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

2023-02-16 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xx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xx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xx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學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xx (3).

  [2]陈文龙.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2

  内容摘要:文章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寓心育疗法于美术教学活动之中,以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使其心智健康发展。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美术心育 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3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来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为加强综合治理,政府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相继采取节水治沙、关井压田等措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儿童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已成为目前我县农村学校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都面临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为了深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8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感到有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主要依靠老师和同学, 非留守儿童还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 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点的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响。在监护问题上,较多留守儿童的监管人为祖辈, 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对学习辅导基本是空白,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二、我校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住在一起。由于监护祖辈与孩子年龄差距大存在代沟, 自身又担负大量繁杂的劳务, 孩子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不到38%,他们又很少与在外的父母联系, 所以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因缺少关怀、倾诉,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感情比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问题。

  (二)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增多, 尤其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约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大的问题便是, 没有人能管得了的问题儿童。祖辈年纪大,还要种地务农,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 寄宿在学校的由于缺少监护人,更是忘乎所以;至于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稍好一些, 但是仍然存在有诸多问题。

  三、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工作稳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较低,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为农民工难以逾越的鸿沟。经济、环境、家庭和学校因素等成为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我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近年来随着学生的逐步减少, 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应付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不同程度地制约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寄宿条件较差,生活教师不全,班主任负担较重,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二)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 “吃喝享乐”、“金钱万能”等不良习气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内空虚寂寞、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说,网吧、游戏厅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与去处,有的沉溺其间不能自拔,随之逃学、厌学、撒谎、偷摸等行为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平时对子女疏于管教、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隔代监护中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方式陈旧,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多于理智,祖辈们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龄层次不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如老师不能及时向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关爱和指导,乡镇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等。

  总之,我们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为今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4

  一、新时期、新局面,留守儿童的新变化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飞速发展,打工族队伍逐渐庞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中央政府对教育机制进行了改革,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义务教育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这些措施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经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国家在高等院校及时地增加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方式,及时地运用国家教育机制的调控手段加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构建,用新的形式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项鼓励农民农耕生产的力度和灵活性都在逐步加强;种粮直补费用逐年增加,农村合作医疗涉及范围日益扩大,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继推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措施的确让我国的部分农民改变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经济收入,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劳动力现状。农资价格上涨,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长时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群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本质提高,使得一大部分农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继续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从而导致原本可能出现转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农民群众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不仅存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缺失,还存在着师资人才等无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前的民办老师转型产生的,他们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然而,他们不论从知识还是从思想上都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他们了解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没有能力创新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家面对的是“四老”,没有课外辅导,有的却是溺爱;在学校老师严肃的面庞,更会导致孩子们的成绩上不去,心里的阴影更为浓郁。

  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1.零食多了,关爱少了。

  父母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他们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里的老少能过得好点;但是越是穷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关爱也越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当今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2.村庄大了,视野小了。

  为了实施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许多村庄合并,村庄面积不断扩大,村庄公路更为密集,由于没有村庄土地的约束,村民将房屋建设得更为分散,有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原因,同在一个村庄中却在不同的`小学。村庄在随着新农村的变化而扩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群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却因此反而更为胆怯。 3.电器产品多了,互相交流少了。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1.加大农业扶植力度,促使农民增收。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统计数据中,在一段时期内数量有一定的回落,因为新出台的直补政策、农业税政策、农产品政府保护价等措施从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老百姓愿意回家种田。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增涨的态势,因为随着各项农业措施的实施,社会各个行业各种物资的价格都是同时上涨,各种刺激政策不能冲掉物价上涨给农民朋友带来的损失,农民朋友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儿童之间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让农民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么留守儿童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2.实行产业改革,增加当地就业率。

  我国的许多农村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了一定的走产业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民能够当地就业。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对经济作物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优化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成功就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3.加强村级机构行政管理能力,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开展。

  年青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职能部门的关注,在学校教育无法顾及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村级机构是与留守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级机构。有条件的村级机构可以统一安排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辅导模式或许能够更直接有力地解决问题;或者专人对带有留守儿童的“四老”进行抚养方法的教育,这种方法可以更长远地解决问题;同时由村级机构实施抚养教导比请专家学者进行抚养教育效果更好,交流更方便。有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总之,解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今后的长远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了,才能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才能在异乡安心打工,才能创造丰厚的财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5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和无望感严重

  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2.焦虑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父母在外创业,自己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挣钱的父母,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远离父母,缺乏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这些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人际交往障碍,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农村寄养和监管方式主要有三种:隔代监管(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监管)、上代监管(即由孩子父母同辈照管)和自我监管。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都跟祖父母生活,这样,一个完整的家庭被分成几个部分,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即使想见上一面也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久而久之,家庭教育成为孩子的空白。

  2.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祖辈文化程度较低、精力有限、无力管教孩子,大多持一种宽容或放任的态度,对孩子主要在物质上关心,很少关心其心理成长和心理上的帮助指导。这样容易使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3.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

  一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4.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重视力度不够

  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显然不能有效的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社会对游戏厅、网吧不能有效地管理,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镜头如凶杀、淫秽等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出发,实现农村教育的相对公平

  1.增进父母关爱,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1)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第一,父母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了解相关家庭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第二,父母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或是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没有条件的,也要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则可就近在本地务工

  (2)留守儿童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要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多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其次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着重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也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改革和完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丰富留守儿童校园生活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

  (1)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支持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保证他们的安全。

  (2)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3)尽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渠道。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快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成立心理咨询室,利用一些高校师生做社会实践或大学生支教的机会,加强与当地老师的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辅导素质,加大教师的情感教育,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环境中。

  (4)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6

  摘要: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迁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大量的农村留守群体。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得到社会的广泛注视,农村留守儿童已然作为城乡文明一体化中各样综合性问题的体现。因此,本文从教育、家庭、社会和安全四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正面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对策,旨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正常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问题。首先,教师资源的匮乏是农村教育中最突出的核心问题。由于城乡贫富还存在差距,大部分的教师会选择城市的教育学校。教师是修剪花朵的园丁,如果没有精良的修剪师,那么祖国未来的花朵——儿童该如何美丽的绽放。他们就会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同时由于教育水平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再次接受知识的能力不足,甚至会导致跟不上课业学习。

  (二)安全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活动成长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虽然学校会在放假前发放注意安全事项条例,但由于重视力不够或因为儿童的无知、贪玩而忽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很容易发生意外。

  (三)心理问题。处于儿童阶段的人应该被给予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但是父母为了给予子女更好的物质基础选择外出工作,因此便无法给予他们关心与心理辅导,她们的情绪也得不到引导,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可能会出现不良习惯和性格偏差。从而导致他们自控能力低,容易激动,对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感情用事,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生活环境问题。农村的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扶养,而在一些更加偏远的山区,一些留守儿童在放学后还需要上山砍柴、收拾家务、洗衣做饭等一些负重劳动,有的甚至还要照顾年迈的长辈。因此逆向监护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儿童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村已经开始投放电子游乐设备。但儿童的正确价值观正在初步建设,众多农村留守儿童深陷网络无法自拔,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有的甚至走上歧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水平低下。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农村的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虽然前往城里去务工,但是他们不仅需要补贴家用、负担起子女的教育费用,还要支付自己在城市生存的高昂成本。

  (二)家庭教育缺失。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当中,一般都是由长辈看护。长辈只是尽到了照顾、照料的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家,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可以看出,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首先,父母的职责重在教育而非养育,监护引导作用不可替代。父母应该在平时闲余的时间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子女进行心理交流与情感沟通,同时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与子女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现状及需求,及时给予关爱和帮助,让子女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其次,加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中担当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儿童健康心理出发,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力度,引导其尽到监管教养的.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会,也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促使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加和谐,在游乐中给予孩子关爱,从而建立有爱的亲子关系。

  (二)学校方面。首先,增加对农村师资力量的投入。其一环境方面,要积极改善农村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更加优良的的教师心甘情愿的到乡村来担任教学工作。其二工资待遇方面,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加有利的福利制度,为其提供较高的生活保障,从而吸引大量教师从业者到乡村来任教。其次,增加对农村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心理、知识、健康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师资培训力度,引导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践行科学的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最终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班主任应及时向外出的务工父母提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应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给予帮助和关怀。因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关爱对他们的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可以开展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益的多样活动。

  (三)社会方面。引起社会爱心人士的热烈关注,加大开展对留守儿童宣传活动的力度和广泛度,通过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动员社会上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士与留守儿童一起做活动,让孩子能体验快乐幸福与爱,从而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成长。可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与爱心人士的沟通平台,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帮助。政府方面。促进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政府应该在外出务工人员家乡的附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家长工资待遇,促使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就业,同时也能带动经济发展。政府也可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开办学校,或改变借读政策,降低或免除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学校花费的高额费用。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和与父母团聚的机会。政府还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增加生活补助,提供生活物质保障。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为了防止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上升和问题的频发,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给于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以及帮助,发挥我们的力量去改善她们的教育、环境、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给他们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和关爱,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为祖国的未来增光夺彩。

  参考文献

  [1]董立人,岳金屏.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xx,33,6:74-78.

  [2]李生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措施[J].文学教育(下),20xx,02,062:132-133.

  [3]安秀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xx,02,139-14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7

  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也反应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青年到城市里工作,将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龄以前甚至更小就离开父母身边,他们一年甚至几年才能有几天时间跟父母在一起。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又影响了他们性格的塑造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养成。再有,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进行照顾,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而且对于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是溺爱,使留守儿童养成了唯我独尊甚至自私的性格。这些都是反应在留守儿童身上又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反应在留守儿童身上最大的问题。由于爷爷奶奶教育观念落后,对于孩子的培养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形式,达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且,由于祖孙之间的沟通较少,在情感上的交流也非常有限,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再者,由于家长与儿童长期的不能生活在一起,儿童不能得到家长应给予的关心和呵护,留守儿童非常渴望能够长期待在父母身边,长时间的情感缺失会使孩子变得忧郁,不能感受到快乐。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第二点原因就是学校教育的缺失。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近年来产生的教育群体,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上,还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且,部分学校由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所有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的消极情感没有得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加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与学校的沟通较少,双方都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状况,使留守儿童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社会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以及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近期需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社会也具有相应的责任。而且,留守儿童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都会收到社会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看管不利,以及自身对于存在于社会上的一些危害自身健康发展的因素辨别能力较弱,使留守儿童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出去网吧,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甚至有些儿童学着一些社会青年吸烟,这些行为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策略

  (一)完善家庭教育

  要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最根本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相处时间,使留守儿童可以与家长在情感上和语言上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家长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应该尽量选择距离孩子生活的地点较近的地方,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定期与孩子见面,增加与孩子交流的频率,帮助孩子塑造健康阳光的性格。并且,家长在平时要增加与学校以及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沟通,以了解孩子的情感状况,使家长可以及时的发展孩子身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

  (二)强化学校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缺失的问题,校方应该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上,注意观察学生,增加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并且要不断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改变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所有学生的状态。教师在平时,应该关爱留守儿童,加强与留守儿童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并且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课程,安排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三)重视社会教育

  要解决留守儿童在教育上的缺失问题,不仅要完善和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要重视社会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例如,组织志愿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并且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不能出去场所的管理,维护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环境。结语: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群需要投入更大关注的儿童,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在情感和语言上与父母的沟通非常有限,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成长上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8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1.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2.“隔代教育”成为主流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2.学校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学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3).

  [2]陈文龙.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9

  【论文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

  【论文摘要】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很显然,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现状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1、入学率偏低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2、 学习成绩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当中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及道德偏差等问题。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因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测试结果显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伴随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受利益驱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农民工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2、所处的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家庭环境。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家庭的气氛,亲人的性格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观念。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及其他亲戚。显而易见,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对孩子过分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畅通的交流,这对儿童的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消极影响。而在亲戚的立场上,他们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缺乏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1)加大投入力度, 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2) 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管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2、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2)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要积极同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其做必要的培训,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励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

  3、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2)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 [1]邹先云.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xx(10):35-37.

  谭寒.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xx(1):213-214.

  《留守儿童达5800万 新数字新问题催生新建议》[EB/OL].( 20xx-4-2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0

  从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打开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以来,我国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到城市充当劳动大军。这种新型的人口转移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进城后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把大量的儿童留在了农村,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连续超过六个月以上而被留在农村家里的未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本来应该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健康成长,然而由于父母的外出打工使他们无法享有本该属于他们的关爱和照顾,所以极易导致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异常。

  1我国留守儿童健康权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的健康权状况应该是不容乐观的。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许多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关心和照顾,使得他们的健康状况远不及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们从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权现状。

  1.1心理健康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多为成年男性,他们在家庭中大多担任父亲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教育虽然缺失了父亲的教育,但如果母亲的教育并未缺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所造成的影响还稍微小一些。因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对于小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母亲的温柔、慈爱能够给孩子以极大的安全感,因此有母亲陪伴的留守儿童一般来讲心理问题还不甚严重。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一个长期处于没有父亲教育情况下的孩子,通常在生活中比其他孩子表现的较为胆小、懦弱些,其心理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因而存在着患心理疾病的危险,这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留守儿童人数最多。也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甚至还有的单独把孩子留在家里进行自我监护,这些自我监护型的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得不到保障,整日过着无人问津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帮助,变得非常无助,有的甚至对亲情产生了怀疑,对父母产生了憎恨,甚至还有的孩子对周围的人都会产生憎恶感。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出现,甚至导致一些极端事情的发生。

  1.2体质健康

  由于受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所限,营养不良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由于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自身劳动负担较重,更多的时候只能简单得给孩子做点粗茶淡饭,很少注意儿童饮食的营养搭配,久而久之,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使得一些留守儿童生病的次数较父母在身边时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本来体质就差的留守儿童表现的更为明显。另外,在欠佳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的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还是流行性疾病的高发群体。儿童预防疾病的免疫注射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许多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全种类预防疫苗注射。而据笔者亲自去鲁西南的一个村庄调查了解,有的'留守儿童除了出生时在医院打过乙肝疫苗以外,其他任何疫苗都没有接种过。

  2我国留守儿童健康权法律保护不足的原因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出一部专门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保护只能参照一般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留守儿童健康权法律保护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观念因素

  传统儿童观落后是我国留守儿童健康权法律保护不足的首要原因。所谓儿童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对儿童的基本观点。我国传统儿童观是建立在“父权”统治观念之下的,儿童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的附属物,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资格。即使是在儿童被称为“小公主”、“小皇帝”的今天,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仍未完全摆脱传统儿童观的束缚,并没有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予以正确地对待,儿童权利的实现只能依赖于他的监护人,从而导致我国儿童法律保护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也受到一定的阻碍。

  2.2监护人因素

  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代养人多数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大多为隔代监护。由于这些农村老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人教育观念与时代不合拍,多数情况下对被监护人的照顾仅限于生活上的吃饱穿暖,无法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因而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的养成。而且,在隔代监护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十分溺爱孩子,觉得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生怕孩子受委屈,哪怕自己生活再怎么拮据也要尽最大可能的让孩子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这样很容易使儿童养成爱慕虚荣、喜欢攀比、刁顽任性的不良品行,对其健康心理的养成极为不利。

  3完善我国留守儿童健康权法律保护的对策建议

  3.1政府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为了落实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政府应制定政策,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各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切实制定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实施工作意见,建立对留守儿童的精准帮扶机制,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村委会应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委员会,委员会应积极吸纳爱心人士的广泛参与,调研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发展上的各种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及时地进行补救,从而避免留守儿童问题的扩大化。其次,完善留守儿童权利保护的制度,落实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保护纳入到国家法律保护的轨道上来。比如明确规定国家监护制度的具体内容,对于监护人的不当行为要由村委会督促其及时予以纠正或处罚,情节严重的就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3.2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努力地创造条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弥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所受到的不良影响。当自己外出打工,不在孩子身边时,应选好合适的委托监护人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家长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关心、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其次,学校应发挥其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场所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各种问题的隐患时,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交流他们在校的表现情况,形成一个家校共管的局面。第三,整合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多方位的帮助、支持。我们要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基层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中来,为存在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各种帮扶工作。另外,也可在农村退休人员(如乡镇退休干部、农村中小学退休教师等)和身边没小孩的父母中选聘一定数量的义务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等各种形式的义务帮扶、教育,促进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携起手来,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托起一片明媚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吕思.刍议留守儿童健康权[J].同行,2016(09).

  [2]楚艳辉.我国留守儿童生存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由“贵州毕节四兄妹服毒自杀”事件引发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3]韩昔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23).

  [4]熊勇先.论社会弱者健康权的实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王瑶,李锦江.影响我国现代儿童观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3).

  [6]吴冰.论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保护——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0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1

  摘要: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心理各方面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主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策略

  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特别是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内心孤独寂寞,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动性等,以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危害社会稳定。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普遍

  所谓自卑,即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人,是一种异常消极的情绪体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经常看到同龄小朋友对爸妈撒娇,而自己却没有依靠,他们就会生出自己不受父母喜爱、处处不如人的念头,自卑心理就会悄然生出并逐渐增强。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停滞不前,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这种心理无形之中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不该存在的障碍,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自卑的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

  2、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一种随所处境遇自然产生的对环境的心理防御机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吐露心声的对象,但是他们在孩子年幼时就外出长期分开,孩子缺少亲情的滋润,从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孤独寂寞成为他们的心声。他们没有感情依靠,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就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或一个人独处,不和他人来往封闭自己的内心。长期的寡言、焦虑和紧张,使儿童在人际沟通时会显得不知所措,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3、逆反心理

  祖辈过度溺爱致使孩子养成一系列不良习性,把家长话语当耳旁风,滋生逆反心理。他们常常不按常理做事,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对思想教育会抵制蔑视对抗。他们攻击性很强,顶撞老师和家长,与人交流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敌意。长时间下来,他们会结交一些不良人群,慢慢地走上弯路,对自己和社会都会造成危害。

  4、认知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引导。但是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思想认识及人生价值观上的引导与帮助,导致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自信心不足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同时受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能很好的分辨真假、美丑与善恶,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目标,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情感冷漠。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常年离家所引起的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交互作用的结果。

  1、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的缺乏,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1)父母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家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给与孩子一切物质上的满足;个别父母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职责认识不清。他们由于长期不能和孩子在一起而存在“补偿心理”,通过金钱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作为补偿,使孩子养成了浪费的习惯。他们不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心灵上的而非物质。2)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祖辈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自身健康有限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对儿童采用溺爱的方式,过分的宽容放任孩子。而亲朋好友以及老师等对不是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大顾虑,不会过分的管教,慢慢地使儿童缺乏自我约束力,养成刁蛮任性的`不良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缺失

  家庭生活的不完善需要学校更多的帮助与关心来弥补。由于农村经济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及教师专业素质低下使学校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1)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基础建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校没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设备,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等,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学校也无大型图书馆,让学生不能从书中认识世界。最后,学校还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让学生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以至于孩子在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老师有时会对学生进行微弱的辅导,但起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资金、人员配备限制不能组织一些大规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及时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辅导。3)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农村学校老师学历整体偏低、专业化程度低下、甚至缺少职业道德。老师只会关心学习好听话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关心差生。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比同龄儿童差很多,老师也就不能给与他们所需要的关爱。所以他们会逐渐性格孤僻,产生心理问题。很多老师缺乏个人素养,认为孩子是别人的自己没必要特别关心他们,只要保证学生在校不出事故就行,由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3、社会的不良环境

  1)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信息腐蚀留守儿童心灵社会上存在大量不良青年整天坑蒙拐骗、打架斗殴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无人管教引导,同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诱,最终误入歧途;其次,各种信息化水平提高,出现众多不良场所比如网吧;祖辈过分溺爱导致其经常逃学去上网。2)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农村基层组织监管不力,没有对色情暴力文化市场进行整治。并且农村个人对留守儿童发展认识淡薄,意识不到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制定一些措施。社会各界也无专门的机构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教育,使其心理出现偏差。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为了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就要从家庭角度出发,加强家庭教育。1)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外出父母应尽自身最大努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打电话、写信、甚至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经常性的与子女交流,多向孩子表达对其关爱思念之情;多了解一下现代的流行趋势,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父母还应经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向监护人了解其生活状况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2)留守监护人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动态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必要的正确教育和指导;也可以在家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轻松自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监护人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反馈其情况,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合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有针对性地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创建留守儿童与其外出务工父母档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系重大,学校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学校要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清楚了解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适时登记建立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详细调查当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的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其情况,及时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思想表现等告知其父母抑或监护人。如留守儿童发生异常情况,学校也可联系家长,双方共同协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2)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的对老师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心理老师专门讲授或班主任偶尔辅导;定期请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来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中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素质培训,使老师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同龄儿童同等的待遇。教师本身就是行胜于言,要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进而成为孩子心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环境层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事关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不仅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及老师的相互合作,同时还应该有社会的参与。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教育近些年新闻侧重于宣传“问题儿童”,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媒介应调整报道角度,反映问题的同时大力宣扬其中自强不息的优秀典型,激发他们的自信;对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积极报道并呼吁更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净化网络及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充斥,为儿童创设一个文明美好的社会,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2)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宣传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墙绘一些心理方面的漫画,进行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请知名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电视上增添心理方面的节目。

  参考文献:

  [1]胡美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xx年04期

  [2]吴威雄.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究,20xx年04期

  [3]刑一.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发展成因[J].滚动快讯,20xx年03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任何一方外出时间达1年及以上者。20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跨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十年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逾80% 。据此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6102. 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 %,占全国儿童的21. 88%。五年间全体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为242万。同时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xx年基础上增加了41.3%,且有增长的趋势。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其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整群抽取了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6—13岁在校学生1143名,采用Rutte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xx年1 -4月,发出问卷1191份,有效问卷1143份,男629名(55. 0% ),女生514名(45.0% )。将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达到1年及以上的13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纳入留守儿童组698名(61.19%);将父母亲均未外出务工的13周岁及以下儿童纳入非留守儿童组445例(38.9%)。以上2组均除外患严重躯体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者。

  1. 2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该问卷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学龄儿童,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一般健康和行为问题共26条,每一条都有一个分数(0,1,或2分),总分52分。向班主任说明调查表的内容和填写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填写。评分标准:儿童行为问题分违纪行为(A行为)、情绪问题(N行为)和混合性行为(M行为)三种。评分以9分为临界值,大于等于9分评定为有行为问题,A分值>N分值为A行为(违纪和反社会行为),反之则为N行为(神经症行为或情绪障碍),评分相等为M行为(A,N混合行为)。

  1. 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 0软件进行检验。

  2结果和讨论

  本研究采用国内外已有完整信度及效度的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对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6—13岁698名留守儿童和445名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45.3%,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0. 7 %。2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这也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相近。表明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检出有行为问题的男、女农村留守儿童在3种行为问题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孩以A行为为主(P<0.05),女孩以N行为为主(P <0.05)。这与国内有的学者报道吻合。

  有研究证实,缺少父母关爱、家庭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以直接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以间接方式扩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留守家庭是不完整家庭,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儿童缺少父母关爱,亲子依恋减少,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较难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因此留守儿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些较高级的需要(如,依附或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被爱的需要)也就更无法得到满足,这些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就越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就会把目标投向外界,一些不良外界信息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发育,因此也就越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特别是针对学龄儿童而言,其正处在个性形成的阶段,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健康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文献显示:早期拥有安全型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表现出较少的行为问题和心理病理症状。早期与父亲安全依恋的儿童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行为问题和犯罪行为。可见,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共同呵护,长期的父母缺失对儿童身心发育成长都有影响。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会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留守儿童存在如此明显的行为问题,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医学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父母尽量不要外出务工,多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要采用恰当、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处于稳定的教育氛围中;积极创建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口前我国家庭结构、教育制度、价值观念等均在迅速变化,儿童心理发育和行为形成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家长、老师、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

  本研究还显示了在非留守儿童中也存在一部分的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所以在号召大家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也不可忽略了对非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电视、网络同样也会影响到非留守儿童行为发育。

  总之,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正面因素同反面因素同时存在的状况。家庭环境因素是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最关键因素,和谐的家庭环境与科学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3

  一、时间

  20xx年2月1日-2月3日。

  二、地点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卜村、李马夫村、北刘村。

  三、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试着探索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路径。

  四、实践过程

  在寒假放利用3天的时间,分别走访了北卜村的留守儿童妞妞、李马夫村的留守儿童小伟和北村刘的留守儿童丽丽。在这些村子里有不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子女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些孩子有的上小学、初中,有的才上幼儿园,甚至还有的不满3岁。这就是社会上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由于正处寒假期间,这些留守儿童都没有上学,而是在村子里到处跑着玩耍。

  五、实践形式

  我向当地村民了解到,这几个村子里有1/3的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中,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此,我特意走访了其中的三家,其中包含一名幼儿(妞妞,3岁),一名小学生(小伟,8岁),一名初中生(丽丽,14岁)。下面是我的访谈过程。

  访谈1:

  【时间】2月1日

  【地点】北卜村 妞妞家

  【访谈人物】妞妞 妞妞奶奶

  【访谈过程】

  本人:妞妞,你的爸爸妈妈呢?

  妞妞:去上班,挣钱给妞妞买洋娃娃。

  本人:爸爸妈妈去哪里上班了,妞妞知道吗?

  妞妞:(摇了摇头)

  妞妞奶奶:他们去上海打工了。

  本人:那妞妞小朋友,你有多久没见过爸爸妈妈了?

  妞妞:好久好久了。

  妞妞奶奶:他们一年回来一次吧,工地上活紧。快过年了,妞妞天天盼着他爸妈回来。

  本人:那妞妞会想她的爸妈吗,想的时候会怎样呢?

  妞妞奶奶:怎么不想啊,经常拿着她爹妈的照片看,孩子一周的时候,她爹妈就去上海打工了,一走就两年多了,中间就见过几次,孩子都快不认识他们了。

  妞妞:想爸爸,想妈妈。

  本人:我想妞妞的爸爸妈妈肯定也非常想她吧。平时他们多久打一次电话呢?

  妞妞奶奶:一个礼拜打一次吧,俩人又那么忙,晚上也总加班。

  本人:那有没有其他的联系的方式,比如写信,视频什么的。

  妞妞奶奶:写啥信啊,我也不认字,更不会玩那高科技。

  本人:那妞妞的爸爸妈妈准备一直在上海打工吗?有没有计划回来,或者把妞妞带走。

  妞妞奶奶:他们是去打工的',又不是去享受的,带孩子去多受罪啊,在村子里又没有什么副业,单靠地里微薄的收入是不能正常维持生活的,这不是没办法的办法啊。

  本人:那您二老带妞妞还习惯吗,妞妞以后上幼儿园怎么办呢?

  妞妞奶奶:我们带着还行,就是她爷爷太宠着了,要啥给啥。上幼儿园不着急,等四五岁再上也来得及。反正幼儿园也不学东西,都是带着玩。

  结束访谈之后,我跟妞妞玩了一会,教她画画,教她唱歌,妞妞开心地说,爷爷奶奶从来不会教她这些。要走的时候妞妞不舍地看着我,眼里噙着泪水。

  访谈2:

  【时间】2月2日

  【地点】李马夫村 小伟家

  【访谈人物】小伟 小伟爷爷

  【访谈过程】

  本人:小弟弟,你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小伟:不知道。

  本人:你有多久没见过爸爸妈妈了?

  小伟:反正很久了,过年他们走了之后就没见过了。

  本人:那你想他们吗?

  小伟:不想。

  本人:为什么呢?

  小伟:想也没用。

  本人:那你有没有想过去找他们呢?

  小伟:我才不找他们呢,他们又不管我。

  小伟说完跑了,于是我与他的爷爷进行了访谈。

  小伟爷爷:孩子你别生气,小伟就是脾气倔,任性。

  本人:小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伟爷爷:这孩子就是从小没跟大人在一块,生分了。

  本人:他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吗?

  小伟爷爷:他爹妈在城里开了个小饭馆,一天到晚忙得不行,有的时候洗着洗着脚都能睡着。

  本人:那小伟爸妈平时会过问小伟的学习情况吗?

  小伟爷爷:顾不过来,一年回来一次,过年在家也只呆了一个礼拜。

  本人:那小伟的学习成绩怎样呢?

  小伟爷爷:期末考试考了个倒数第三,这孩子,太淘气,不学习。

  本人:那您平时也辅导他或者监督他学习吗?

  小伟爷爷:我小学才上了三年,可辅导不了他啊。

  本人:那小伟的爸妈注重他的学习吗?

  小伟爷爷:他爸妈倒是想叫他考大学,不过我看这孩子天生就不是这块料,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跟我告状,我这老脸都没地方搁。你看看这个孩子的作业本(小伟爷爷拿出了小伟的作业本叫我看),上面都是x,这还考啥大学啊。

  访谈3

  【时间】2月3日

  【地点】北刘村 丽丽家

  【访谈人物】丽丽 丽丽叔叔

  【访谈过程】

  本人:丽丽同学,你读初几了?

  丽丽:初二。

  本人:放假作业很多吗?

  丽丽:这作业不就是这回事啊,到了临开学再做也来得及。

  丽丽叔叔:我们丽丽啥时候都是临开学前一天写作业。

  本人:马上就要过年了,你父母快回来了吧。

  丽丽:我爸说今年过年不回来了,厂子里给三倍工资呢。而且他们厂里招聘兼职工,过两天我就去。

  本人:这么小就去打工,你受得了吗?

  丽丽:我们农村人不比城里人,不累怎么挣钱啊。

  本人:你小小的年纪,挣钱干什么呢?

  丽丽:上学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啊。

  丽丽叔叔:丽丽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虽然人不大,但是已经开始琢磨着赚钱了,她每周末都编织渔网拿到镇上去卖,还攒了一些钱。

  本人:那不耽误你的学习吗?

  丽丽:不耽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

  丽丽叔叔:就是,丽丽从来都是倒数第一,对吧丽丽。

  丽丽:我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我想着上完初中就去跟我爸打工呢,我爸说城里可好了。

  六、实践结论

  通过对这三个村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远在几百、几千里地之外,打工任务繁重,因此常常会忽略对子女的关爱,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或者缺乏安全感,或者产生叛逆心理,或者过于成熟,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纯真。

  第二,监护人素质欠缺。

  妞妞的奶奶、小伟的爷爷都是文化水平极低的老人,他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生活方面,而对于他们的心灵则很少能予以关怀。而且由于隔代教养,容易造成溺爱等问题,使留守儿童产生任性、内向等心理问题。

  第三,学习素质偏低。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学习方面的辅导与监督,很容易放任自流,对待学习常常抱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小伟,还是丽丽,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会比较落后。而且通过与丽丽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并不端正,所以辍学打工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七、实践心得

  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为留守儿童本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相关问题,近些年来,经报纸和网络媒体报道了很多留守儿童走上不归路的新闻。为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子女多一些关怀,还需要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使留守儿童这一问题逐条得以解决,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4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内心就像丰富、灵动的世界一样,教师只有用一颗宽容、智慧的真心,善待学生,才会点拨出课堂五彩缤纷,品味出教育的无穷趣味!酸甜苦辣都是爱。教师既是烹调高手,用心调出世间美味;教师更是良医,要善于将它调制成灵丹妙药。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心理失衡;教学细节

  农村寄宿制学生课间心理失衡现象,是资源整合后出现的新问题。要解决农村寄宿制学生课间心理失衡问题,首先或者主要要解决好课堂教学的问题,也就是要打造高效课堂。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教学效率高,再加上课外活动安排扎实,形式多样,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才能有效解决课件心理失衡现象。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固然很多,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方法也很多,但处理好课堂细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对矫正学生可见心里失衡的心理问题作用也是极大的。

  一、课堂中的鸽子(幽默法——酸溜溜的话梅)

  一堂语文课上,我正和同学们一起品读都德的《最后一课》。忽然,下面传来“咕——咕——”的叫声和扑翅声。我停下来,同学们笑着向发出声响的地方看去。一位平时调皮的男孩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老师,他让姥爷从家里带来了一只鸽子!”他的同桌站起来告诉我。大家一下子将目光转到了我身上。教室里静极了。稍作思考,我笑着说道:“看来这位同学早已认真预习了课文,都已准备好了道具。这不,‘演员’都急着提意见了!不过,课本剧表演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做的事,你还得耐心等一下啊!”同学们会心一笑。我话锋一转:“我只会讲中国话,你可别指望我教它德国语。好了,管好你的‘演员’,到时候可别让它演了哑剧!”伴随着一片笑声,我们又转入了新的学习。教师的幽默话语,使课堂妙趣横生。此时的感觉,恰似夏日里口含着话梅,酸溜溜的,惬意极了!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了非常好的教学情境。

  二、别在腰间的刀子(冷处理——甜丝丝的冰屑梨)

  一日,翻开一本学生作业,上面赫然写道:“老师,某某同学今天带刀子来了,就别在他腰里!”我吃了一惊。我很快了解到:他的父母亲长期在外,爷爷奶奶管教不了,经常跟人结伙打架。昨天,他跟别人闹了别扭,今天带刀子来“报仇”!放学后,他到我办公室,我便开玩笑说:“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你是不是来取你的水果刀,到时候好给大家切西瓜呀?那我先在这里替大家谢谢你!”他楞了一下,递上了检讨。我先肯定了他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说起了她父母的不易。他流下了眼泪。他主动承认了错误,请求我替他向父母保密,并委托我代为保管刀子。一场险些酿成的大祸免去了。一位教育家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句话:最成功的教育,是不会被孩子明显感觉到的`教育。有时,无言的教育,恰当的冷处理,就好像冷水缓过的冰屑梨一样,吃到嘴里,透心一股清凉,真爽!古人云,防民甚于防川。教育学生就像治理水患一样,对学生的不良言行,一味用堵的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就像大禹治水一样,要进行积极是疏导,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令人心酸的背影(点拨法——凉津津的苦瓜)

  一次,一位满身灰尘,气喘吁吁,蜷缩着身子,不住发出一两声咳嗽的老者来给不小心感冒的女儿送药。那位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这药一天吃几次、这药一次吃几片……叮嘱完这一切,他匆匆离去。教室里哈哈大笑。老师有意停下教学,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老师说:“中国有句俗话,父母的心在儿女上。的确如此!这位可敬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大老远赶来,只为给自己心爱的女儿送药。此时此刻,我真为她有这样的好爸爸而高兴!此时此刻,我也相信她定会为有这样的好爸爸而自豪,也一定会好好报答这样的好爸爸、好妈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当你生病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当你离开温暖的家时,你的爸爸妈妈又是怎样去做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外出时,他的父亲又是怎样做的!”看似多余的突发事件,成了教学不可多得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看到:那位原本低着头的女孩,高兴地抬起头,眼中满含泪水。过后不久的一次作文,这个女孩将这令人难忘的一幕,写成了长达四页多的作文,真情实感,读着催人落泪,班上竟有十多个孩子不约而同写到了这件事。课下,那些曾经在课堂上发笑的孩子,纷纷向那个女孩道歉。见此情形,老师欣慰地笑了。此时的我和孩子们,如同三伏天吃了一道精心调制的苦瓜,又如暑天里及时服下了一剂黄连上清丸,清心、败火!

  四、讲桌上的沙枣花(热处理——火辣辣的麻辣烫)

  五月的一天,我走进教室:好香!只见讲台上放着几枝瓶插沙枣花,窗台上还放着几枝,就连教室后边的水桶里,也插满了沙枣花。同学们咧嘴笑着。我笑着赞道:“好香的沙枣花!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关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说着,我猛然转过身,快速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题目:《好香的沙枣花》《我是沙枣花,我好疼》《离开妈妈的孩子》《沙尘暴又来了》……同学们看了一眼,低下了头,有几个低得都快到桌下了。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沙枣花是美的,但我们的行为一点不美!”有的说:“假如人人都这样做,那地球不都成沙漠了吗?”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的说:“离开爸爸妈妈的日子,真的好难受,但多亏有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见此情景,我干脆让大家任选一题作文。同学们写得很投入,效果也不错。课后,我曾多次见到班上同学劝阻其他班级同学折沙枣花的情景。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语,但我想那“沙枣刺”一定会扎得够他们不好意思了。这虽不刺耳,但品起来却是有味的“批评”,真如寒冬里围着火锅吃麻辣烫一样,火辣辣的,够味!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内心就像丰富、灵动的世界一样,教师只有用一颗宽容、智慧的真心,善待学生,才会点拨出课堂五彩缤纷,品味出教育的无穷趣味!酸甜苦辣都是爱。教师既是烹调高手,用心调出世间美味;教师更是良医,要善于将它调制成灵丹妙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15

  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通过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抚育与关爱,心理健康问题随之而生。这与我国新课改要求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内容相矛盾。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封闭式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不稳定,使得他们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从而孤立自己,喜好独来独往。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心灵的港湾、情感的依靠,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对生活感到无助、失落,不爱与同学交流往来,期待真情真爱,渴望亲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及游戏,尤其是亲子活动。亲子活动的开展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手拉手,看着别的父母正在鼓励和安慰他们自己的孩子时,留守儿童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因此会形成不愿参加任何活动的心理。留守儿童在伤心难过或做错事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便没有心灵的“顶梁柱”,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自信,产了自卑。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然而,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得到弥补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残留守儿童的“定时炸弹”。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精心挑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再如,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为他们做备案,建立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跟踪调查。联系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直接联系他们的父母,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采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教育与引导,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阴影,让“留守儿童”享受被关爱的阳光,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合理、及时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慰问与引导。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首先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应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还可以开通“悄悄话”邮箱,通过“悄悄话”邮箱传授相关的知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可倾诉、无处可倾诉的痛处,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其次,教师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和行为有偏差时,应及时处理,防止学生的心灵重创加深,要防微杜渐。教师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应多运用鼓励性、赞美性、商量式的语言。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学生的情绪才可能稳定,学生才能积极配合工作,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最终才可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农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成长,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提高农村人民素质势在必行。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农村可以设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闲性的、乐器性的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生活在、玩耍在一个高文化、高素质的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园,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才能弥补家庭关怀的不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者整天忙于劳作,文化程度不高,无暇顾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正在青春期的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做事情欠考虑,自我保护意识低,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感染、左右,心灵比较脆弱,从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烟酗酒、泡吧游戏,容易被社会不良人士带坏。因此,学校应加大校风校纪的宣传力度,杜绝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未成人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大家共同携手为留守儿童铸造一个爱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游”,留守儿童已成为各大网络新闻媒体的焦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期待、渴望的眼神反复出现。这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父母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养家糊口进入城市务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积极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学校自古以来就承载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现实,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感,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探讨论文03-19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论文09-25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01-1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10-1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06-0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参考范文04-19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12-14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02-0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03-06