理规范化的持续推行而得到巩固、发展和提升。为此可以认为管理规范化还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实现持续互动的良好平台。
2.6管理机制的创建与优化
管理机制,与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结构一起,构成组织管理的有机体系。作为管理运行具体方式、方法和路径及其组合,管理机制是组织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对应和决定了组织管理系统的效能。而管理规范化的基本过程,正是这种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的核心过程。管理规范的设计和推行,是在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管理运行的设计,使管理运行更加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使具体管理行为有规可依、有方可行、有据可评,减小和降低管理行为的不确定性。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确定了管理的职能区分和职能关系,明确了不同职能和部门在组织运行过程的责权范围,在此基础上,管理规范化对管理具体如何展开和实施,如何稳步达成管理目标的内在机理和模式进行了明确、规范,实际上实现了对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为此,管理规范化,又可称之为管理系统运行机制构建过程。它是组织管理制度设计的末端和重要环节。综上所述,管理规范化源于人类活动认识与实践的有限性,建立在对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有限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管理工作规范的设计和推行,使管理运行相对稳定而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并通过对管理工作规范的持续更新,使管理运行的效能得到稳步提升,直至达到管理组织结构所限定的组织管理的最佳效能的过程。围绕管理秩序的维持、管理效能的提升、管理机制的构建等,管理规范化具有六项基本的管理功能。
3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
从信息化的概念及分析,容易看到,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建立在对组织从体制、结构到运行的建模基础上的,通过信息活动的激化和强化,并通过信息活动与组织其他活动的持续、有机和高效的互动,实现组织信息效能的提升和优化,并进而转化为组织整体效能的跃升和强化。信息化使信息活动异常活跃的同时,也因信息活动的广泛性、深入性和信息自身的性质,促使事物之间更加广泛、多样而近似实时的联系,它一方面为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快速、精确、高效的信息保证,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实时性,使面向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消除,为组织系统运行有序性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事物(事务)间联系的多样性、紧密性、实时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管理面临异常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和条件。当然,信息化对管理及其规范化的支撑作用也会表现在对其活动效率和效能的提升上。概而言之,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1信息化以规范化为基础
信息化,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需要建立在管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没有对管理活动的统一理解,没有对管理信息活动的规范化,就难以构建统一而规范的信息流程,也就难以进行深入、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就难以构建有效而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不同语义基础和数据表达标准的管理信息平台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互通和互操作。同时由于信息活动是组织业务活动和管理业务活动一个侧面的反映,它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势必要引起管理业务活动本身的规范化、管理对象的标准化,以与之相应。只有适度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运行行为,才能使信息化的效能得到有效发挥,否则,难以使管理信息化的效能发挥出来,甚至反而会导致管理整体效能的下降。所以通常而言,信息化总要以业务活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基础,只有理顺管理运行行为,统一人们对管理运行路径和方法的认知,才能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系统的运用,进而沿着信息主导方向从组织结构到运行方式的全面调整甚至变革。
3.2信息化对规范化的特殊要求
信息化通过人、物、信息、事之间关系的强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越来越紧密、广泛而深入的关系,这种不断紧密的关系超越了个人和单个物品,超越了组织之间的间隔,甚至超越了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这种持续扩展和膨胀的相互关系,使得管理面临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这种复杂和不确定性变化集中体现在管理环境变化的多样性、快速性,以及变化的不确定性上。它要求管理建设与发展必须有效应对这种环境的变化,具备高度的适应性。这一方面要求管理目标必须能够响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同时组织更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条件,重新选择和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的选择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目标的多样化、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对管理的组织结构乃至管理运行的具体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阿什比的“必要的多样性”定律指出,管理系统的复杂性需要与管理对象系统的复杂性相适应。作为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管理规范化活动理应为管理活动的环境适应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3.3规范化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管理规范化作为对管理主体行为的系统化约束,作为对管理运行的持续优化,对信息化乃至管理的信息化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规范”支撑。信息化无论是对于单个社会组织或者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管理信息化的阶段性成果需要通过管理运行得以体现,也只有人们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使之真正成为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管理效能提升的推手,才可以说组织或社会正处于信息化的进程之中。这种在运行上的体现过程正需要管理规范化这种管理运行设计手段加以保证。通过基于信息流程优化的管理运行再设计和持续优化,使管理信息化以某种强制的形式加以推行,为信息化的快速展开和取得效果奠定基础。二是为适应信息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提供“动态规范”支撑。以管理环境变化的多样性、快速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管理复杂性,倒逼管理自身的复杂性。管理规范体系本身就是有效的确定性的组合体。要适应管理环境的复杂性,管理规范体系自身也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提高其复杂性。从目前来看,主要通过管理规范的模块化和管理规范组合的多样化来实现这种管理的适应性。针对管理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通过将管理活动区分为基本的管理活动和基本管理活动的组合,将管理规范化的规范设计过程,进一步延展为对基本管理工作规范的模块化设计和对管理规范模块运用的规则设计。针对稳定性更强的'基本管理业务工作,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规范化的思路进行规范设计,以形成基本的管理运行规范模块;针对基本管理业务工作的组合,则更加侧重于基本管理规范模块的组合方式和规则的设计与推行。以此种方式构建动态的管理规范体系,就可以实现对管理复杂性要求的动态适应。通过持续的管理规范化进程,可以使这种模块化的、动态组合的管理规范体系更加合理而有效。
3.4信息化对规范化的支撑作用
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带来的是信息活动成本的极大降低和信息活动效能的极大提升,而管理活动的主体就是信息,管理规范化的关键———管理工作规范体系的设计,其主要过程也是信息过程。因此,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平台等等信息化的要素,势必对管理规范化活动产生较大地促进和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它为管理规范体系的更为精确、合理地构建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撑。在信息方面,它能为管理工作研究提供更为丰富而便利的信息支持。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关于先进管理理论、理念、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也使管理工作研究建立在丰富的现实数据基础上,使管理工作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通过仿真、模拟技术的运用,可以更为快速、有效地辅助管理工作研究,大大提升管理工作研究的质效。另一方面,它可以使管理规范化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以往的管理规范体系,大多以纸质的管理工作流程图的形式或悬挂于墙上,或收录于书本、手册中,不便于学习、掌握和更新。信息化所提供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可以使管理规范体系电子化,从而依托EDA、PDA等终端设备,可以实现管理规范查阅、学习、反馈和更新的实时化、动态化和多样化,也便于管理规范的遵循,促进了管理规范相关知识与管理实践的互动,促进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循环速度和效率。
3.5信息化与规范化的相辅相成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容易看到,信息化实际上实现的是将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信息资源优势,进而将信息资源优势转化为组织信息优势、组织整体优势的过程;管理规范化实现的则是将管理的有序性转化为适应的稳定性,并通过稳步改进,提高管理活动有效性的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管理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成果的巩固和持续推进提供支撑、创造氛围;而信息化反过来既要求管理规范化具有动态适应性,又为管理规范化的效能提升、功能拓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共同推动管理在新时期面向科学化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4管理规范化的功能拓展
总体来看,信息化要求管理规范化的支撑,又对管理规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还给管理规范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这些都使得管理规范化相比较于以往,在具体管理运行的内容和方式上呈现不同的特点,促使管理规范化的功能拓展。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4.1技术运用的必要环节
先进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是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当今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管理先进技术层出不穷,为管理效能提升提供了大量的机遇,这就为管理规范化在技术运用方面的功能发挥奠定了基础。技术运用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在管理工作研究对管理实际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方法和技术,综合讨论先进技术在管理领域运用的可能行、可行性,研讨适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并统一管理思想,融入到管理运行规范的设计中,通过管理运行规范实施环节,在固化技术运用的同时,发掘新技术运用的其他潜力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新一轮的管理规范化进程中加以解决。
4.2知识管理的基础平台
知识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规范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载体,一方面强调先进理论与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也强调管理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高。通过管理规范及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际上完成了管理知识的一种挖掘、显化和体系化的过程,它既是理论研究材料的重要来源,也是组织内部管理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管理工作研究和管理工作规范设计,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的收集、规范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平台。
4.3组织学习的重要载体
组织学习是组织适应环境的必要手段。管理规范化通过管理工作研究,搜集、整合不同个体和渠道来源的关于组织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信息,进而与组织管理内部状态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和研究,为组织战略调整和组织结构调整提供原料,并通过管理工作规范的设计为前者的制定、调整提供支撑。从以上来看,管理规范化,特别是管理工作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组织学习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通过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的反复循环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以致用的有效形式。
4.4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组织学习是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其关键还在于形成和完善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良性、长效机制。以管理规范化为基础,可以有效构建这种长效机制。一是针对环境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管理规范体系内部要素的动态整合,实现管理自身的多样性。二是通过对管理工作研究自身的规范化和技术强化,提高管理规范体系的精确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提高管理规范指导管理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管理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通过管理规范化的持续、动态循环,使管理规范及其体系持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确保其适应性。通过强化管理工作研究、强调管理规范要素的动态组合、强调管理规范的动态更新,能够形成组织环境变化的长效机制。
5结论
管理规范化是促使管理业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稳步达成管理目标,并使管理效能稳步提升的基本过程。管理规范化一般而言,具有管理秩序的形成和提升、管理知识的汇聚和传承、管理效能的保持和优化、管理活动的评价与监控、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台、管理机制的创建与优化等六项基本功能。面对信息化的适应性要求,以及信息化对管理规范化的推动作用、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规范化在技术运用、知识管理、组织学习、长效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具有功能拓展的潜力。为进一步推动管理规范化的深入发展,还应在管理规范化的指导理论上求突破、在业务管理规范体系的适应性建设上求发展、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上求创新、在管理适应环境变化的长效机制构建上求深入。
参考文献:
[1]李习彬.社会系统三元运行理论与规范化管理[J].管理现代化,1995(2):8-11.
[2]李习彬.全面政府运行设计:思路、内容与意义[J].公共管理高层论,20xx(1):103-107.
[3]王豫生.信息化概念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9):72,85.
[4]朱帅军.“信息化”的概念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10-19.
[5]叶术青,古平,李秀春,等.管理规范化的效用机理研究[J].物流科技,20xx(3):130-132.
规范化管理论文13
摘要:幼儿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的场所,所以幼儿园的管理是否规范,教研工作的管理是否规范对于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水平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幼儿园教研活动想要进行有效的开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进行规范化的教研管理,可以说规范化的教研管理工作从一方面来讲是幼儿园园长的主要思想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在幼儿园这个特殊阶段的教学老师的共同需求,这就需要相关的幼儿园应该从自己的具体实际出发,重视在教研实践过程中的规定制度,本文就如何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
1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
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的相关管理者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的客观存在的规律,采用相关的科学手段和方式,合理的利用资源条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研工作目标的行为,可以说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相关的幼儿园负责人应该将其落实。
2对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具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研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与幼儿园内的保教人员的自身素质息息相关,教研管理工作规范可以保证幼儿园具体教研工作的质量,从而保证了保教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这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就目前幼儿园发展的'形势来讲,大多数幼儿园在教研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五无来进行概括,首先,存在着无人管理的问题,对于教研管理工作,没有具体的负责人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上至幼儿园园长,下至教员;其次,对于教研工作无视管理,就是幼儿园整体对教研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对整个教研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一知半解;第三点,无法进行管理,因为没有对教研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就产生了无法管理的状态,主要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政策,所以想要进行管理是非常难的,再者就是无序管理,也就是在进行教研管理工作时由于缺乏规范计划,所以在管理上也是盲目和随意的;最后,无效管理,这样的问题是前四项综合的表现,由于在教研工作的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就导致整个管理时无效的、没有意义的。总体来说,在幼儿园的教研工作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教研工作盲目、被动、教员不能主动地去配合。
3对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规范
3.1对幼儿园教研组工作的规范:为了促进幼儿园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求各级幼儿园将自己园内的教研管理机构进行成立并且完善,这个组织就是幼儿园的教研组,这个组织是负责整个幼儿园开展教研工作的管理组织,并且教研管理组织的具体数量应该给根据幼儿园的实际规模进行设定,通过幼儿园的教研管理组织,可以促进保教人员的思想认识,通过实际的调研、学习和研究发现幼儿园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在实践中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提高,促进幼儿园的良好发展。
3.2对幼儿园教研组相关负责人工作的规范:想要保证幼儿园教研工作顺利实施,相关的教研工作管理者至关重要,因为他是整个教研管理工作的具体指挥者,所以对幼儿园教研组组长的具体工作必须要严格的进行规范,首先,要规范教研组组长的任用标准,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素养,在工作态度上要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其次,还应该对幼儿园的主要教研工作熟悉了解,并且善于学习,懂得如何处理相关的问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等等。
3.3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具体内容的规范: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幼儿园自主负责,主要的负责人是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负责,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对教研工作实施规范化的计划管理,首先应该要根据幼儿园的具体现状来进行,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将幼儿园的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本区域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发展的情况来进行,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指导教研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对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的教研工作计划,并且制定出计划后,相关负责人还应该监督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执行的情况,督促计划顺利的实施,将计划真正的落到实处。要想保证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相关的教研管理机构,将教研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必要时还应该将教研管理会议制度进行建立,经常开展教研管理工作座谈会,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交流并进行有效解决,对于教研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扬,对于在教研工作中所需要的资金应该积极进行配合,目的就是保证整个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实施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应该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并且就这些教研管理目标进行定期的检查,定期进行完成情况评价,并且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积极的进行分析处理,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可以对这些情况进行适当的控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教育的综合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具体变化对教研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规范的评价。
4结语
对于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工作的规范化与否与幼儿园的整体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这就要引起相关的幼儿园管理者的重视,积极地采取对策,将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最终保证幼儿园的保教工作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卫红.规范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2014.
[2]沈毅.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现状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02.
[3]解玉真.规范教育科研档案管理提高学校幼儿园教科研整体水平[J].北京教育研究,2005.
[4]蔡彦萍.浅谈幼儿园教研工作的管理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5.
规范化管理论文14
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病救人的物质基础,在后续管理中需要结合具体管理要求进行,以规范化管理作为基础,突出管理重点和难点。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基于具体管理存在的问题,如果存在严重的管理不合理或者其他问题,势必增加管理难度。
1中药饮片管理现状
1.1进货渠道不正规
在用药过程中对中药饮片管理有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其用药合理性,必须确定正确的进货渠道,从当前管理现状入手,考虑到后续管理模式的具体要求可知,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从正规厂家选购材料。但是在实践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部分工作人员贪图经济利益,从不正规的渠道选购材料,导致质量和药性无法保证。进货渠道不正规,势必对规范化管理产生影响。
1.2缺乏炮制
对于中药饮片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进行炮制,根据用药要求以及属性克制,部分医院存在缺乏炮制的现象,甚至直接从厂家选购材料,直接配方出售。在炮制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必须做好有效的管理,按照形态和用药要求进行应用,保证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根据炮制管理方案和模式可知,如果饮片的形态不均匀,或者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都会增加管理难度。如果炮制方式不合理,则会影响药物疗效[1]。
1.3验收制度不完善
根据现有验收方案和实施政策的具体要求可知,在后续利用阶段,对验收管理指标有严格的要求,需要以完善的验收制度作为基础,按照管理属性和模式要求实施,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受到现有规范制度和管理方案的.影响,存在验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饮片质量不合格,甚至出现个别验收管理不当的现象。针对具体管理方式和模式要求可知,如果劣质饮片进入到市场中,没有对齐进行有效的管理,则会导致规范管理流于形式,存在用药隐患。
2如何做好医院中药饮片规范化管理工作
针对当前医院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按照管理要求实施,突出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要求,按照模式要求实施。以下将对如何做好医院中药饮片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2.1严格控制药物质量
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好饮片质量管理至关重要,考虑到具体管理方案以及属性要求可知,在后续管理阶段要按照用药管理要求落实,突出管理的作用。实施过程中控制药材质量,避免不法分子将假药混入到药房中。为了保证药物质量,需要从正规渠道选购药材,对采购员进行指导,避免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出现不正规采购的现象。此外需要对供应商的身份进行核查,药材采购阶段,必须对产地、厂家以及批号等进行检查,避免出现用药不合理或者其他现象。采购人员必须保留采购清单,做好账单记录工作,经过对比后,选择质量好价格合理的药材供应商进行采购[2]。
2.2做好库房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要做好库房管理工作,库房是药材储备的重要地方,药房必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洁。在后续管理中,为了避免药材受潮,或者出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必须保证质量。药材储备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要求,库房工作人员要保持库房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材料变质,重要是对特殊药材进行特殊管理。最后要完善库房的保存设施,设计阶段对库房位置合理设计,为药材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其质量[3]。
2.3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针对现有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具体要求可知,在后续利用过程中要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规范其行为,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损失,要掌握日常管理知识。调剂人员要做好校队工作,检查处方药物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多配或者漏配的现象。最后是发药,必须核实患者的姓名、取药号和药物剂量。
3结束语
针对当前医院中药饮片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用药要求,做好规范指导工作,以用药评估作为基础,需要按照分类储存和管理要求进行实施,保证其用药的合理性,避免出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从严格控制药物质量、做好库房管理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按照规范化指标落实,进而实现其有序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佳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中药饮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xx,04(01):52-54.
[2]任卫琼,欧阳荣,陈迎春,刘绍贵.提高医院中药饮片库管理的探讨[J/OL].中医药管理杂志,20xx,01(07):90-92.
[3]周淑燕.浅析医院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峡药学,20xx,09(02):225-226.
规范化管理论文15
一、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会计岗位设置不符合要求。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要求,会计人员应当持有会计证,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同时规定,会计机构相关负责人以及会计主管人员必须熟知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及方针政策,全面掌握本行业业务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并具有处理会计业务所需的会计专业资格。但在一些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编制或是单位领导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未按制度要求进行定岗用人,导致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大打折扣。
(2)原始票据不真实。
部分单位没有严格按规定对外来原始凭证合法与否进行审核,且发票抬头同单位名称不对应,甚至以白条支付账单;报销、领款人签字时违规使用铅笔或圆珠笔;借款、报销、转账等凭证缺少相关业务领导人、报销人或审核人的签字;实物报销单据中未填写规范、准确的名称,且后面未附加相应的账务明细清单等。种种现象为部分职能部门私设小金库提供了有利条件,助长了不正之风。
(3)财务报告数据失真。
部分事业单位为了达到不法目的,对财务报告进行肆意编造,这种编表的做法不仅严重违规,而且直接导致账表不符的恶劣后果;同时,部分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尽管有报表,但缺少应有的文字说明、财务分析,以及对预算执行效果的比较,或仅有表面的数字比较,或仅有简要的几行文字,从而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正确解读报表内容造成较大影响。
二、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1)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重视。
有些事业单位领导人认为会计工作只是收收支支,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也缺乏足够认识。财务工作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上,监督职能薄弱,财务管理职能几乎没有,无法做到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还有的领导认为,只要把钱花在事业建设上就够了,账表、凭证怎么编无所谓,进而导致一些业务部门认为自己只要做好业务即可,会计基础工作应属财务部门管辖,因而未能很好地配合财务部门的有关工作。
(2)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及能力偏低。
仍有部分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再加上没有受过专业的会计理论知识教育,以及部分会计人员自身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意识,一味按照原有经验来实施账务操作,对一些新的会计知识及法规缺乏足够了解,甚至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及基本核算要求都一知半解,直接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
(3)管理松懈、督促检查力度较小。
上级部门及有关财政部门疏于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认真的督查、指导。这导致外部监督缺乏,不能及时发现基层单位存在的问题,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环节得不到改正。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1)提高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好坏,进而影响单位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财务总监作为一把手,是《会计法》规定的第一财务负责人,其不仅要认清《会计法》有关规定,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相关职责、义务,还要指导会计人员依据政策、制度做好基础财会工作,为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
(2)加强培训教育,提升会计队伍素质。
首先,要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正规的财务知识、制度法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相关业务知识,全面吃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有关规定,培养会计人员职业操守,激发会计人员岗位奉献精神,使之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财务官里工作。其次,人员的任用必须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证,无证者禁止从事会计工作,严厉杜绝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会计专业岗位的现象。最后,要狠抓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并保证贯彻执行,对于会计工作中的具体情形,也要制定与之适应的行为细则,确保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
(3)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全面落实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推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稳步实施下去的必要手段。各单位要严格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同时联系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逐渐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此外,要进一步细分会计人员职责,划定会计人员权限范围,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贯彻执行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为会计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力保障。
(4)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必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
要摒弃形式主义,重视会计信息质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环节,做到提供有关机构和领导考评会计主体单位会计责任和进行财务决策的'有用信息。其次,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可操作性,且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5)加强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
首先,财政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所在,严格执行会计监督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等会计违规行为;其次,要定期对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考核;再次,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监督及指导作用,大力开展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工作,逐步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最后,要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督促下属单位严格参照实施,上级部门则做好相应的监督、考查、评比工作,促进会计基础工作长期规范化。
(6)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虽说是财务部门的主要任务,但也离不开其他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要想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通力合作。例如,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有赖于业务部门的及时报账,会计凭证的规范化有赖于业务部门报销凭证的规范化。总而言之,各部门必须克服控无范围、究无责任,不讲效益、只讲使用的不良作风,树立单位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明确各自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中的职责,做到行有规约、事有章程、奖罚分明。总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持久性、系统性的任务,需要各单位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各部门相互加强配合,并从以下方面: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会计队伍素质、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职责。
【规范化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规范化管理论文02-18
防雷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探索论文06-30
土地收购储备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07-01
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化管理措施论文07-01
家蚕上簇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06-29
汉字的规范化与课本的规范化论文06-13
浅谈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论文07-01
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及实践论文07-01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探索论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